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暢 王瓊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中國 北京 100875)
情緒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態(tài)度和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應。情緒一直是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情緒一直被心理學家們認為是影響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情緒對人際交往、態(tài)度改變、工作表現(xiàn)、乃至學習和記憶的效果上都起著重要的影響[1]。
近代研究中常常把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列為情緒的基本形式,即原始情緒。由于情緒的千變?nèi)f化,又由基本情緒的不同組合派生出復合情緒。很多關于情緒的研究表明情緒可以分為兩大維度,不同學者對情緒的分類也持不同看法和態(tài)度:一種看法是情緒的一個維度為愉快與不愉快,另一個維度為活躍或喚起[2];第二種看法是根據(jù) “效價—喚醒度”的劃分方法:將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3]。兩種看法的區(qū)別是在第一種模式中兩個維度不同情緒的程度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而在將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這種區(qū)分方法中,兩種情緒是相互獨立的。
對于情緒的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將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二級分類方法為基礎。關于情緒的分類不盡相同,但是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心理學家對情緒體驗的探索[4],也為情緒以及情緒調(diào)節(jié)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5]。
積極情緒的英文翻譯為positive emotion,positive即正性情緒、積極的意思。一部分心理學家認為,積極情緒是能激發(fā)人產(chǎn)生接近性行為或行為傾向的一種情緒,所謂接近性行為或行為傾向,就是指產(chǎn)生情緒的主體對情緒的對象能夠出現(xiàn)接近或接近的行為趨勢。Fredrickson認為 “積極情緒是對個人有意義的事情的獨特即時反應,是一種暫時的愉悅”[6]孟昭蘭(1989)認為“積極情緒是與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lián)系,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并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7]。任俊等(2006)[8]認為,積極情緒是指能激發(fā)人產(chǎn)生接近性行為或行為傾向的一種情緒,所謂接近性行為或行為傾向,就是指產(chǎn)生情緒的主體對情緒的對象能夠出現(xiàn)接近或接近的行為趨向。另一部分研究者認為愉快和快樂是積極情緒的特性。雖然不同學者對積極情緒的定義不同,但是這些定義的共同之處在于都認可積極情緒是個體在接受外界刺激后所伴有的一種愉悅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積極的、正性的的一種體驗。
湯姆金斯(Tomkisn,2004)認為積極情緒包括興趣和快樂[9]。弗瑞德(Frijda,1986)認為積極情緒可分為愉快、興趣、期望、和驚奇四種情緒[10]。拉扎勒斯(Lazarus,1991)認為積極情緒包括愉快、自豪、希望、和愛[11]。弗瑞克森認為,積極情緒包括快樂、滿意、興趣、自豪、感激、和愛)[12]。從上述分類中可以看出,各種積極情緒分類中都大致包含興趣、自豪、愉快、快樂等情緒,這些情緒都算是從最基本的原始情緒發(fā)展而成的復合情緒。
2.3.1 積極情緒的表達能夠促進心理健康
隨著近年來對積極情緒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與積極情緒同心理健康健康之間的關系,以往研究表明,越多積極情緒的體驗可以讓人保持良好的自信,保持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Fredrickson通過研究表明,在激發(fā)積極情緒的情況下,個體會有一種較好的心理彈性,從而可以很好的緩解消極情緒所帶來的壓力。Gross通過研究表明,當個體采用積極的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時有利于積極情緒的體驗,可促進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王振宏(2011)[13]通過研究表明,個人資源在積極情緒和心理健康之間起到中介作用,積極情緒對心理健康的促進是通過個人資源起到促進作用的。郭玉琴(2014)[14]以60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索積極情緒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同心理彈性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并且積極情緒和心理彈性的增加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綜上所述,消極情緒的產(chǎn)生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會導致而積極的情緒體驗對心理健康的發(fā)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2.3.2 積極情緒促進生理健康
關于情緒同生理健康關系的研究,大多關注于積極情緒同疾病以及疾病預防之間的關系之間的關系,現(xiàn)有研究認為情緒同健康之間存在著一種動力關系,一定范圍內(nèi),積極情緒對身體健康有著促進作用。首先,積極情緒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康復。Ekman(1992)認為情緒的核心因素是生理喚醒,可通過情緒來調(diào)節(jié)生理喚醒水平,在對患有乳腺癌的女性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團體干預的方式,降低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可以減少患者的復發(fā)率。閻秀梅(2007)[15]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對中年冠心病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其負性情緒,促進疾病的康復。其次,積極情緒可以增強個體對疾病的抵御能力,眾多研究表明,情緒對生理健康的意義在于提高人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積極情緒體驗可增強S-IgA的分泌,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一般來說笑是一種積極情緒的表達,通過對笑的研究表明,“笑”可使免疫系統(tǒng)功能得到改善,尤其對于老人,可以通過免疫系統(tǒng)功能的增進,提高對疾病的抵御,從而提高健康水平[16]。因此應通過體育活動、心理干預等方式培養(yǎng)個體的積極情緒,學會情緒調(diào)節(jié)的策略,合理宣泄消極情緒,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
2.3.3 積極情緒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大量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同健康人格之間存在這密不可分的關系,積極情緒可以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而消極情緒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鄭日昌[17]通過對大學生情感和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表明,SCL-90中的多數(shù)維度同正向情感為顯著負相關,而負向的情感同量表中的多數(shù)維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該研究說明積極情緒的培養(yǎng)可以減少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而消極情緒的生成會導致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形成。積極的情緒通過積極的歸因方式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研究發(fā)現(xiàn),同具有樂觀、積極歸因方式的個體相比較,消極、負性歸因的人抑郁程度更為嚴重,抑郁程度較嚴重的人會將成功歸因為外部、暫時的,對失敗做內(nèi)部、穩(wěn)定的歸因,因此會將成功看為是偶然的,將失敗看為是持久的和無望的。因此,具有積極情緒的個體,在遇到任何生活事件時,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能夠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事件,并且可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并且在行為上積極的應對。同時這些良好的心態(tài)和積極健康的行為特征久而久之就會逐步穩(wěn)定下來,成為持久、穩(wěn)定的心理資源,構成積極而健康的人格,促進健康人格的發(fā)展。
[1]石林.情緒研究中的若干問題綜述[J].心理學動態(tài),2000(1).
[2]Lang P.J.The varietie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A meditation on James-Lange theory[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101,211-221.
[3]楊利珠,董光恒.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大腦反應差異研究綜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7,5(3):224-228.
[4]Remington N A,Fabrigar L R,Visser P S.Reexamining the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2):286-300.
[5]Davidson R J.Well-being and affective style:Neural substrates and biobehavioral correlates[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2004,359:1395-1411.
[6]Fredrickson B 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218-22.
[7]孟昭蘭.人類情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3-42.
[8]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Fredrickson B 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218-226.
[10]Frijda N.H.The Emotions[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11]Lazarus R.S.Emotion and adapt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14.
[12]Fredrickson B.L.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J].Review of GeneralPsychology,1998(2):300-319.
[13]王振宏.大學生積極情緒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個人資源的中介效應[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25(7):521-526.
[14]郭玉琴.積極情緒、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探討[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6(30):42-43.
[15]閻秀梅.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情緒、人格特征及其心理干預效果的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7,28(5):530-531.
[16]郭小艷,王振宏.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5):810-815.
[17]鄧麗芳,鄭日昌.大學生的情感變量與心理健康的探討[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