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旭
【摘 要】20世紀60年代小班教學在歐美興起,大量研究表明,小班教學有助于學生的學業(yè)進步、個性發(fā)展和身心健康。近年來,我國學齡兒童數量下降、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需求增加,為小班教學提供了歷史契機和條件保障。小班教學的有效推進,則依賴于更多的財政投入、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以及課程策略、教學策略、評價策略等多方面的教育革新。
【關鍵詞】小班教學;機遇;挑戰(zhàn);變革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4-0020-02
隨著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世界各國興起“個性化教育”和人本主義思潮,加之人口出生率降低,學齡兒童的數量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20世紀60年代,歐美國家率先實行小班教學。此后大量研究表明,小班教學有助于學生學業(yè)進步、個性發(fā)展和身心健康,因而得以廣泛推廣。小班教學,是指班級規(guī)模較小的一種班級教學方式。何謂之“小”,目前全球并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美國學者認為,班額20人以下才可稱“小班”,而英國學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班額25人以下的班級就有明顯優(yōu)勢。2009年9月,我國香港地區(qū)部分公辦小學從一年級開始,分階段實施以25人為標準的小班教學。而在我國臺灣學界,多用“小班教學精神”這個概念。所謂“小班教學精神”即“多元化、個別化、適性化”精神,提倡“尊重學生個別差異,提供適性教育”,以滿足學生的個別學習需要。鑒于此,逐步推行小班教學的聲音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不時響起。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推行小班教學的適宜機遇已然到來,但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同時需要教育界做出積極的變革。
一、我國逐步推行小班教學的機遇
1.國外的大量研究和試驗為我國提供了有效的經驗和借鑒。隨著小班教學的推進,國外大量學者開始通過研究來證實小班教學的有效性。其中,最有參考價值的實驗是,1985年由美國田納西州立法機關資助的“星星項目”Project STAR。該項目涉及46個學區(qū),79所學校,329個班級,6000余名學生,對學生進行常模參照測試和標準參照測試,并進行長達四年的跟蹤研究,最后得出結論:無論種族、性別、社會經濟地位等差異,在低年級,小班學生的學業(yè)成就均顯著高于大班學生,這種有利的影響會一直持續(xù)到學生進入高年級正常班。此外,社會心理學家提出的社會惰化和責任分散理論也佐證了小班教學中的學生個體不得不更多地參與到教學互動中去,從而促進他們的合作和自主學習,以及溝通交流能力的發(fā)展。這種積極有效的課堂參與將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就,特別是數學和閱讀的學習,并且對學困生的積極影響更大。其他研究則表明,小班教學可以減少教師管理課堂的時間,增加師生、生生互動的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的真正貫徹。小班額還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寬松、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家校合作,對學生的行為道德和心理問題進行有效規(guī)避?!八街?,可以攻石”,國外的這些研究成果將為我國逐步推行小班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2.我國學齡兒童逐年減少,為縮小班額奠定了現(xiàn)實前提。隨著我國計劃生育國策的有效推行,人口出生率降低,學齡兒童的數量也隨之減少。根據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布的相關數據,2013年我國小學招生1695.36萬人,比上年減少19.31萬人;在校生9360.55萬人,比上年減少335.35萬人,生師比16.76 ∶ 1,與上年的17.36 ∶ 1有所改善。通過對歷年數據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招生人數呈下降趨勢,而師生比呈增長的趨勢,這種趨勢為我國逐步推行小班教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
3.實行小班教學可為教育改革深化開辟新的路徑。推行素質教育和實現(xiàn)教育公平一直都是我國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題。目前,教育的起點公平,即入學問題,在我國已基本解決,而小班教學的推行使學生獲得公平的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成為可能,最終促進真正的教育公平。小班教學同樣可以促進因材施教,從而實現(xiàn)素質教育。2010年7月,我國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此綱要明確指出: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學。這些都為小班教學的推進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我國逐步推行小班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
實行小班教學不能只參照國外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只依賴生源減少的客觀事實也是不夠的,還必須為之創(chuàng)造充分、適宜的條件,我國由此面臨的挑戰(zhàn)是巨大的。
1.需要更多的財政投入。由于小班教學班額減少,因而需要更多的校舍、更好的教學設施和素質更高的師資,這都要以財政投入作為保障。在我國澳門地區(qū),為配合小班教學的發(fā)展,特區(qū)政府實行多項津貼促進計劃,并不斷增加經費撥款,保證了小班教學的有效推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過三十余年的增長,已成為僅次于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快速增長將有助于解決我國推行小班教學所面臨的財政挑戰(zhàn)。
2.需要更優(yōu)質的教師隊伍。小班教學不是將“小班”與“教學”機械疊加,而是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的轉變,這種轉變依賴于更高素質的教師來實現(xiàn)。根據我國香港地區(qū)的經驗,為更好地推進小班教學,必須對教師進行培訓。在認知層面上,應深化教師對小班教學和個別化教學內涵的認識,理解適性發(fā)展、全面發(fā)展、自主學習、因材施教等核心觀念;在實踐層面上,要求教師掌握科學的教學策略,并熟知如何跟學生及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三、我國逐步推行小班教學需要的變革
1.從形式到實質。小班教學是指在規(guī)模較小的班級中進行教學。由于班級規(guī)模較小,教師往往可以采用個別化教學對學生進行指導。但個別化教學不等同于一對一的輔導,也不是隨機、盲目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個別化教學是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有效的個別化教學中的“個別”不局限于過程層面的“個別”,更應該重視以結果為導向的“個別”。而小班教學的實質則是基于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全面發(fā)展和身心健康。
2.從理念到策略。早在1998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就在一次國會演講中著重指出,提高教學品質的關鍵是采取小班教學,應爭取把一至三年級的每班人數減少到全國平均數18人,以保證所有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得到教師的關注,這項計劃還被寫入《1999年全體兒童教育優(yōu)異法案》中。雖然小班教學的理念由來已久,但并非自然就出現(xiàn)預期效果,而是需要相應的策略作為保證。
(1)課程策略。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智能是多元的,每個身上都有可能存在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诖死碚摚瑢W科知識不再是分離、孤立的,而是一個涉及多方面智能的整體。教師可以嘗試用同一個主題或是專題將多個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融合多方面的智能,對學生進行教學。還可以基于對每個學生多元智能的了解進行個別化指導,開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智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發(fā)展。
(2)教學策略。小班教學旨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以促進其在課堂內外的有效學習。有效的教學策略是小班教學產生實際效能的保證。就具體策略而言,首先教師要明確學習目標,掌握提問技巧,多向學生提一些具有發(fā)散性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引導其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其次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員參與及合作交流;還可以采取課堂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課堂陳述,培養(yǎng)團隊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
(3)評價策略。傳統(tǒng)的評價都是單一的量化評價,多是以考試或作業(yè)來評價學生或教學效果。小班教學為多元的、發(fā)展性的、過程性的、主體性的評價創(chuàng)造了條件。由于班額的減少,不適用于傳統(tǒng)大班教學的評價方式,如學生成長記錄袋法、答辯法等,將為小班教學所用。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道德品質、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的發(fā)展情況,以及學生的作品和在不同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對學生的多元智能進行評價。評價是為改善教學而采用的一種策略和工具,是為了促進對學生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因而評價不應該只重視學生的學業(yè)成就,也應該重視學生多元智能和個性的發(fā)展,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傳統(tǒng)的評價主體只限于教師或是教育行政部門,在小班教學中的評價中應確立學生的評價主體,學生可以自評,也可以互評,還可以將學生與教師的評價結合起來,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3.從片面到全面。著名的加拿大教育改革研究專家邁克·富蘭認為,學校系統(tǒng)內的變革,從來都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需要系統(tǒng)外的支持,更需要系統(tǒng)內整體的、具有生態(tài)革新意義的調整。由此可見,小班教學不僅是班額和師生比的片面變革,還是系統(tǒng)的全面變革,應該用生態(tài)學的視角來看待小班教學所處的學校情景,用全面的系統(tǒng)觀來看待小班教學。鑒于此,小班教學的內涵發(fā)展應該包括,學生的知識習得到個性發(fā)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到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學生學業(yè)成就的提高到素質教育和教育公平的深入探索。小班教學的有效施行,不僅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也需要學校和家長的配合,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和政府的支持。
小班教學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過渡性的,而是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革新,小班教學勢必會取代傳統(tǒng)的大班教學,但這種取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的過程,這種取代需要來自學生、教師、學校、社會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來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葉建.小班教學的歷史發(fā)展與香港經驗[J].中小學管理,2010,(9).
[2]Jeremy D.Finn,Charles M.Achilles.Tennessees Class Size Study:Findings,Implications,Misconceptions.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Summer,1999,(21).
[3]趙中建.美國需要21世紀的教育革命——克林頓總統(tǒng)2000年國情咨文教育內容述要[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0,(3).
[4]張其志.多元智能評估的主要觀點及操作要領[J].課程·教材·教法,2005,(2).
[5]Fullan M.Change force:Probing the depths of educational reform[M].NY:Routledge,1993.
(編輯: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