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芳
摘 要: 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有效的課堂導入可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營造有利于地理課堂生成的教學場景。將生活實例、舊知懸疑、故事詩歌、多媒體實驗導入高中地理課堂,可以起到良好的首因效應。
關鍵詞: 課堂導入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 首因效應
導入是地理新課的導言,是地理教師譜寫優(yōu)美教學樂章的前奏。有效的課堂導入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思維,引導學生學習活動,促進課堂智慧的生成,起到良好的首因效應。那高中地理課堂導入怎樣才能引發(fā)良性首因效應呢?
一、首因效應理論及其對教師的啟示
首因效應也稱第一印象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人們以后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并且這種最初的印象往往在社會知覺中占主導地位。
首因效應理論強調(diào)第一印象對新課教學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重視地理課堂導入的設計,如果能依據(jù)地理學科的特點,重視首因效應的作用,設計好的新課導入,那么就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習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引發(fā)良性首因效應的高中地理課堂導入策略(以人教版為例)
1.生活實例導入
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明白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并且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現(xiàn)象都與地理有關,其中有不少是學生熟悉的,甚至是親身體驗過的,但很多學生能感覺到這些事物和現(xiàn)象的存在卻不能理解,一旦把這些事物和現(xiàn)象作為學習的對象,就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所以,教師要注意觀察日常生活,精選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地理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激發(fā)興趣。
案例1:《鋒與天氣》
師:同學們,看看外面,覺得今天的天氣可以怎么樣描述?
生:晴朗,氣溫大概20攝氏度,東南風。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了天氣預報。
師:昨天的天氣和今天的天氣一樣嗎?
生:不一樣,昨天是多云,今天是晴天。
師:那前天呢?
生:前天下雨了,很冷。
師:我看了這幾天的天氣預報,是冷氣團南下,所以引起了現(xiàn)在的天氣變化,溫度前后下降了十幾度。那前天除了降溫,還出現(xiàn)了哪些天氣現(xiàn)象呢?
生:下大雨,刮大風。
師:很好,大家觀察得都很仔細。通過這些變化,我們了解了冷鋒過境的天氣變化狀況,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鋒與天氣。
本節(jié)內(nèi)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運用近期天氣變化導入,既能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又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活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舊知懸疑導入
人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且從心理發(fā)展特點看,高中生正處于好奇心強烈的年齡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設計懸念導入,在教師的引導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精神的帶動下,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推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上發(fā)現(xiàn)和獲得新知識,從而完善已有知識結構。
案例2:《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
師:前面我們學過緯度差異是影響氣候的因素之一,北緯45度的哈爾濱最低溫度是-36攝氏度,小花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在松花江江面上散著步;與此同時,有一位英國的小孩露西在北緯52攝氏度的倫敦泰晤士河邊散步,那么她該穿什么衣服呢?
生:棉襖、羽絨服……
(根據(jù)之前學習的緯度差異影響氣溫得出倫敦的氣溫比哈爾濱低的推斷)
師:事實上,露西只穿了一件薄針織衫。除了緯度差異,洋流也是影響氣候的因素,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洋流,尋找上述問題的原因。
教師采用以舊引新的方式,通過復習設置懸念提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將知識點系統(tǒng)化,為新課學習做鋪墊。
3.故事導入
故事是學生喜歡的形式之一,巧用故事導入,能立即激發(fā)學生興趣,在興趣的帶動下,學生積極地探究學習內(nèi)容,學習變得相對容易,地理課堂變得生機勃勃。
案例3:《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師:同學們都聽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吧?
生:聽過。
師:那請幾位同學給我們講講他聽過的愚公移山故事。
生:……
師:謝謝同學們的生動描述。聽了同學們的講述,老師想問問大家愚公為什么要移山?如果他生活在現(xiàn)代,那么他還需要動用子子孫孫移山嗎?在回答問題前,我們先一起學習“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學生對愚公移山的故事很熟悉,教師把學生熟悉的故事搬到課堂上,學生自然感興趣。在興趣帶動下,學生激活思維進行積極思考,這樣,在積極思考和主動參與的過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
4.詩歌導入
詩歌優(yōu)美生動,富含哲理。教師恰當?shù)乩霉旁娫~引入新課,既給學生美感,又聯(lián)系和擴展相關學科知識,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并加深記憶。
案例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師:同學們,小學四年級我們學過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請哪位同學背誦下。
生: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師:同學們,詩人白居易在登上廬山大林寺時已是初夏,四月山下大地春回,芳菲已盡,但他在高山古寺中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開的桃花,于是寫下了這首詩。對于他所見到的景色大家是否覺得好奇,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奧秘吧。
學生在小學四年級語文就學習了這首詩,但對其中蘊含的地理規(guī)律較模糊,相關地理知識學習不系統(tǒng)。從這首詩導入,既能形象地表現(xiàn)山地垂直地域分異所造成的景觀差異,易于理解,又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動積極性,為新課學習打下基礎。
5.多媒體導入
科技發(fā)展促進教學手段的更新,多媒體逐步走進地理課堂,視頻、音樂、漫畫、影片等豐富了地理課堂。因為地理學科的研究范圍和內(nèi)容較廣,不是每一種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都能進行實地觀察,而且很多知識僅靠書本上的圖片和文字較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通過多媒體可以達到。同時,精美的動態(tài)畫面可帶來良好的視覺效果和美的享受。
案例5:《城市內(nèi)部空間結構》
教師在課堂上先播放上海市城市變化影片,請學生思考回答:現(xiàn)實生活中城市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未來城市會有哪些變化?接著提問影片中度假區(qū)、高新區(qū)、工業(yè)園區(qū)等詞的出現(xiàn)是不是隨城市變化而出現(xiàn)?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的“區(qū)”?由此引入新課學習。
影片動態(tài)展示了上海市城市的變化發(fā)展,為城市功能區(qū)的講解做鋪墊;同時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6.實驗導入
地理實驗運用地理教具、學具、多媒體設備等實驗手段,直觀地展示了地理知識、地理原理、地理過程和地理規(guī)律,將知識化難為易,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索和解決地理問題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案例6:《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結合生活中放孔明燈的習俗,教師先在課堂上放孔明燈,請學生思考:為什么這種燈能飛到空中?學生興致勃勃地看完實驗立即展開討論,這樣就自然地引入新課內(nèi)容。
這種實驗導入結合學生生活展示孔明燈升空的過程,將重難點具體形象化,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知識,為獲得理性知識奠定基礎,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
課堂導入增添了高中地理課堂的活力和趣味,地理課堂不再枯燥。導入新課的方法多種多樣,要想取得良性首因效應,教師必須重視在課堂導入上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善于利用生活實例、懸疑舊知、故事詩歌、多媒體實驗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促進課堂智慧的生成,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澄.新編地理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徐成余.首因效應對化學課堂導入設計的啟示[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3(5).
[3]張志.別樣導入成就精彩—淺談中學地理新課導入的方式[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11).
[4]李善中.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導課藝術[J]中小學教育,2012(11).
[5]龔建麗.關于地理課堂導入的幾點思考[J].教法探討,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