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在《三國志演義的演化》中說:“一部《三國演義》雖說的是敘述三國故事,其實只是一部諸葛孔明傳記。”顯然,諸葛亮是羅貫中所著力塑造的中心人物。小說中的諸葛亮是一個在政治、軍事、外交上無所不能的人物,帶著濃厚的傳奇色彩。其形象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忠君盡義、鞠躬盡瘁
諸葛亮是蜀漢忠臣,也是千古忠君的典型。無論對先君劉備還是后主劉禪,他都忠心耿耿。諸葛亮之忠心,處處可見。他自己曾言: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jié)杉爱敃r,名留后世,道出了自己的耿耿忠心。
他受劉備三顧之恩,“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在三國所有“顧命”大臣中,諸葛亮的擔子最重,困難最多。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難,改變蜀國不利的局面,尋找發(fā)展的出路,諸葛亮日夜思索,絞盡腦汁,施展計謀。他對各方面工作都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兢兢業(yè)業(yè),終日操勞,不得休息。除全面擔負全國的軍政事務外,他還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校簿書,流汗竟日”。諸葛亮不怕勞苦和染上疾病,親自領兵南征,深入不毛之地。在他領兵出發(fā)前,王連誠懇地勸諫說:“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xiāng),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敝T葛亮認為平定南中,事關重要,不考慮個人安危,沒有接受這一勸阻。在長期北伐過程中,諸葛亮更是日理萬機、兢兢業(yè)業(yè),終于積勞成疾,最后病死于軍中??芍^“鞠躬盡瘁”。諸葛亮的一生忠于國家的統(tǒng)一事業(yè),義于高尚純凈的友誼,忠得一心不貳不摻半點雜質。
二.神機妙算、智慧超群
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義集于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超群出眾,已演化為智慧的化身。
這首先體現(xiàn)在其用兵為政,注重謀略上。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既能理政,又能帶兵打仗,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可“兵不鈍而利可全”。統(tǒng)攝全局,審敵情,料敵勢,識進取之緩急。臨陣對敵,能運奇謀,出奇兵。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赤壁一戰(zhàn),孫劉聯(lián)軍大敗曹操。正當周瑜攻打南郡、孫權戰(zhàn)合肥時,孔明巧設計謀,乘勢奪了荊州,襲取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方有安身之地。然后計議奪取了西川,得了漢中,建立蜀漢政權,擬定治國條例。做為謀士、師爺、軍師、丞相的諸葛亮,一旦輔佐劉備,便竭盡股肱之力,盡其忠貞之節(jié)。沒有他的忠心效力,志決身殲,也就沒有了劉備的半壁江山。
其次體現(xiàn)在其通曉天文,擅長謀略上。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謀士,他精通經(jīng)史、天文歷數(shù),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更厲害的是,他競能奪天地造化之功,有神鬼不測之術。正如他自己所說:“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諸葛亮在輔助劉備與曹操、孫權爭霸之際,常以理智的決策托諸星宿象緯的啟示,使他顯得玄秘高超。他常利用術數(shù),“以金木相犯日”,以觀察云氣星象指授攻守方略,結果大捷?!度龂萘x》中有些故事將其聰明才智、高瞻遠慮加以神化,奢言他有未卜先知的神智異能。
三.廉潔自律、德法共濟
諸葛亮一生為政廉潔自律,德法共濟,堪為群臣表率。他在《自表后主》中自言“今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這份家庭財產(chǎn)清單充分地表明了諸葛亮是多么的清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按照漢代和三國時期的官俸制度,這是一個很低的數(shù)字。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妻舅家有田4700余頃,比諸葛亮多出數(shù)百倍。“子弟衣食,自有余饒”,是指諸葛亮的家人不是靠裙帶關系在朝廷中混飯吃,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樣從事種植和養(yǎng)蠶等農事活動,以此來維持生計。“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意思是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維持。而“不別治生,以長尺寸”,顯然是指俸祿之外,沒有別的生計,不搞經(jīng)營,也不依靠別的收入發(fā)財致富。
同時他還教育自己子孫“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他為官廉潔自律,克己奉公,從不偏私,臣下無不心服。在軍事上,他自律如此,在政事上,他不因身為“相父”而個性張揚,輔政約己愛民,處處自律,堪稱表率。
諸葛亮的德法共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法治思想上。他認識到治國需要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主張“君臣上下,以禮為本;父子上下,以恩為親;夫婦上下,以和為安”。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忠于職守,智慧超群,品德高尚,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智慧、高尚的精神品格,是文學人物畫廊中的經(jīng)典形象。
歐陽芬,教師,現(xiàn)居湖北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