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志
【摘 要】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很難能夠獨立認識到批判性思維的存在,教師在傳授課標知識的同時也較少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然而,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模式,其獨特的技巧性是通過長期訓練后從經驗中獲取而來的,其中蘊含了大量的理性思維,是具有獨特的理智品質的,這種理智品質使得批判性思維具有清晰性、準確性、一貫性和真實性的特點,值得教師和學生注意。
【關鍵詞】歷史教學 批判性思維 理智品質 思維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5)01-0067-02
一、緒論
“批判性Critical”源于希臘文“kritcos”(提問、理解某物的意義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斷的能力”)和“kriteron”(標準)一詞。從語源上說,該詞暗示發(fā)展“基于標準的有辨識能力的判斷”。將“Critical”應用于思維,意味著利用恰當的評估標準確定某物的真實價值,以明確行成有充分根據的判斷。①那批判性思維又到底是什么呢?有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個主體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對話和反思的方法以解決自己應該信什么的問題的過程。”②同時,筆者認為,作為一種思維技巧,批判性思維是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和發(fā)展起來的,并通過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比較、因果聯系等方法,聯系實際解決學習過程中質疑的一系列問題。當然,中學歷史主要教學原則有很多,這里我們選擇其中的個性發(fā)展、探究精神與方法、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地位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二、如何在中學歷史主要教學原則下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一)個性發(fā)展與批判思維
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的差異總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學生是否對歷史這門課程興趣、學生自覺花費在歷史學習上的時間有多少、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學習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等等,自然也不能將一套思維方法千篇一律地灌輸給所有學生。教師應該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認識能力,比如有的學生在分析、解釋歷史事件間的內部聯系上基礎好、能力足,那么應該通過各種事例加強他的思維能力并使之轉化成為他自己的一部分。但是,有的學生卻稍顯吃力,那么就應該加強鍛煉學生歸類、理解意義、審查理念和發(fā)現論證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中國歷史上,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是歷代君王穩(wěn)坐“龍椅”的必備“法寶”。然而各個朝代對于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措施、集權的程度、貫徹的思想、執(zhí)行的效果又有所不同。在這一類歷史知識的學習中,部分學生的歷史知識基礎和知識儲備有所欠缺,除了知識補救,教師應該根據學生這些特點側重地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中的基本能力:解釋、分析、評估、推論和自我校準。因為只有不斷完善歷史知識體系鍛煉基本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不斷反思不斷創(chuàng)新,這是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基礎環(huán)節(jié)。
同時,激發(fā)學生們的歷史批判性思維,還應該理解和包容學生在歷史過程中許多獨特的理論和見解的存在。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并帶走了大量的稀世國寶,對于普遍中國人來說,這是屈辱的一筆,是每個中國人應該謹記的悲痛史,但是,圓明園作為當時封建皇家專享、與老百姓毫無瓜葛的園林究竟該不該燒?除了英法聯軍搶奪國寶,老百姓又有沒有“乘火打劫”?圓明園遺址對于國人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又有多大的意義?這些疑問的存在也是學生在認識歷史事件過程中逐漸成熟化的表現,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也需要我們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的見解。
(二)探究精神、方法與批判性思維
對歷史的認識和解釋不是單靠記憶和復述他人的現成結論,是需要自己獨立地進行發(fā)現問題、收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論證、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從而提高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所以歷史教學是一種具有問題性、參與性、體驗性和開放性的教學③。擁有探究性精神對培養(yǎng)批判思維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一個人對于知識的強烈的探究精神意味著其對于知識的求知欲也十分強烈,也正是因為這種求知欲才能促使人積極地去反思、去發(fā)現歷史文獻記載中所隱現的不足。
科學的探究方法,是批判性思維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上為學者尋求真理的重要方法手段,這也需要積極的探究精神作為支撐。歷史是客觀的,是幾千年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fā)展的過程的總覽,但是歷史書籍是由個人或者群體完成的,其充滿著人的主觀性見解和局限,對于不同的階級對于同一個歷史事件的看法是不同的。清末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對于反清人士來說,此次運動被看作是“活躍的”“積極的”,但是對于清政府來說,太平天國運動是“猖獗的”造反運動,針對這簡單的相反的評價,我們能從中分析出哪些階級利益和怎樣的階級斗爭?遇到這樣的疑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揚探究精神,采用科學的探究方法去研究史料、挖掘史實。如果一個歷史知識在經過被不斷反思后人產生了種種困惑而不發(fā)揚探究精神去尋求真理,那么一切的思維活動將成為空想,得不到實際的證實。將探究精神、方法與批判性思維結合起來,才能使知識文化在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中經受住一次次考驗。
(三)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與批判性思維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進行的雙邊活動④。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這種地位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學習歷史的各個方面都應盡可能的進行指導,那么教師在實際指導過程中,也該具有并且表現出批判性思維。因為學生作為單獨的個體從教師那里吸收新鮮歷史知識和鞏固原有歷史文化基礎,難免會從教師那里模仿到思維模式,那么教師的教學思維就不應該是盲從的、依賴的,否則很難指望學生會有真正的批判性思維。高中歷史中,對著名的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中學歷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這里不得不提及一個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拿破侖。作為近代法蘭西共和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具有許多實實在在的功績:鎮(zhèn)壓叛亂,與歐洲“反法聯盟”多次戰(zhàn)爭并取得勝利,摧毀了歐洲的封建根基,穩(wěn)定了法國大革命的社會成果等等。但是人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大部分學生都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在拿破侖的豐功偉績上面,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在評論拿破侖的時候充分表現出批判性思維,在課堂中恰當運用,通過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了解到拿破侖在后期戰(zhàn)爭中對其他國家的侵略,最終帝國覆滅的史實。這樣才能綜合全面地認識到拿破侖這個歷史人物,才能獲得正確的史學觀念,才能讓學生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這種“主體地位”要求學生樹立獨立學習的自信心,加強對批判性思維的自我認識和自我監(jiān)控。要做到學習的自信心,就必須從扎實和穩(wěn)固歷史知識做起,因為堅實的歷史基礎,是對相關歷史事件提出批評和發(fā)表見解的前提,也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在實際學習中運用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自信心,使他人信服。同時還要從側面了解到自己在思維什么,在批判什么,在評價什么,通過監(jiān)控自己的批判意識,才能在遇到各種復雜問題時找到合適的解決路徑。
三、結語
任何一種思維的培養(yǎng)都該是與具體史料、史實相結合的,不能割裂二者的關系,這是解決批判性思維與考試選才之間的沖突的合理途徑。任何一種思維的培養(yǎng)都伴隨著目的性,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一系列優(yōu)秀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這些思維習慣和品質是一貫的、清晰的、正當的和可靠的。學生在抓住歷史知識技能要領、質疑辨析歷史知識內容、嚴格推斷歷史事件的聯系和區(qū)別的同時,早已培養(yǎng)到一種敏捷、機智、靈氣的思維習慣,這就是批判性思維最吸引人的價值所在。
【注釋】
①武宏志,劉春杰主編.《批判性思維——以論證邏輯為工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6).
②錢海峰,王偉群.《論批判性思維內涵及其教學》.《教育科學論壇》,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期第8頁.
③余西有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43頁.
④余西有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40頁.
【參考文獻】
[1]楚 漁.《中國人的思維批判(升級版)》.人民出版社,2011-04.
[2]陳慕澤、余俊偉.《邏輯與批判性思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09.
[3孫正聿.《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論辯證法的批判本性》(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07.
[4]鄧曉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上下)》.人民出版社, (2010-03).
[5]王國有.《日常思維與非日常思維》.人民出版社,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