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李茜冰
摘 要:英語對漢語的的影響不僅發(fā)生最近二三十年,早在五四運動時期,隨著西學東漸大量英文著作的引入中國和白話文運動的興起。作為一種強勢語言的英語對當時的詞法句式產生了影響,其中以代詞第三人稱尤為明顯。
本文通過在線語料庫和其他學者自建的專著語料庫,經過重新計算、對比論證,提出了英語對漢語第三人稱影響的兩個方面:首先漢語第三人稱有了性的區(qū)分,其次并且產生了相應的復數形式,進一步體現了語言的經濟原則。
關鍵詞:英語;漢語;第三人稱;代詞
1 引言
雖然英語和漢語分屬拉丁和漢藏兩個不同的語系,早在明萬歷年間,英語隨著貿易往來和傳教士的腳步中逐步傳到中國,大量頻繁的交流則出現于門戶開放的洋務運動之后. 清末民初,大量西方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版,伴隨著白話文運動的展開,人們逐漸意識到舊白話已經不適合再表達復雜的思想、不能滿足社會和個人新的思想意識,而當時上流社會和知識分子中會講英文的也是最多,因此在表達一些文言或白話不合適的內容時,人們主動地借鑒了英文語法上的特點而改良,這也就是英語對漢語最早的影響。本文主要從代詞第三人稱的角度來分析這種影響。
2 英語對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影響
2.1 代詞第三人稱有了性的區(qū)分
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出現,從無到有,從沒有性別區(qū)分到有“她、他、它”經歷了幾個重要時期,首先在上古漢語中并沒有第三人稱代詞,高名凱在《漢語語法論》中指出:“在先秦漢語的文獻中,第三身代詞多半是不用的,一般是重復主語,或根本不用主語”[1]當時常用指示代詞有、之、其,伊等來指代第三人稱。
如“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兼霞》)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
而在需要第三人稱作成分時,通常通過重復前面出現的名詞(即名詞回指)或省略該成分的方式(零回指)。
其次,雖然現在漢語中表達第三人稱單數的“他”在古文言中經常出現,但卻不是做第三人稱代詞,而是作指示代詞用。表示指代的人、事物或情況在說話人范圍之外,可譯為別的、旁的、其他的。
如“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巧言》)
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到了漢魏以后,“他”字才逐漸代替的其他第三人稱的表達方式,形成了與“你、我”相平行的詞語,王力先生認為,“人稱代詞的他是從‘他人的他轉化過來的”[2],但是“他”作為第三人稱代詞才得到普遍應用是從宋代開始的。
如 “這人叫做白日鼠白勝,他是個賭客”(《水滸傳》)
但在當時,“他”既表示來男人女人,也表示事物,也就是說并沒有陰性、陽性和中性的區(qū)分。這就使得漢語無論是口語和書面語,一旦離開了語境,就無法判斷說明對象的性別,這種不太精確的表達一直持續(xù)到了五四運動的發(fā)起,隨著大量西方文學作品的涌入,人們在翻譯時英語中發(fā)現he 、she 、it 都要對應到漢語中“他”一個字,這顯然不利于翻譯更不利于理解。為了使表達更精密嚴謹,讀者不會混淆,人們便決定模仿這種區(qū)別,用“它”來對應it,用“他”來代表陽性的第三人稱單數,代替he 和him,再造一個字來表示陰性的單數第三人稱,這其中,“她”字 和“伊” 字曾有過討論,最后因為她字和他在字形上的協調以及伊字發(fā)音不和口等原因,選作“她” 與 “他”做對應,代表英文中的she和her。1920年劉半農的新詩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她”字的首次使用,并受了讀者的好評,至今膾炙人口。對此呂叔湘曾評價《紅樓夢》說:“如果曹雪芹生在現代,他一定要利用這種分別。不必再寶玉、黛玉、寶釵地盡自啰嗦”[3]這種分別指的就是第三人稱代詞的回指優(yōu)勢。這種表達充分體現了代詞在性上的分化的積極意義,避免了歧義費解,使表達更嚴密。隨后,當時的許多名家也開始在作品中逐步應用這種人稱的表達,如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人的腦髓”,按照傳統漢語的表達應該是:“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能吸人的血”。僅僅增加一個字,就使分句有了主語,結構上更加完整,充分地體現了英語對漢語的積極影響。
2.2 物指第三人稱代詞復數的出現和書面語上的應用
由于上古漢語中沒有第三人稱代詞,自然也沒有第三人稱代詞的復數形式,在表達上則是“屬”、“曹”、“等”作為表示復數的詞。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費江河萬古流 (杜甫《戲為六絕句》)
復數名詞依然可以回指的方法代替,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文言文中經常缺少主語的原因。到了宋代,“他”字在表達上出現了答復同形的用法,即他常常代替他們表示復數,如“眾人要向我買些吃,我又不曾賣與他”(《水滸傳》)
他三個三面殺將來,這一個左支右吾,遮擋不住,如何取勝?(《型世言》)
明代以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要求越來越高,而清晰精確的詞匯逐步得到人們的認可,因此雖然還存在單數表復數的情況,但人們更傾向于用“他們”來代替加“們”代替“他、曹、輩”等來代表復數的方式了。
這點在《型世言》,《西游記》等舊白話文作品屢見不鮮。
他們不過接你來污蔑我,管你甚事?(明《型世言》)
周老爺說∶“至少分一半給他們,大家免得后論”(《官場現形記》)
那媽媽認得果是他與的飯,遂不拒他,留他們坐了(《西游記》)
以四大名著中創(chuàng)作于明代的《水滸傳》和清代的《紅樓夢》為例,例如在《水滸傳》中指人的第三人稱復數情況共出現240次,其中以‘他代指的有174次,以‘他們指代的有66次,明顯前者多于后者。到了清朝《紅樓夢》中指人的第三人稱復數共出現880次,“他”出現150次,“他們”出現了730次,后者已經穩(wěn)穩(wěn)超過前者。
可以說五四白話文運動的改良,接受英語語用習慣的影響使?jié)h語中更多的指物的回指被代詞替代了,也就是它的詞頻大大提高,很多原本可以用零回指或名詞性回指的地方,開始出現了代詞性回指。
但我們同時也看到雖然‘他們已經廣泛應用,但是代指的無一例外人,漢語的物指第三人稱代詞仍是空白。因此相對于“他們”和“她們”即指人復數形式的出現,“它們”的意義似乎更加重大,因為這代表物指第三人稱復數的出現,大量文言文中的零回指,名詞回指都可以用用它或它們來代替。毋庸置疑,它們的出現極大地精煉了語言的表達,
如巴金《我的幾個先生》中的一段文字,“我跟表哥學過三年的英文;大哥買了不少的新書報,使我能夠貪婪地讀它們”,如果此處不用它們,而是變成傳統的零回指或名詞性回指,就會變成,“我跟表哥學過三年的英文;大哥買下了不少新的書報,使我能夠貪婪地讀/使我能夠貪婪地讀書讀報”,這樣的表達要么太簡潔,要么太累贅。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這種進步或影響絕大部分存在于書面語層面上,人們口語上的變化不明顯,三個單數第三人稱代詞及和其復數第三人稱代詞的發(fā)音相同,在口語中,依舊要依靠語境來具體判斷內容對象的性屬性,但作為生活在高語境的漢語文化圈的人來說,這種口語的表達并不能妨礙人們的日常交流和言語理解。
3 結語
漢語對英語一定程度上的借鑒,使得精準的第三人稱代詞應用于漢語的書面語,使得漢語的表達更加精確、嚴密、簡潔。代詞作為語言研究的重難點牽涉到大量復雜的語法結構知識,本人對現有的語料庫進行查閱分析對比,得出上述結論,分析尚不深入,望批評指正。
注釋
[1]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30頁
[2] 呂叔湘. 《語法學習》,中國青年出版社,1953, 49頁
[3]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5,272頁
參考文獻
著作:
賀陽.《現代漢語歐化語法現象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論文:
董娟娟. 從第三人稱代詞看漢語的歐化現象[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
劉禮進. 英漢人稱代詞回指和預指比較研究[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
趙晴. 基于《紅樓夢》漢英翻譯語料庫的人稱代詞顯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