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軍
摘 要:現如今教育的現代化已經成為趨勢,因此傳統的課題教學方式已經被逐漸取締。為了適應現代學生不斷轉變的學習方式,教師也要做到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就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淺析了多媒體技術在中學數學教學的應用,輔助教師更高效的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數學教學;應用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多媒體技術在社會中的多領域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在教學中的應用更為有效。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它的作用,尤其是投影儀、幻燈片等的使用,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提高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知識吸收能力,并且應用多媒體能夠將圖片和文字巧妙地結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展示數學知識點形成的過程,更能幫助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點去探索未知的知識點領域,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一、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越性
1.提高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速度
任何學科的知識學習在產生興趣后,學習效率都將得到大大提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點通過多媒體技術變得更加直觀,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多方面感官,激發(fā)思維活躍度,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2.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結構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的時間最多為45分鐘,要想在短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其融入教學當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教師在新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與新課有關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巧設懸念,激發(fā)學生的聽課興趣。隨著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穿插利用,推動教學的進度,幫助學生沉浸在課堂學習當中,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師在教授“雙曲線及其標準方程”這一課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的作圖功能,將雙曲線的軌跡描繪出來,讓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雙曲線的定義,從而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結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作為一名負責任的數學教師,就要將知識的準確傳授作為教學的目標,并且不斷地完善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質量。但是以往在開展傳統的數學教學活動時,只是將多媒體強硬地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并沒有有效地發(fā)揮出它的作用,從而無法提高教學效率。例如,為了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可以在教授學生幾何知識時,將較為困難的實驗模擬通過多媒體技術完整地展示出來,通過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的課件,學生能夠在重復的課件演示中充分理解重難點。教師在設計課件時,可以選用Third Dimension軟件,在展示的過程中,可以展現出靜態(tài)和動態(tài)這兩種狀態(tài),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激發(fā),理解的速度也會有所加強,也能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二、多媒體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應注意的問題
1.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不能盲目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這節(jié)新課的教學是否需要應用到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只是作為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能夠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的題目,但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才是起到主要引導作用的,有些知識點的教授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但有些課的教學使用傳統教學手段反而更為有效。因此,教師要根據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來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不能盲目使用多媒體技術。
2.建立專用的課件素材資源庫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雖然是十分有效的,但是也受到了素材資源的限制。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很多地教師并沒有較高的制作課件的水平,特別是農村教師,制作課件的條件十分有限,因此,教師在繁忙的教學、備課和作業(yè)的批改中很難抽出時間完善課件的內容,常常直接在網上下載現成的課件,但是卻無法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這成為困擾現階段教師的主要問題。若是相關的教育機構能夠建立一個專用的課件素材資源庫,在其中能夠找到教師需要的每一課時的基礎課件,教師只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對課件進行完善,那么就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
3.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要合理
只有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才能優(yōu)化數學教學方式,若是將應用多媒體技術作為教學的目的,那么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活動反而無法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會降低教學效率。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要以情感交流為主,進行師生間的互動,在了解學生的需求后,結合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并且避免多媒體對學生進行除知識點教授外的干擾,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將之應用到教學當中。
本文主要淺析多媒體技術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幫助教師更加合理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愛民.智能結構論[J].教育教學研究,2009(02).
[2]陳春雷.計算機在教學中的應用[M].北京:光明日報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