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娜
摘 要: 《史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作品,該書出自于西漢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之手。它像一部電影,真實地刻畫了無數(shù)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為后代小說戲劇乃至現(xiàn)代影視作品取材的對象。其中,陳勝這個人物的刻畫傾注了作者強烈的感情,通讀《陳涉世家》,發(fā)現(xiàn)司馬遷對陳勝的這種強烈感情可以概括為“敬意”之情。這種敬意之情的表現(xiàn)及造成作者擁有這種特殊感情的原因是本文探索的重點。
關鍵詞: 《史記》 司馬遷 陳勝 敬意 李陵之禍
一、司馬遷對陳勝身懷敬意的表現(xiàn)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史記》分為本紀、表、世家、書、列傳五個部分,其中有十二篇本紀,十篇表,八篇書,三十篇世家,以及七十篇列傳,前后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是記載諸侯王國的,《史記》中描寫的世家里基本是諸侯開國有功被封一職,而且他們的后代可以沿襲祖輩的爵位及待遇,因此與他們有關的傳記就叫做世家?!蛾惿媸兰摇分v述的是以陳勝、吳廣為首的秦末農(nóng)民起義,從起義勝利、蓬勃發(fā)展到最后失敗的過程,作者將陳勝這一章放在略低于本紀的世家中,足可見司馬遷對陳勝身懷敬意。
這種敬意之情在《陳涉世家》中得到多次體現(xiàn),司馬遷在塑造陳勝這個人物形象時,延續(xù)了一貫精簡的作風,但通過語言描寫,一個勇敢、有抱負的陳勝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瓣惿嫔贂r,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瘋蛘咝Χ鴳唬骸魹閭蚋?,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①作者在寫道陳勝、吳廣在殺掉將尉準備起義時,發(fā)出豪邁的宣言:“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②通讀全文,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對陳勝音容笑貌的描寫不多,但就是在這簡短卻蕩氣回腸的言語中,一個果敢的英雄人物豁然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由此透漏出作者對陳涉的敬意之情。另外,文章結尾提到高祖開國后,為陳涉設三十戶人家為其守墳的細節(jié),也是敬意之情的體現(xiàn)。
二、司馬遷對陳涉身懷敬意之情的原因
以上足以說明司馬遷個人對陳涉是身懷敬意之情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對一個農(nóng)民起義領袖有如此強烈的感情呢?這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首先,這與司馬遷個人的遭遇有密切關系。作者個人的遭遇對《史記》的創(chuàng)作影響頗大,直接影響作者對人物歸傳的把握,《陳涉世家》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將一個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放在世家傳記中,是匪夷所思的事。但是仔細通讀文章及結合作者個人經(jīng)歷,就會豁然開朗?!妒酚洝ぬ饭孕颉肥亲髡叩淖詡?,司馬遷講述了自己年輕時游歷各地、父親臨終時的囑托及影響自己一生的大事——李陵之禍,公元前99年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第五個年頭。就在這一年,發(fā)生了著名的“李陵事件”,司馬遷為李陵“兵敗而作辯護”③,隨后被打入大牢,武帝聽聞李陵帶兵攻漢,一怒之下殺了李陵的家人,并因此牽扯到司馬遷,處司馬遷死刑,但死刑并不是無藥可救的,根據(jù)當時律令,可以通過向朝廷捐五十萬錢或者接收宮刑贖命,司馬遷官小家貧,拿不出那么一大筆錢,為了完成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也為了個人理想、抱負,司馬遷選擇宮刑,忍辱負重地繼續(xù)《史記》的寫作。李陵事件對司馬遷影響很大,影響作者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作者十分敬重那些勇敢、有抱負的歷史人物,同時鄙視那些自甘平庸、無所作為的人?!妒酚洝分泻芏嗥敲鑼懯芯宋锏模桧炈麄兊娜柿x、勇敢,在司馬遷看來,市井人物人情味足,沒有朝野上的爾虞我詐。《刺客列傳》中講述了刺客豫讓多次刺殺趙襄子的故事。豫讓是智伯的家臣,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想為智伯報仇,但多次刺殺趙襄子都沒有成功。被捕后,“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讎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④這種勇敢無畏的精神與陳勝起義時那種:“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固可乎”⑤,同樣讓人敬佩。
司馬遷對陳勝的敬意之情,與他本人重視下層人民有一定關系。這種對下層人民的特殊感情,在《史記》很多文章中得到體現(xiàn)。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評價:“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輟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⑥在《項羽本紀》中,描寫巨鹿之戰(zhàn)時寫道:“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兵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乃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雹咚抉R遷對下層人民的這種特殊感情還與他個人經(jīng)歷有關。在李陵之禍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世態(tài)炎涼,在其身陷牢獄之災時,大臣們紛紛避嫌,司馬遷家貧,無奈之下選擇宮刑。由此他更欣賞下層人士那種勇敢、仁義、有抱負的精神。以上這些人與陳勝一樣都是司馬遷欣賞的歷史人物。
司馬遷對陳勝的敬意之情與他本人進步的歷史觀密切相關,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作者將陳涉與歷史上著名人物——孔子、武王等相提并論,正是進步歷史觀的體現(xiàn)。縱觀起義,由轟轟烈烈地蓬勃發(fā)展到最后失敗,字里行間,作者仿佛置身其中。在陳勝被車夫殺害的時候,作者表現(xiàn)出了無限惋惜之情,并為這次不成熟的農(nóng)民起義做出了失敗的總結。
《陳涉世家》最后提到:“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雹嗨抉R遷之所以做這樣的細節(jié)安排,目的是再次提醒讀者:陳勝的歷史貢獻功不可沒。
注釋:
①[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28-230.
②同①.
③何清谷.司馬遷與史記論文集(第一輯).關于“司馬遷與李陵事件”專題討論綜述[C].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253-262.
④[漢]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3-285.
⑤同①.
⑤同④.
⑦[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39.
⑧同①.
參考文獻:
[1][2][5][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28-230.
[3]何清谷.司馬遷與史記論文集(第一輯).關于“司馬遷與李陵事件”專題討論綜述[C].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253-262.
[4][6][漢]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3-285.
[7][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