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群
【摘要】華裔美國文學經歷了開創(chuàng)、發(fā)展階段,最終達到了繁榮。在眾多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其中湯亭亭的《女勇士》和譚恩美的《喜福會》是華裔美國文學繁榮階段的典型代表作品。通過對這兩部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特別是孝文化以及茶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符號在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這反映出中國文化對華裔美國文學的影響力。
【關鍵詞】華裔 中國文化 美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華裔美國文學的發(fā)展
華裔美國文學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在此過程中,華裔美國文學得到了發(fā)展,并最終達到繁榮。
1890年到1950年是華裔美國文學的開創(chuàng)階段。大多數(shù)華人認為移民到美國就可以享受到優(yōu)厚的生活待遇,實際上并非如此,移民后他們受到了當?shù)鼐用竦呐懦庖约捌缫?。于是,華人主動請愿,希望能夠改善自己在美國的地位。他們通過書寫抗議書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心聲,由此產生了華裔美國文學。
這一階段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雖然數(shù)量有限,文章表達的意義較為簡單,很難體現(xiàn)中國文學的特色,但它們是最早的華裔美國文學的代表作。從此,逐漸形成了具有華裔特色的美國文學作品,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華女阿五》等作品,能夠顯示出華裔美國文學的族裔性。
1950年到1970年是華裔美國文學的發(fā)展階段。此時的華裔美國文學逐步發(fā)展。雖然此時的華裔美國文學依然體現(xiàn)出鮮明的族裔性,但與開創(chuàng)階段相比,它已經開始走向弱化。
發(fā)展階段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將出發(fā)點放在文化認同和華人的社會身份研究上,重在探討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以自傳性題材作為主要的切入點來探討華人在美國的生活經歷。這些華裔美國文學作家與其之前的那些作家不同,雖然同為華人,但這些華裔美國文學作家沒有在中國生活的經歷,他們在美國出生、成長、生活。然而,他們的父輩在他們幼年時期就教導他們要時刻銘記自己是中國人,要接受自己華裔的特殊身份。盡管缺乏在中國的生活經歷,但依然誕生了像《父與子》這樣優(yōu)秀的華裔作家作品。同時,華裔作家趙建秀還為傳播中華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她改變了華人在美國人心中的形象。趙健秀等作家的華裔文學作品《唉咿》誕生在1974年,從此華裔美國文學成為了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在《唉咿》中充分反映出華裔美國人在美國所遭受的一切,同時也顯示了華裔美國人的頑強拼搏和反抗精神。
1970年以后,華裔美國文學進入繁榮階段。華裔美國作家湯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成為了華裔美國文學的典范,由此華裔美國文學達到了繁榮。
這一代美國華裔作家不同于前兩代美國華裔作家,因而形成的作品風格也有所不同。例如,根據(jù)華裔美國人打麻將的聚會場地喜福會而寫成的小說《喜福會》,反映了華裔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相會。前兩代人已經經歷了種族解放運動,種族解放運動以后,華人的地位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華裔美國作家在美國的地位也得到提高,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美國身份。華裔美國作家雖然是黃皮膚,但他們從小受到了美國的文化熏陶,對自己的祖國知之甚少,他們在思想上已經完全是美國人了,他們已經成為地道的“香蕉人”。因而,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雖然文學題材變得豐富,但主人公作為華人的身份開始弱化了。華裔美國作家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趙建秀的《中國佬》、任碧蓮的《典型美國人》等等。
華裔美國文學代表作品
作為美國社會的重要成員,這些華裔美國作家受到美國文化的熏陶,他們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美國社會,而閱讀他們作品的也是美國人,因而華裔美國作家的作品完全體現(xiàn)出美國化的特色。雖然有一些華裔美國文學作家用漢語進行寫作,但是其文學作品不能算作是中國文學作品,因為作品中提及的中國文學內容過少。
華裔美國作家湯亭亭說過這樣一段話:“實際上,我作品中的美國味兒要比中國味兒多得多。我都是在寫美國人。我覺得不論是寫我自己還是寫其他華人,……雖然我寫的人物有著讓人感到陌生的中國記憶,但他們是美國人。再說我的創(chuàng)作是美國文學的一部分,對這點我很清楚。我是在為美國文學添磚加瓦。評論家們還不了解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其實是美國文學的另一個傳統(tǒng)?!雹僖韵聦⑴e出兩部比較有代表性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來加以探究。
湯亭亭的《女勇士》?!杜率俊愤@部作品講述了一個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小女孩由膽小怕事、小心翼翼到敢于嘗試、勇于拼搏的過程。小女孩最終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證明了華人女孩在美國一樣可以得到自己想擁有的一切。然而在轉變的過程中,小女孩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同白人社會的距離。小女孩在那樣的社會中成長為一個地道的美國女性,成功融入到美國社會,她令其周圍的美國人改變了最初對中國人的看法。
華裔美國作家雖然是中國人,但又有著美國人的身份。雖然他們內心有一種對于中國文化的歸屬感,然而自幼生活在美國,沒有接受過中國文化的熏陶,甚至作者湯亭亭的父輩都沒有真正接觸過中國文化,因而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極其有限。湯亭亭的作品中有很多中國的神話故事,她通過這種方式極力地述說美國與中國的不同,告訴人們這兩個國家不管風土人情還是思維方式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湯亭亭主動去選擇與中國文化有關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作,這會令讓生活在美國的她感受到自己身份的特別。湯亭亭在《女勇士》中通過其特有視角,讓美國讀者去接受中國文化,從而成功地吸引更多的美國讀者。
譚恩美的《喜福會》。譚恩美是第二代美國華裔的代表,她的代表作是《喜福會》。譚恩美成功融入到了美國社會中,這不僅反映在她的婚姻生活方面,而且也反映在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譚恩美的小說把重點放在華裔美國人與中國文化的“背離”上,在她的筆下,華裔美國人希望盡快地融入到美國社會和文化中去,他們要告別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成為地道的美國人?!断哺芬唤洺霭婢褪艿搅嗣绹x者的歡迎,成為當年的暢銷書。1993年《喜福會》以電影的形式被呈現(xiàn)出來,成為了華裔美國文學的一個高峰。
在譚恩美的《喜福會》中,作者重寫了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生活的歷史,其作品呈現(xiàn)出了明顯的美國特色,因而吸引了很多的美國讀者。同時,華裔美國文學作家與中國的聯(lián)系逐步減少,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也知之甚少。《喜福會》圍繞四位母親來到美國后的經歷展開敘述。在到美國以前,這些人物就已經有了各自的特色。她們首先是女性,具有母親的身份,在美國那個男權社會中喪失了自我,因而只能作為家庭的附屬品。小說中,講述了年輕女性在美國社會中受壓制的基本情況。舊中國女性的道德準則在美國社會中依然存在,女性依然是家庭的附屬品,而且受到了多方面的壓力,沒有任何地位。女性的這種角色讓女性與社會對立起來,給她們造成了心理壓力,她們的權力被無情地剝奪了。這部作品展現(xiàn)了華裔美國女性的典型形象。
中國文化對華裔美國文學的影響
中國家庭文化。如同華裔男性作家一樣,華裔女性作家在建構女性主義傳統(tǒng)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屬于自己的中國文化符號,這個符號便是“花木蘭”。而花木蘭的形象在傳播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變化,這種變形程度甚至超過了“關公”?!盎咎m”的原型現(xiàn)已無從追溯,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最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辭》中出現(xiàn)?!赌咎m辭》中,花木蘭是一位替父從軍,戰(zhàn)功赫赫的“女中豪杰”。在之后的數(shù)百年間,民間作家不斷的對“花木蘭”這一藝術形象進行加工,使其形象更加豐滿,而主人公花木蘭的主題特征逐步有所改變。
而在華裔美國作家湯亭亭的筆下,花木蘭的形象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編。湯婷婷在《女勇士》里,將中國傳統(tǒng)女性形象中的花木蘭形象進行了女性主義的改造?;咎m經典的替父從軍,被取而代之為了報“怨”和報“愁”,這種類似中國古典神話的表現(xiàn)手法,為花木蘭蒙上了一層神秘主義色彩。從人物形象上看,湯婷婷筆下的花木蘭更加男性化,花木蘭不僅有著媲美男子的體魄,而且有著更加高強的武功。從細節(jié)上看,《女勇士》中花木蘭從軍初衷的刻畫,把原本的“替父從軍”換做了為報母親的“愁”和“怨”;而神仙傳授花木蘭武功的描寫,又頗具中國神話和武俠色彩;花木蘭殺富濟貧、維護社會正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描寫,更加突出了其“女俠風范”;然而,在情節(jié)漸入佳境之時,作者在故事的最后筆鋒一轉,讓花木蘭跪在公婆面前,像整個時代的婦女一樣逃離不了傳統(tǒng)的藩籬,走向了婚姻的歸處。不過稍作沉思,我們卻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的別具匠心,她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對女性形象的束縛和諷刺,更加細致和具體地展示了中國古代的女性形象與傳統(tǒng)禮節(jié)?!杜率俊返淖髡邷面?,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美國華裔人,她對中國古代文化及中國古代女性的了解程度不深,在選擇女主角時,她并沒有選梁紅玉等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因為她們或是奴婢,或被貼上了某人的妻子的標簽。而“花木蘭”這一藝術形象取材于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花木蘭的身份比較獨立,她脫離于男權中心家庭譜系之外,有著獨立的個體價值。因此,“花木蘭”不會遭遇身份表達上的困難,給了作者很大的描繪余地。
中國孝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體系中,孝是一種極其重要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被認為是百善之先,諸德之本,百行之始,教化之源。在古代中國,孝被視為一個重要的美德,孝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在古代中國,子女做一切事情之前都要首先考慮孝道。在儒家的各種倫理學說中,對中國民眾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孝道。在家庭中,孝道主要體現(xiàn)為晚輩對長輩的尊重與順從。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華裔美國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關孝道的內容。
在經典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喜福會》中,那個用生命去挽救母親的許安梅就是典型的孝子的代表,她的所作所為體現(xiàn)出的對母親的孝道,確切的說是愚孝。中國古代也有割骨療親的典故,在《喜福會》中,作者譚恩美并沒有對許安梅那樣的愚孝產生敬仰之情,而是認為那種極端的孝道不可取,并極力地批判那種愚蠢行為。但是《喜福會》并不是一部批判性的著作,其中也表現(xiàn)出了母親對女兒的良好教育,說明了母愛和孝道要相互補充。
需要注意的是,華裔美國人的孝文化,不能等同于其他華人群體或是中國古代的孝文化。華裔美國作家生長在美國,深受美國文化的熏陶,因此華裔美國作家和中國人存在著明顯的文化差異,因此對他們已經不能夠完全用我們對孝順的評判標準來進行評價。對于華裔美國作家來說,經常會由于對孝文化的認同差異而引起母女、親情之間的不統(tǒng)一。在中國社會,孝文化的理解和評判標準相對比較單一,即孝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子女要孝順父母,做到物質方面的贍養(yǎng)與精神方面的尊敬相結合,不違反父母的命令。
而在《喜福會》中,作為母親的吳夙愿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女兒能夠成為心目中的好女兒,然而她的女兒卻完全不理解她,甚至產生了對抗情緒。受到美國文化熏陶的女兒性格叛逆、追求獨立,同時渴望平等與自由,她的意識里從來沒有孝道,因此對于孝道與孝文化她根本無法理解,也就無法說服自己認同孝文化。而她母親是個傳統(tǒng)觀念很強的人,母親認同并推崇孝道,認為女兒就應該服從、孝順自己,不能忤逆自己。由于故事的背景是美國,在那樣的大環(huán)境下,很難讓一個女孩兒能夠從孝道角度出發(fā)去思考問題,更不要說去遵守中國式的孝道。在母親的眼里,只有對母親惟命是從的才是好女兒,因此女孩兒就很難成為母親眼中的好女兒。這就是中國式孝道與華裔美國文學碰撞的典范,可見中國文化在華裔美國文學中具有一定的影響,盡管故事列出的是一個愚孝的極端例子。
中國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同時也受到華裔的重視。廣義上的中國茶文化包括了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而狹義的中國茶文化重在精神。一直以來,烹茶聽曲、飲酒賦詩是文人津津樂道的休閑方式。中華茶文化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 它以道德修養(yǎng)為中心,以茶的高雅優(yōu)美物性為基礎,以傳統(tǒng)的茶藝為表現(xiàn)形式,融茶、道德、藝術于一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以及中庸之道,這種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深入到了中華文化的每一個毛孔之中。禪茶文化精神體現(xiàn)在“正、清、和、雅”四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雅”。這體現(xiàn)了中國茶文化與審美的聯(lián)系,能夠讓人從心靈上去感受茶文化凈化人心的作用。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xiāng),是有史料記載的世界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的國家。以“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在新華裔中得以傳承和延續(xù),茶成為溝通兩代華裔的重要情感媒介。在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茶”同樣是包含多重豐富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這很好地體現(xiàn)在朱路易的《吃碗茶》和布魯斯·愛德華·何的《茶壺烈酒》中。這兩部作品以“茶”為線索講述故事,茶推動了故事的發(fā)展,茶也參與了人物的成長。在這里,“茶”作為維系親情、友情、愛情的媒介,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華裔美國文學涉及到了中國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著華裔美國作家和他們的作品,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生命力,展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巨大活力。
(作者為山東女子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Paula Rabinowitz, "Eccentric Memories: A Conversation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 in conversation with Maxine Hong Kingston, Skenazy Paul & Tera Martin eds, Jackson UP of Mississippi, 1998:71-72.
責編/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