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衛(wèi) 孫振山
摘 要:“小學數(shù)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旨在通過對現(xiàn)行的以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傳授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diào)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文就幾例不恰當?shù)臄?shù)學小組學習進行了案例分析。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 分組合作 學習研究
新課程改革與時代的發(fā)展對人才標準作了重新界定,創(chuàng)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知識經(jīng)濟時代要求教育界培養(yǎng)大批有創(chuàng)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在小組合作學習上,以往的研究重在研究小組學習的方式上,而忽略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本文就數(shù)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與實效性進行了探討。
一、杜絕形式上的數(shù)學小組合作學習
[案例一]分數(shù)基本性質(zhì)教學,教師設計了三個任務,讓小組合作解決。
1.三張大小相同紙,分別折出1/4、2/8、4/16,并將它們涂上不同的顏色。
2.認真觀察,1/4、2/8、4/16在紙上涂的顏色大小。
3.小組討論,這三個分數(shù)________變了,________不變。
各小組經(jīng)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后派代表回答,結果表述完全一樣。
反思:小學數(shù)學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養(yǎng)成合作學習的習慣。而像上面的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雖然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給了他們從事數(shù)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但是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不大。這樣只注重形式的小組學習沒有幫助他們在合作學習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流于形式,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像這樣的小組合作“探索”,事先設定“套路”,無需經(jīng)過討論,一目了然的“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現(xiàn)象,學生似乎都在積極參與,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場依據(jù)劇本的演出罷了。筆者認為教師小組合作學習,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設計探索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覺,應該圍繞知識誕生的原始情景中發(fā)生的問題建設合作學習的依據(jù),設置的問題應沒有明顯的“正確”答案,應是開放性的。這樣就意味著他們有多種研究和討論的路線,以期提出新問題,而不是誘導出教師預期的“那個”答案。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是為了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興趣而精心構造的,通過合作得出獨特的答案和創(chuàng)造性的方法。
二、防止問題情境設計簡單化
[案例二]
問題1: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的外角和分別是多少度?
問題2:在有理數(shù)中,較大的數(shù)減去較小的數(shù)是否一定是正數(shù)嗎?較小數(shù)減去較大數(shù)是否一定是負數(shù)嗎?為什么?
問題3:正n邊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為什么?
反思:問題一中提出的問題探索性不強,不具備挑戰(zhàn)性,學生只要經(jīng)過獨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決。問題三中,由于問題的探索性較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一下子達不到這樣的高度,很難進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個問題都適合小組合作學習,而且有些問題是可以改變的,把它重新設計成一個探索性的問題,有利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上面的問題一和問題三可以合成一個具有一定的層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問題。問題二中的問題有一定的探索性,可操作性強,所以學生容易開展研究,學生很快進入合作角色,他們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當他們回答為什么時,思維遇到了障礙。這時就需要教師作一定的引導,如提示他們能否用有理數(shù)的減法法則和加法法則來探討。由此可見,設計問題情境,應具有層次感、探索性、開放性、可操作性,具有小組合作學習的可行性。由于開放性的問題本身具有多種答案,因此在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集思廣益,相互交流與溝通,碰撞出不同的思維火花,可以體現(xiàn)出不同學生對于同一個問題所采取的不同的解決策略。
三、防止以教師為主體的小組合作教學
[案例三]《圓柱體側面積》的教學
在復習了圓柱的相關知識后,老師拿出圓柱體模型,讓學生觀察并提出:要將這個圓柱體的側面都包上,包裝紙要多大?提完問題后,學生分組討論,然后交流、匯報。(以下是部分教學片段)
師:怎么辦?生:剪曲面。
師:怎么剪?生:剪高;垂直剪……
師:為什么剪高展開就是包裝紙的面積?生:因為底面周長乘高。
師追問:底面周長乘高是求的什么呢?生:是曲面的面積。
師繼續(xù)追問:你是怎么知道底面周長乘高就是曲面的面積?生:剪開是長方形。
……
師:第一個問題答案是什么?生: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周長。
師:你能演示給大家看嗎?(師指名一生演示)
師:誰再來一邊演示一邊說呢?一生先指了指長方形的長,再指著圓柱的底面繞了一圈。(師再次演示)
師:第二個問題答案是什么?生: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
師:為什么是高呢?生:因為是沿著高剪的。
師:要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就要知道什么?生:長和寬,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師板書)。
師:我們知道長是圓柱的周長,寬是高,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底面面積,那公式可以怎么寫呢?生:圓柱側面積=底面面積×高(師板書)。
師:是不是每次都要把側面積展開?生:不要,只要知道底面面積和高就行。
反思:以上小組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動手剪開曲面,并展示學生的作品。師問學生是怎么剪的,生有講沿高剪;有的說用尺子找,師追問:怎么找?生回答垂直,沿著高剪,師用模型邊剪邊示范。再后來,先讓學生觀察剪開的圓柱體側面圖與未剪開的圖……表面上看小組討論熱烈,交流自如,但整個過程都是以老師為中心,是老師牽著學生走。沒有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探究學習和算法多樣化等新理念,小組合作學習走了過場。所以,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思考,靠學生的主動探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其次,教師要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以培養(yǎng)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在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給不愛動腦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幫助的。第三,要處理好交流與匯報的關系。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和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小組合作學習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培養(yǎng)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不能讓好學生一個人代替小組匯報交流;要充分發(fā)揮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培養(yǎng)其獨立思維的習慣,從而保證小組合作學習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劉洪賞.小學數(shù)學合作學習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1(08).
[2]楊軍.淺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29).
[3]李斌.如何防止數(shù)學問題情境設計簡單化[J].遼寧教育,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