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亞
物理這一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做成功的實驗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對學生形成科學素養(yǎng)產生深遠影響。所以,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實驗效果不理想甚至失敗的情況,導致很多教師怕做實驗或者少做實驗,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本文嘗試對一些實驗的失敗進行分析,并探討一些改進實驗的方法,提高實驗成功率,為課堂有效教學盡一分力。
一、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
1.物理知識不扎實,實驗技能缺乏。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水平并不都是相同的,總有一部分學生對于知識掌握得不是很牢固,缺乏物理實驗操作技能,從而導致實驗失敗,甚至使得實驗不能正常進行下去。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中,不知從透鏡的哪一側尋找虛像,或者不會完整地描述像的性質。在“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質量”的實驗中,調節(jié)平衡螺母,使指針對準了分度盤中央刻度線,就說明調節(jié)平衡??墒钱斨羔槢]有對準時,不少學生不知道該怎么操作了,有些干脆忽略這個問題,直接做實驗了。
2.實驗器材有問題。
實驗中,我們有些器材已經使用了很多年,在精確度和靈敏度上都有問題。比如,在使用天平時,發(fā)現個別天平零件老化,很難調節(jié)到平衡,學生在使用時往往誤差很大。還有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重力時,有的彈簧生銹了,彈性發(fā)生了變化,鉤碼也有所磨損,利用這樣的器材,就很難找到質量和重力的正確關系,易導致實驗的失敗。在電學實驗中,我們常用干電池作為電源,可是幾次實驗之后,電池的電壓就有所降低了,導致待測電阻兩端電壓太小或電路中電流太小,從而使實驗不能正常進行下去。
3.操作步驟不合理。
物理實驗步驟的編排要根據知識的邏輯性進行科學安排。比如在測鹽水密度的實驗中,需要用到天平、量筒、燒杯,實驗中測出鹽水的質量是關鍵,如果先用天平測出燒杯的質量,然后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再將鹽水倒入量筒中測出體積,求出鹽水密度。這樣的方案誤差較大,原因是殘液留在燒杯壁上,導致測出的液體體積偏小,計算出的液體密度偏大。正確步驟應先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倒入一部分鹽水到量筒中讀出體積后,再測出燒杯和剩余鹽水的質量,從而求出鹽水的質量,再計算出鹽水的密度,采用這樣的測量方法結果很準確。
4.操作不夠嚴謹,不夠細心。
物理實驗的操作步驟不僅要正確,而且有些實驗的操作應該細心謹慎。在做“觀察水沸騰實驗”時,有些同學不注意溫度計的位置,有些溫度計的玻璃泡已經碰到燒杯底了,在水沸騰時,發(fā)現溫度并不是不變的,就得到了錯誤結論。在運用彈簧測力計、刻度尺、注射器等器材測大氣壓實驗中,沒有將活塞推至注射器的底端排盡筒內空氣,所測大氣壓與標準值相差很大。
5.不注意控制變量。
控制變量法是研究物理問題的常用方法,很多實驗方案都必須圍繞這個原則進行設計。例如探究“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的實驗中,我們一般都是選擇鬧鐘、手機作為聲源,而不選用音叉,原因就在于我們要控制每次的響度都是相同的,音叉不能做到這一點。又如在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放熱本領時,我們也是控制了幾種物質的質量、初溫、加熱時間等相同,再進行比較。所以實驗中,這些量都要進行認真測量,如果沒有做到,就會得到錯誤的結論。
二、從失敗的實驗中尋求收獲
1.允許失敗,寬容以對。
一位專家指出:“我們期望學生犯錯誤,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便可爭取明天的成功?!睂W生在實驗中出錯,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反映出他們在學習中的不足,而正是這樣的不足,才需要老師的教育和指導。我們應以一顆寬容心對待學生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要多多鼓勵,而不是責怪與諷刺。學生能做成功的實驗固然是好事,但是從失敗的試驗中發(fā)現問題,并得到收獲,更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所以失敗的實驗同樣有價值。
2、實事求是,不要隨波逐流。
有時候,實驗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有些學生會弄虛作假,抄襲別人的實驗數據或結論,搪塞老師,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教育學生實事求是,如實記錄自己的實驗數據及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出錯的原因,從而避免下次實驗出現類似問題。
例如:“測定小燈泡功率”實驗中,出現了三種實驗原理P=UI、P=U/R和P=IR,學生根據各自的實驗原理進行實驗,就結果相互交流。三種實驗結果的較大差異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經過積極思考,激烈辯論,終于發(fā)現,由于實驗過程中燈絲溫度的變化引起了燈絲電阻改變,導致實驗結果的明顯差別,最終一致認同了測量小燈泡的功率必須運用P=UI的原理。通過上述分析,學生更全面、深刻地掌握了測量小燈泡功率的方法和原理,教學效果更好;同時明白了P=UI、P=U/R和P=IR這三個公式之間的關系和差異,理解各自的適用范圍。
三、提高實驗成功率的對策
1.充分準備,避免實驗的盲目性。
實驗前,我們要做好充分準備。一方面是實驗器材的準備要充分,平時注意對實驗器材的日常保養(yǎng)和維護,定期檢查。另外,在進行實驗之前,教師也應該事先進行調試,確保器材都能正常工作。另一方面,教師可先要求學生對將要做的實驗進行預習,通過預習對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實驗原理、實驗過程、實驗注意事項等有清楚了解;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實驗流程圖,防止實驗中漏做、錯做某些步驟;明確操作要點,弄清實驗條件、必須記錄的數據和觀察的現象等。如“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學生必須明確眼、手、耳的分工,學會運用圖像法分析沸點,同時注意酒精燈的正確使用方法,防止燙傷。
2.科學指導,規(guī)范操作。
在實驗教學中,我們不能簡單地提供自主研究和獨立探究的機會,教師成功的引導十分必要。如探究“串聯電路電流特點”實驗中,學生剛剛接觸電學器材不久,操作指導很關鍵:各個電學元件如何擺放,導線從哪兒開始連接,走什么路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等。對這些操作技能一定要加強指導,否則,學生會手忙腳亂,實驗效果會大打折扣。教師可以走近學生,準備隨時提供幫助、指導。教師要逐步滲透物理實驗的有關研究方法,教會他們怎樣用實驗研究問題,有時多種方法并用。
物理實驗都有嚴格的操作規(guī)范,錯誤的操作會帶來不良后果,無法實驗甚至帶來安全隱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模擬錯誤的操作過程,讓學生看到錯誤的操作會帶來的后果,這樣不僅能夠規(guī)范學生的實驗操作,而且可以有效避免或減少一些事故發(fā)生。例如:用多媒體演示電路短路造成的火災等嚴重后果,這種方法比口頭反復強調規(guī)范操作的效果好得多。
3.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與一般的課堂教學相比,實驗課可以更充分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是由于各個學生的實驗技能水平的不同,也會致使實驗中經常發(fā)生一些“偶發(fā)事件”,這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挑戰(zhàn)與考驗。比如,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中,為了體現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后,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對平面鏡的成像特點進行猜想,并設計實驗方案,開展探究活動。但是在實驗過程中,許多學生會不知道兩個棋子各自的擺放位置和作用,甚至有的學生會只將玻璃板來回移動,根本不知道如何尋找像。也有的同學沒注意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導致像略微偏上或偏下,因而像與物體不能重合。所以此時教師就應該及時發(fā)現并適時進行指導,使學生的實驗順利完成。教師應準確把握實驗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隨時根據實驗進展適時而啟、適時而發(fā)、適時而導,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成為實驗主體。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實驗已經成為物理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但影響實驗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待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摸索、總結。
參考文獻:
[1]章海軍.中學物理教學中物理實驗對學生發(fā)展的作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2).
[2]林春華.談中學物理實驗中的物理思想[J].教育教學論壇,2010(2).
[3]陶前海.淺談中學物理實驗教學[J].科技信息,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