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協
摘 要: 禮儀是一個人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文明禮儀教育是關懷一生的教育,良好的禮儀習慣的養(yǎng)成,可以轉化為一個人內在的性格、情操,將影響青少年一生的發(fā)展。加強禮儀教育,不僅能有效加強學校管理工作,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升華,而且能夠繼承和發(fā)揚祖國的優(yōu)良傳統文化。農村初級中學的多數學生長期生活在農村,存在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思想狀況比較復雜。因此,校園內常會出現一些不文明、不禮貌的言行舉止,不服從學校管理、出口成臟、打架斗毆現象時有發(fā)生,使學校德育工作面臨巨大壓力。文章圍繞培養(yǎng)農村學生良好的禮儀習慣的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 農村初中生 禮儀教育 教育策略
禮儀是一個人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文明禮儀教育是關懷一生的教育,良好的禮儀習慣的養(yǎng)成,可以轉化為一個人內在的性格、情操,將影響青少年一生的發(fā)展。加強禮儀教育,培養(yǎng)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學會與他人共處,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能有效地加強學校管理工作,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升華,而且能繼承和發(fā)揚祖國的優(yōu)良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重視“禮”的教育和建設是中國人的優(yōu)良傳統。一部中國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禮”的教化史,沒有禮教,談何文明?“禮”是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的、發(fā)展的道德規(guī)范,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不斷融入新的禮儀內涵,需要我們有與時俱進、鍥而不舍的毅力進行研究,不斷豐富其內涵,再現“禮儀之邦”的道德風范。
然而,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學校教育偏重課堂教育,側重“雙基”目標的實現,重視學生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忽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高,因而缺失了學生“禮儀”教育這一重要的育人內容。大多數學校教育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僅僅滿足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對于德育,則說得多,做得少,忙則不做,對于做人方面的禮儀教育更是嚴重缺失。
一、我市農村中學文明禮儀教育現狀
我校是一所位于南安市西南部的農村初中學校,9個行政村分布分散,遠離學校。因為地處山區(qū),辦學條件較為簡陋,90%以上的學生來自山區(qū)農村,85%的學生在校住宿,是一所典型的寄宿制學校。他們生活條件較為艱苦,75%以上的學生家庭從事農業(yè)生產,家庭收入不高,80%以上家庭父母在本市或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兒童在學校學生中占到75%以上。學生受生活環(huán)境和一些地方陋習影響,行為習慣較差。許多家庭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孩子由爺爺奶奶照應,有的甚至無人看管,屬于留守兒童。隔代教育中有時對孩子過分遷就,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不好的行為習慣,有些孩子連生活中起碼的文明禮儀常識都不具備。前幾年,隨著大量小學畢業(yè)的品學兼優(yōu)的擇校學生流失和一些隨父母外出打工、經商的學生流失,一些所謂“問題學生”全部升入我校,打架、斗毆、不講衛(wèi)生、罵人、講粗話等不文明行為經常發(fā)生,許多不良陋習進入校園,使學校德育工作面臨巨大壓力,急需進行文明禮儀教育。調查了全市多數農村中學,發(fā)現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對農村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是現代教育目標的要求,是農村學生將來融入城鎮(zhèn)走向社會的必然要求,在農村中學尤顯重要。因此,學校應該把文明禮儀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以學生的美好未來養(yǎng)成良好習慣作為重要抓手,形成抓文明禮儀教育長效機制體制的共識。
二、在教育策略上,要注重七個結合
1.堅持文明禮儀教育與學校德育工作結合
學校德育工作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及組成部分。因此,落實文明禮儀教育,首要一條就是:更新觀念,達成共識,將文明禮儀教育與學校德育相結合。圍繞“先成人,后成才”的辦學理念,體現全方位的文明禮儀教育育人模式,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合格的、高素質的人才。其次更新德育觀念,不斷豐富學校文明禮儀教育內容。在教育思想上樹立全員教育觀,成立德育領導機構,從校長室、黨支部—教導處—年級組—班主任,環(huán)環(huán)有人抓,層層有人管,落實文明禮儀教育的管理。以德育處為樞紐形成輻射,構成從德育處—各教研組—年級備課組—任課老師的校園德育網絡體系,使文明禮儀教育做到循序漸進,逐級推開,避免工作走過場和踏空。在教育內容上,緊扣時代脈搏,將文明禮儀教育與國情教育相結合。
2.堅持文明禮儀教育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相結合
學校認真抓好學生及教師文明禮儀活動,用《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學生一日常規(guī)”引導師生言行,注重在學習、實踐中提高文明意識,形成文明行為,做到人人學禮儀、懂禮儀、崇禮儀、用禮儀、傳禮儀,營造講禮儀的文明氛圍;組織師生認真學習,深入把握文明禮儀教育的精神實質,并將其滲透到日常生活的一舉手、一投足中;注重對學生日常交往、衣著、言行的督查、指導和教育,將文明禮儀教育活動落實到課堂學習活動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結合學校實際開展值周班活動,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禮儀,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堅持文明禮儀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學校實施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課堂教學的學科滲透,即通過各學科教學,把文明禮儀教育內容滲透給學生。因此,圍繞文明禮儀教育教學實際,各學科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初中《思想品德》等課程中涉及文明禮儀的內容要重點講述。語文、歷史、藝術、體育等其他課程要根據本學科特點,適時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組織觀看有關禮儀教育視頻,進行禮儀培訓。
4.堅持文明禮儀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
文明禮儀教育要遵循禮儀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做到教育原則一致,內容互補。組織廣大教職員工認真學習各種禮儀規(guī)范,普及生活禮儀、社會禮儀、教學禮儀、學習禮儀等基礎知識,使他們了解掌握日常禮儀常識,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準則,時時、事事、處處做學生的榜樣;通過告家長書、開家長會等形式,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聯系,讓他們認識到學校開展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爭取得到他們的支持與配合。學校關工委和學校要主動聯系相關部門、社區(qū)、家長,協同配合,確保文明禮儀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文明禮儀教育的合力,加強對家長禮儀意識的教育,充分發(fā)揮家長“身教勝于言教”的作用;要努力取得全社會的認可、理解和支持,讓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真正走進社區(qū)、家庭;要充分利用公益活動、寒暑假等時機,倡導學生走出家庭,走進鄉(xiāng)村,宣傳禮儀知識,實踐禮儀行為,做文明禮儀的宣傳者、實踐者與示范者。
5.堅持目標推動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
將文明禮儀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認真學習和借鑒先進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的成功經驗,結合本校實際,明確關于學生、教職工、家長的文明禮儀教育目標。通過文明禮儀教育,引導廣大教師、學生乃至家長,規(guī)范與人交往、合作、交流、共處等外在行為,進而內化為優(yōu)秀品質。學校結合實際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相應的文明禮儀教育分層目標,并將其貫徹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以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為目標,遵循“小一點”、“近一點”、“實一點”的原則,開展讀、講、賽、評等一系列活動。讀,即讀書活動,組織學生閱讀有關禮儀常識及古今中外的名人講文明懂禮貌的故事書;講,即講學習文明禮儀后的心得體會;賽,即組織學校性的文明禮儀知識競賽;評,即對學生的儀容穿戴、文明禮儀、衛(wèi)生習慣、遵紀守法等行為規(guī)范進行長期評比,制定學生個人文明量化評定制度。
6.堅持文明禮儀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不斷開辟和拓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空間,開展形式多樣的以文明禮儀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學校應以各種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為載體,利用9月20日全國“公民道德宣傳日”和9月全國“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升旗儀式、主題班會及“教師節(jié)”、“國慶節(jié)”、“中秋節(jié)”等節(jié)假日和重大紀念日,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利用學科教學,組織學生開展朗誦、演講、繪畫、寫作、慰問、參觀、訪問等文明禮儀體驗教育活動。要組織開展“六個一”活動,即看一部文明禮儀專題教育片、寫一篇文明禮儀教育體會文章、出一期專題手抄報、講一個感人的文明禮儀故事、做一件講文明禮貌的事、教師撰寫一篇禮儀教育論文。
7.堅持制度督導與完善評相結合
整體規(guī)劃學校文明禮儀教育,將其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形成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的長效機制,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示范學校創(chuàng)建活動。把學校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的情況作為(處室、班主任、科任老師)工作考核的內容,并對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進行表彰。把文明禮儀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標體系(與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評選結合)。
通過禮儀教育,形成良好班風,同時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我們將為之不懈努力,嘗試更多更好的教育策略,促進以文明禮儀為主體的文明禮儀教育再上一個新臺階,做到教書先育人,教學生做有德之人,做有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