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摘要】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治療組給予系統的綜合護理干預,分析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以及每搏輸出量(sV)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達93.8%,顯著高于對照組78.1%(P<0.05);治療組每搏輸出量(SV)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綜合護理干預;急性心力衰竭;應用效果
急性心力衰竭在臨床上具有發(fā)病急,病情變化快,癥狀不明顯等特點,具有較高的臨床致死率。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我院對收治的部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自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齡42~75歲,平均(49.8±43)歲;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基礎疾病等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治療組在其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包括:①加強心理護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臨床上常會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心理疏導,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大致的了解,積極配合醫(yī)生進行相關治療;②嚴密觀察病情,護理人員應密切觀測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呼吸情況、皮膚顏色和溫度以及肺部啰音的變化情況等相關體征。③體位護理,指導患者行坐位,背靠枕頭,雙腿自然下垂,以緩解心臟負荷。若患者病情許可,可鼓勵進行適當的床邊活動,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若患者需長期臥床休息,護理人員應采取相關護理措施以預防壓瘡、墜積性肺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④吸氧護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因心排出量驟減而導致多組織器官嚴重缺氧,當患者血氧飽和度低于95%時,護理人員應遵醫(yī)囑給予患者吸氧治療,根據患者病情輕重選擇相應的吸氧方式。⑤合理指導飲食,飲食以低脂、低糖為原則,鼓勵進食富含高蛋白、高纖維素和高維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
1.3 評價指標
兩組經護理干預后,分析比較兩組護理干預前后每搏輸出量(SV),并根據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以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生命體征恢復正常為顯效;以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生命體征得到明顯改善為有效;以患者臨床癥狀未得到任何改善或出現加重,生命體征未得到改善為無效??傆行室伙@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中,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達93.8%,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1%(P<0.05)。詳見表1。
2.2 兩組SV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組經綜合護理干預后,其SV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急性心力衰竭在臨床上好發(fā)于老年患者,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其在我國的臨床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研究表明,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臨床搶救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系統的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的發(fā)展速度,改善患者預后情況,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本次研究中,治療組通過加強心理護理、體位護理和吸氧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合理指導飲食,制定科學有效的綜合護理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達93.8%,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1%(P<0.05);且治療組SV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臨床死亡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