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淡水
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源于平時的教育過程,而課堂教學從來就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我就如何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從而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務必做到三個“少”字
1.課堂上盡量少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務必減少大量簡單的一問一答的提問,避免學生忙于回答,從而讓他們有較多時間理解概念、法則、思考問題、議論各自的看法、練習鞏固題目,至于課堂必要的問題要引導學生提問,教師要注重啟發(fā)性和示范性。
2.課堂上盡量少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學。為此,不管在教學新知識或復習總結中教師都應盡量少講,把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給學生,讓他們在自學討論中自己發(fā)現新知識的奧秘,指導語言要注意準確、精練,起到畫龍點睛、揭示規(guī)律、啟發(fā)引導的作用,使學生學有所獲,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3.課堂上盡量少寫。課堂上教師的板書必不可少,能直接反映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展示教學的思路。而每堂課的板書必不可少。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教師上完課下來總是滿手滿身粉筆灰,其原因是上課寫得起勁,擦得使勁。為此,教師對于每堂課的板書必須經過精心設計。板書必須遵循高度的概括性,嚴密的邏輯性、豐富性和啟發(fā)性等原則進行,力求精而美??傊?,使學生從板書中明確一節(jié)課所學的主要內容。
二、學生務必做到三個“多”字
1.多讓學生自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在確定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解決認知沖突,達到學習目的。因此,要適當增加自學量,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例如準備題和例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運用類比遷移,準備題是為例題的教學服務的。準備題是已學過的知識,交換準備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就變成了例題。例如教學第六冊連除應用題,可將準備題和例題同時呈現,要求學生獨立解答,看誰思考得最好。
準備題:三年級同學參觀農業(yè)展覽,他們平均分成2隊,每隊分成3組,每組15人,一共有多少人?
例題:三年級同學參觀農業(yè)展覽。把90人平均分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教師深入學生中,摸清思維動態(tài),共同發(fā)現問題,為點撥積累素材。發(fā)現個別問題,及時進行個別指導,在關鍵處激疑點拔,增強學生自學的信心,同時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在信息交流中,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既有助于學生理解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又可以通過兩種方法的解答,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題能力。在這樣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參與新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積極思維,發(fā)展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多給學生審題時間。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的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倍嗷▽忣}時間,即是培養(yǎng)學生從不會讀書到會自己讀書:不會理解到掌握解題規(guī)律。讓學生上講臺熟練地口述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審題中邊讀、邊畫、邊想,培養(yǎng)分析綜合能力。如教學連除應用題,邊讀題邊畫出關鍵詞:如“每……每……一共”、“總數”、“平均”;歸一應用題:關鍵先求出“單位數量”(單價)“照這樣計算”等使學生對歸一應用題的結構有比較清晰、完整的認識。教學時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審題,讓學生自主發(fā)現規(guī)律,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3.多進行實踐操作。有教師認為操作只是剪剪、拼拼、擺擺、拆拆,其實不然,畫畫、注注、寫寫、練練、到操場上測量等都是學生操作的范疇。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先讓學生自由走籃球場的一周,弄清什么是籃球場的周長,算好后回教室匯報測算的方法,歸納為三種。(1)長+寬+長+寬;(2)長×2+寬×2;(3)(長+寬)×2。然后讓學生討論得出:第(3)種計算方法最簡便。整個過程,教師應運用“導”、“放”、“收”,不要按部就班、整齊劃一的教學步驟,也不要局限于書本內容的講解,而應把數學知識規(guī)律的習得,融于切合學生實際的探求活動,使他們在開放的時間與空間里解放頭腦和手腳,自己探索、發(fā)現、總結數學規(guī)律,他們獲得成功,樹立信心,同時培養(yǎng)探索精神和動手操作、動腦分析、計算等數學素質。
三、喚起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想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不是自發(fā)產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要靠逐步培養(yǎng)形成,要使學生想創(chuàng)新,教學中我們要做到:(1)激發(fā)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是求知的動力,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潑的心理成分。小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激發(fā)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創(chuàng)設特定的學習情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學習進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就拿了許多氣球按紅、黃、綠的順序排好,我故意不看,請學生說第幾個,然后我說是什么顏色。隨著學生的一次次提問,我一次次輕松自如地答對了,學生的好奇心也就由此產生了,帶著好奇心進入課堂,學習效率也就提高了。(2)鼓勵學生質疑。學生質疑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學生敢問、愛問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如“味精廠4天生產味精750千克,照這樣計算,8天生產味精多少千克”?題目一出,許多學生列出:750÷4×8并且進行計算,結果發(fā)現這道題不能計算。這時有的學生就皺著眉頭思索,有的重新計算,有的學生就說:“老師,這道題錯了,不能算?!贝藭r,我不是批評,諷刺,而是笑著說這道題沒錯,你再想想看,有沒有其他的解題方法。在我的鼓勵和提示下,學生很快就列出了750×(8÷4)=1500(千克),解出750000÷4×8=1500(千克)。這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敢創(chuàng)新
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皹匪挤接卸魅俊?、“親其師,信其道”,古人的這些名言,講的是只有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才能為創(chuàng)新提供適宜的氣候和土壤。例如:口算64+25=?一后進生回答:64加25等于88,引起了同學們的哄堂大笑,在這關鍵時刻,教師不是挖苦,批評,而是鼓勵說,你這次不錯,答案只差一點點,坐下再想想。就這一句安慰、鼓勵的話,使這位后進生覺得老師并沒有瞧不起他,使他看到了希望。
總之,應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提高解題興趣,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取決于教師觀念的改變,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三個少”,調控學生的“三個多”,使教師的“教”適合學生的“學”,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