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語文科課程論基礎》將語文教材里的選文,大致分出四種類型,即“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它們在語文教材中的地位、性質、功能和功能發(fā)揮方式等,都有本質性的分別。其中的“定篇”,是指那些具有豐厚蘊涵的經典作品,學生重點學習就是經典作品的豐厚內涵 。作為人教課標版選修科目《先秦諸子選讀》所編選的篇目是當之無愧的“定篇”。
先秦諸子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有原創(chuàng)性、最深邃、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分,對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對個人的立身處世有很強的引導意義,對社會人生中的很多重要問題有非凡的洞察,具有不可磨滅的現代價值。在語文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只要問題情境設置得當,就完全可以將先秦諸子文本跟學生面臨或關注的人生問題、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啟發(fā)學生多做自主深入的思考。
鑒于此,再根據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的實際情況,我們完全可以將屬于“定篇”的人教版選修課程《先秦諸子選讀》教學進行“主問題”的課程設計開發(fā)。
“主問題”導學設計是我國語文教育界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動學生整體性、主動性閱讀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設計。語文“主問題”閱讀教學實踐,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實現師生間的良性互動,還語文課堂生動活潑的本來局面的教學改革。這樣的教學實踐更應該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廣闊的天地中運用推廣。以下結合《先秦諸子選讀》中《論語選讀》的教學課例,來對主問題設計在《先秦諸子選讀》教學中的運用推廣做一說明。
人教版選修課程《先秦諸子選讀》第一單元為《論語選讀》,《論語選讀》又編列了七個專題,其中《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和《當仁,不讓于師》雖然都是語錄形式的短章組合,但是人物形象卻是飽滿豐富,呼之欲出。我們可以從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來設計“主問題”,從而帶動學生對文本的有效解讀。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的主問題設計:
選文中直接寫了哪一類人,間接寫了哪一類人?
分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這兩類人的特點。
兩類人中,你更欣賞哪一類?說說你的理由。
設計說明:本節(jié)以“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命題,立意鮮明,但對于學生來說不免深奧乏味。何不從學生已經習慣了的人物形象分析,來入手解讀文本?選文雖然寥寥數語,同時是以語錄體呈現,人物形象卻眾多而鮮明,其中孔子的形象卻沒有直接描寫,而是借他人之口來寫,顯然儀封人和石門晨門是不能歸入問題答案中去的,長沮、桀溺、接輿和荷蓧丈人作為一類人也是為了反襯孔子。至于哪一類人更值得欣賞,只是搭建一個腳手架,見仁見智的討論之后,就能順理成章地回到本節(jié)的主題研討之中。
《當仁,不讓于師》的主問題設計:
你認為在學生眼中,孔子是怎樣一位老師?
在孔子眼里,他的學生又是怎樣的學生?
你是怎樣看待孔子師生關系的?
設計說明:本節(jié)所選語錄文段,極富生活畫面:師生們就是這樣相識而相知,成長而成熟。師生眼中的對方,這樣的命題似曾相識,那就是新世紀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題目:父親眼中的我。這樣設計問題,既降低了難度,又能夠讓大家依據文本都有話說,還能設身處地聯(lián)系到現實中的師生關系。當然主題是不可忽略的,因為我們無時不刻不感受到孔子那博大的胸懷。
以上兩則課例,權作是拋磚引玉。事實上,教師提出的“主問題”要帶有很強的研究性,要能使學生在思考、體驗的基礎上得到啟發(fā),逐漸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在對先秦諸子散文的閱讀教學中設置“主問題”,是經過教師精細閱讀課文與精心思考教學的智慧結晶。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通過“主問題”的設計與教學,老師在對經典文本的解讀中不斷獲得專業(yè)成長,學生在新課程的學習模式下潛移默化地完成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
石杰,教師,現居甘肅張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