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鳳
(上海市亭林中學)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一直遵循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為目的的教學方式。“課課練”是體育課的一種良好補充形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成是體育課的延伸,從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來看,只靠一周3 節(jié)體育課是無法讓學生真正掌握技術動作的,我們可以用“課課練”的形式補償動技能掌握的不足。通過每次體育課上5~10 分鐘的專門性練習,提高學生平衡、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為其全面提高身體素質打下扎實的基礎。
近兩年學校被授予“上海市體育傳統(tǒng)項目(田徑、女足)學?!薄吧虾J行@足球一條龍學?!薄吧虾J信徘蚵?lián)盟學校”等榮譽。
學校開設有籃球、足球、乒乓球、棋類等多種體育類的社團活動,更研修了短跑、長跑、跳遠、投擲、籃球、足球、健美操、武術、體育術科高考輔導等多門校本課程。
我們打破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讓學生按自己的興趣出發(fā),結合學校實際選擇教學;目前我校作為上海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的第一批試點學校,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為適合社會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具有“健康第一”的終身體育思想,養(yǎng)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掌握1~2 項體育運動技能和相關知識,形成科學良好的生活方式。
在課程時間的分配上,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每星期三一節(jié)40 分鐘的小課,改變?yōu)楝F(xiàn)在“2+1+2”模式,即:80 分鐘專項課、40 分鐘基礎課、80 分鐘活動課。每次課除了主教材的專項技術學習外,再安排15~20 分鐘的專項素質和綜合身體素質練習,以發(fā)展學生耐力、力量、速度、靈敏、柔韌等方面的身體素質。
課程設置上,我們在常規(guī)課程之外,每周還安排了一次80 分鐘的活動課,在如此緊張的高中學業(yè)中,我校此舉也是大膽創(chuàng)新。在活動課上,我們以班級為單位,先進行基本身體素質練習,事實上,這樣的安排更像是“課課練”的練習形式。
傳統(tǒng)的“課課練”內容一般以田徑輔助項目為主,枯燥無味,內容單一。比如,原地高抬腿跑、仰臥起坐等。一般這種練習都是強迫性的,學生按部就班地跟著老師做,卻少了一些趣味性。
在二期課改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在逐漸摸索探究,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例如,把短繩圍成圈放于地上,結合踩圈進行高抬腿練習,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讓學生樂學、樂練,從而達到鍛煉身體之目的。
我校將“課課練”的內容和大課間結合起來,根據(jù)教育部印發(fā)的《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guī)定》,每天通過40 分鐘的大課間,組織全體學生在每次的廣播操之后,進行立定跳遠、單腳跳、俯臥撐、立臥撐、長跑等一系列活動,以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身體素質。
我校還將“課課練”與學校體育競賽結合起來,組織全校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女生800 m,男生1200 m 的長跑比賽。在比賽中,全部學生完成比賽,無一人中途退賽,在賽后,無一學生出現(xiàn)不適癥狀。在成績統(tǒng)計時,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我校的整體長跑成績是可喜的,這為我校常年蟬聯(lián)金山區(qū)陽光大聯(lián)賽“冬季長跑”第一名奠定了基礎。
實踐證明,以上多種形式的“課課練”的靈活性很好,教師處理好“課課練”與諸多因素之間的關系,對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競賽等有很大的幫助。
在體育課中加入“課課練”,我們始終遵循“課課練”的器材應該盡量簡單化,要和教學內容中的器材相結合,做到“一物多用”,要盡量開發(fā)器材的功能,不能就“課課練”而要搬運大量器材,那樣會耗時耗力。
比如,在進行高中女生墊上運動教學時,主教材需要的體操墊,在“課課練”中仍能發(fā)揮很大的作用。利用體操墊發(fā)展針對墊上運動的“課課練”,既要考慮到教師對教學安全和教學組織的執(zhí)行,又要考慮到學生對它的興趣。
通過實踐證明,學生對“課課練”持積極、支持的態(tài)度,體育課上學生鍛煉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氛圍得到改善。與此同時,學生掌握了多種練習的方法,鍛煉身體的能力有所提高,體育課的密度可增加6%~7%,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有效的發(fā)展。
[1]吳仲禮.“課課練”的內容、方法、和實踐安排[J].體育博覽,1984(04).
[2]梁定邦,王文清.“課課練”的跟蹤研究[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1994.
[3]毛振明.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J].體育教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