文/袁菊莊
?
開發(fā)物理實驗課程資源的幾個案例
文/袁菊莊
摘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新課程改革后,教材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原來學校實驗室的器材來不及更新?lián)Q代,在各種儀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上都滿足不了教學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物理教師要強化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地開發(fā)和利用實驗室外的課程資源,從而更好地實施課程改革的目標。
關鍵詞:課程改革;開發(fā)資源;生活用品;實驗
教育部分布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中指出:為保障高中的課程的實施,學校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內現(xiàn)有課程資源。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課程資源對于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促進學生的有個性地全面發(fā)展,全面實現(xiàn)高中課程改革的目標,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課程資源是高中新課程實施的保障。要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資源的狀況,沒有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作支撐,新的學習理念就無法實施。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實驗是很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同時也是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保證。新課程改革后,教材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僅是很多原來演示的實驗現(xiàn)在變成了分組實驗,而且還增加了不少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趣味實驗,而現(xiàn)實是,不同的地區(qū)不同學校的現(xiàn)有課程資源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原來實驗室資源不錯的學校,實驗室的器材也來不及更新?lián)Q代,在各種儀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上都滿足不了教學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第一線的教師要強化課程資源意識,要積極開動腦筋,因地制宜地開發(fā)和利用實驗室外的課程資源,從而更好地實施課程改革的目標。
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我是邊教學邊思考不斷開動腦筋開發(fā)課程資源,充分利用身邊的日常生活用品來做實驗,下面我從幾個方面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1、“水流星”實驗
在“豎直圓周運動最高點的臨界速度”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學生往往會感到很困難。為了突破這個教學的難點,我在上課前先讓學生從家里帶一個礦泉水瓶、一條細繩和一把小刀到教室。上課前我會先播放一段雜技表演,然后跟學生說:雜技的道具很專業(yè),我們沒辦法做,但我們可以用生活中的物品來代替它。然后讓學生把帶來的礦泉水瓶用小刀把上半部分截去,用細繩在留下的下半部分的口上鉆三個孔,用細繩系住,在瓶里裝上水,在豎直面上讓瓶子做圓周運動,看誰能像雜技演員一樣不讓瓶中的水流出來。學生剛開始往往都會失敗,但他們會很興奮地重做,當有學生成功時他們會立即歡呼起來。適當?shù)臅r候我讓學生停下實驗,叫他們分析為什么剛開始不成功,他們會說甩得不夠快,那到底要多快才剛好不會讓水掉下來呢,就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了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通過這個探究實驗不僅突破了這節(jié)課的難點,同是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實驗創(chuàng)新精神,而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也是我們現(xiàn)在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
2、水為什么不會流下來
完整的礦泉水瓶底部或側部挖一個小洞,在瓶中裝滿水,先讓瓶靜止,學生會發(fā)現(xiàn)水會從小孔流出來。然后把瓶子拋向空中,讓學生觀察水是否會流出來,然后再讓瓶子從空中掉下來讓學生再次觀察水是否會流出來,通過這實驗及對實驗的分析學生對失重這部分內容有了較深的印象。
3、水中的小球
在必修1課本中有一個迷你小實驗:在礦泉水中瓶內裝滿水,將小鐵球用細線拴住并放入在水中,線的另一端固定在瓶蓋上。蓋上瓶蓋,小球浸沒在水中,用手拿著瓶口部分沿水平方向做加速直線運動,小球在瓶中的位置會發(fā)生變化。在學習這節(jié)內容后讓學生回家做這個實驗,并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產(chǎn)生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寫出來,做為這節(jié)課的一項課后作業(yè)。
4.靜摩擦、滑動摩擦與最大靜摩擦怎么區(qū)別
在學習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這節(jié)的內容,我充分利用學生桌面上礦泉水做了滑動摩擦、靜摩擦、最大靜摩擦的演示實驗,也取得相當好的效果。首先我手握瓶子后讓瓶子下滑了一小段,問學生剛才手與瓶子間的摩擦是什么摩擦,學生很容易就答出是滑動摩擦。接著我手握住瓶子不動,又問學生為什么瓶子不會掉下來?此時瓶子受力情況如何?學生因為有實物很容易就把受力分析圖畫出,從而進一步判斷出瓶子受到的是靜摩擦力,并求出靜摩擦的大小與方向。在解決完靜摩擦力后我又再次問學生如果我手握瓶子的力增大,那此時靜摩擦力是否也會繼續(xù)增大呢?如果靜摩擦沒變化那為什么平時我們擔心瓶子掉下來時總會把瓶子握得更緊也就是更用力些呢?學生桌子上都有水瓶,于是我就讓他們利用自己的瓶子再做做實驗,小組討論解決剛才我提出的問題。這樣對于最大靜摩擦力這個難點問題也得到很好的解決,而且加深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映像
1.紙船載物
這學期的科技節(jié),我們舉行了“紙船載物”比賽。
比賽規(guī)則是: ( 1)用兩張廈門晚報大小的報紙折紙船
( 2)看誰的紙船載的沙子多
( 3)誰的紙船在水中行進的速度快
比賽時我們提供一個小風扇在紙船后面吹風,做紙船的動力。
2、會跳舞的小紙人
先用電吹風的熱檔對著報紙吹,等到報紙完全干燥后,把它鋪在光滑平整而又干燥的板上,然后用刷子來回刷,剪一些姿勢不同的小紙人,每個小紙人的腳上都別了一根大頭釘,并且把它們平放在金屬托盤里.大頭釘是防止他們跳起來貼到報紙上.把帶電的報紙在小人上方晃動,就可以讓這些小紙人跳舞了。
1.瓦碎蛋全
幾乎在每屆的新生第一節(jié)物理課我都會演示這個實驗,主要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實驗中在一塊厚海綿上均勻地擺放同個普通的雞蛋,然后在雞蛋上平放一塊磚頭,在磚頭上放幾塊疊在一起的瓦片。教師手持錘子瞬間用力敲在瓦上,瓦片立即變成碎片。當我把完整無缺的雞蛋擺放在桌面上讓學生檢驗時,學生無不發(fā)出一片驚嘆聲??吹綄W生那副急切地想知道為什么的表情時,我卻賣弄起關子來:同學們想知道老師為什么這么利害嗎,其實等你們學了高中物理知識以后你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這個問題啦。通過這個實驗的演示,一下子就消除了高一新生對高中物理的一種恐懼心理,也大大引起學生對高中物理的興趣。
2、落蛋比賽
學生不僅要學好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會應用它。在課改后,我們經(jīng)常把課堂搬到室外,讓學生有更廣闊的天地。在每年的學??萍脊?jié)活動中,我們都要在高中教學樓舉行一次落蛋比賽。
比賽內容是:學生想盡各種辦法讓雞蛋從高中教學樓的五樓掉下來而不會破。
要求: ( 1)比賽用的所有的物品取自學生生活中
( 2)比賽裝置新穎,有創(chuàng)意
( 3)材料環(huán)保,可以回收利用。通過這樣的比賽,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身邊的日常用品可以用來實驗,可以把課堂延續(xù)到生活中,把學到的物理知識與實際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活動,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哪個雞蛋是熟的
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時我會演示這樣的實驗:事先準備好兩個相同質量和大小幾乎一樣的雞蛋,然后分別做上不同的標志。告訴學生這兩個雞蛋有一個是生的一個是熟的。然后讓雞蛋從同一個斜面的同一個高度滾下來,讓學生觀察哪個雞蛋滾得快。實驗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總是其中的某個雞蛋滾得比較快,然后讓學生猜那個雞蛋是生的還是熟的,學生的答案當然是既有猜生的又有猜熟的,看著他們激烈爭論著的時候,我示意學生停下,然后把滾得快的那個雞蛋敲破,猜對的學生就會歡呼起來,而猜錯的學生卻是一副不服輸?shù)谋砬椤_@時我對學生說:要想知道為什么,我們先來學習今天的內容,學生很快就進入學習狀態(tài)了。
通過上面案例我們知道雞蛋、礦泉水瓶、報紙等日常生活用品可以當做物理實驗的資源,其實學生的鉛筆盒中的學習用品也可以做很多實驗,比如:兩根鉛筆可以做光的衍射實驗、探究滑動摩擦與滾動摩擦的實驗等。只要我們用心去開發(fā)生活資源,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身邊有很多隨手可得的物品都可以當作物理實驗資源,用這些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實驗,這樣不僅節(jié)約了實驗成本,而且讓學生覺得原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是這么近,就因為這些用品簡單易得,能讓學生從這些科學探究中體驗到成功與喜悅,感受科學探究的親切,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傊谡n改后的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能做個有心人,能把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放在首位,我們一定會開發(fā)出更多的課程資源,帶領學生不斷進行科學探究,讓更多的學生喜歡物理這門學科。
(作者單位:廈門市杏南中學)(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第四中學)
參考文獻:
[1]《教學儀器與實驗》,黃國雄,教學儀器與實驗雜志
[2]《高中新課程教師讀本》,余文森、啟標,福建教育出版社
[3]《加快學科教學創(chuàng)新,華長慧,《人民教育》
可以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使新鮮蔬菜保存的時間明顯延長。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 ( 2015) 08-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