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qū)職工大學財經系 北京100125)
2014年10月30日,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獐子島”)三季報公告稱,因為北黃海遭遇異常的冷水團,公司105.64萬畝海洋牧場遭遇滅頂之災,公司對該部分存貨核銷及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受此影響,公司前三季業(yè)績“大變臉”,由上半年的盈利4 845萬元轉為虧損約8.12億元。一時間,獐子島被質疑財務造假、資金被大股東占用等聲音不斷,這一事件被稱為獐子島“黑天鵝”事件。2014年12月4日,證監(jiān)會、深交所以及大連證監(jiān)局出具了對獐子島的相關核查報告,表示未發(fā)現(xiàn)獐子島存在財務虛假行為,也未發(fā)現(xiàn)存在占用上市公司資金行為,但是發(fā)現(xiàn)獐子島存在決策程序、信息披露以及財務核算不規(guī)范等問題,并責令整改。獐子島在提出相關的內部的整改措施后,“黑天鵝”事件暫時告一段落。本文從財務視角對獐子島 “黑天鵝”事件進行分析。
目前,獐子島關于“冷水團”導致遭難的外部證據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的存貨監(jiān)盤結果,一個則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會議紀要。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會議紀要提出了 3點證據:(1)2014 年 1-8月,獐子島水溫波動幅度高于歷年平均水平;(2)獐子島底播西部海域的底層水溫在6-8月下旬波動很大,日溫差達到 4°C;(3)2012 年 5 月至 2014 年 8月,受北黃海冷水團影響,較低的水溫影響貝類生物生長。這些似乎說明,異常的外部環(huán)境變化是造成海底扇貝顆粒無收的主要原因。
假設以上證據屬實,獐子島對重大事項披露方面則存在嚴重瑕疵。有證據表明,獐子島應有能力獲取相關信息,一方面,獐子島在2012年年報及2013年半年報、年報中反復強調,公司在獐子島海域已經構建了北黃海冷水團檢測潛標網,實現(xiàn)了對底層水溫變化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jiān)測;另一方面,中國科學院近海觀測研究網絡黃海站監(jiān)測數據及開放航次調查數據,作為公開的數據,獐子島可方便獲取。然而,盡管災難發(fā)生在6-8月,獐子島直到10月份才進行披露,也就是說,公司在知道或應該知道水溫變化異常的情況下,依舊沒有主動披露。而作為上市公司,除了定期公布常規(guī)性的公告之外,獐子島還有及時向投資者披露有關的災難信息的義務,因此,獐子島在此次“災報”之前存在隱瞞公司重大事項的嫌疑。
正是出于上述原因,大連證監(jiān)局認定:“公司對于由淺海底播到進入45米以上深海底播的經營環(huán)境變化事項僅在定期報告中進行簡單披露,未對相關風險進行詳細披露及揭示”,獐子島在對重大事項披露上存在嚴重瑕疵。
獐子島2014年10月30日發(fā)布的公告宣稱:獐子島決定對105.64萬畝海域、成本為7.35億元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放棄采捕,進行核銷處理,對43.02萬畝海域、成本為3.01億元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28 305萬元,扣除遞延所得稅影響2.54億元,合計影響凈利潤7.63億元,全部計入2014年第三季度。
此公告宣稱,獐子島存貨核銷以及減值計提依據為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的存貨監(jiān)盤結果,根據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發(fā)布的《關于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部分海域底播蝦夷扇貝監(jiān)盤、核銷及計提跌價準備會計處理的專項說明》,該事務所于2014年10月18日、2014年10月20日、2014年10月25日3天,采用了“拖網+水下電子攝像”相結合的抽測方式,進行了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盤點面積為10畝。也就是說,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僅用3天時間,以10畝海域作為抽樣樣本進行抽測,就完成了1 500畝海域消耗性生物資產的盤點工作,由此可見,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的存貨監(jiān)盤是十分粗糙和草率的。而即便如此,1 500畝的監(jiān)盤面積,僅占105.64萬畝海洋牧場總面積不到0.09%,以不到千分之一的抽樣結果推斷出蝦夷扇貝全部死亡的結論,難以讓投資者信服,投資者依舊無法認同獐子島存貨計提減值及核銷的合理性、合法性。
表1 單位:元
作為海洋水產養(yǎng)殖業(yè),屬于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行業(yè),農業(yè)性存貨(生物性資產)存在自然風險,對于這點,投資者是可以認同的。在獐子島事件中,投資者與獐子島爭議的焦點主要在于:到底有多少2011年底播的扇貝,多少是2012年底播的扇貝。然而,從獐子島2014年12月30日之前公開的財務報告中,投資者并不能獲取相關的信息。
以獐子島發(fā)布2014年半年報為例,其在資產負債表中未單獨列示生物資產的賬面金額,而是將生物資產金額并入存貨金額進行統(tǒng)一列示,生物資產的金額僅是在財務報表附注中顯示,如表1所示。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獐子島消費性生物資產金額巨大,達到了2.15億元,占全部存貨(2.836億元)的75.81%。但是,在財務報告中,獐子島對于金額如此巨大、比重如此高的消費性生物資產的結構組成只字未提。因此,在此次事件中,消費性生物資產中,有多少是蝦夷扇貝、多少是海參鮑魚,而在蝦夷扇貝中,有多少是2011年底播、多少是2012年底播等這些重要數據,投資者都無法獲取。直到2014年12月5日,獐子島發(fā)布《關于深圳證券交易所問詢函有關事項的專項核查說明》,才對其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明細構成進行了說明。這說明了獐子島對消耗性生物資產的相關披露是非常不充分、透明的。
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現(xiàn)行的會計準則缺乏對農林牧漁業(yè)的針對性規(guī)范,而另一方面,也是獐子島鉆了我國會計準則規(guī)定的漏洞。
與制造業(yè)上市公司存貨不同,海洋水產養(yǎng)殖業(yè)上市公司的存貨都分布在廣闊海域內,大多是像扇貝、魚蝦等存于海底的、會移動的生物資產,存貨監(jiān)盤相對而言,專業(yè)性更高,難度更大。但是,由于我國沒有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農業(yè)審計資質的認證,對農業(yè)審計也沒有聯(lián)合獨立農業(yè)專家進行共同審計的硬性要求,審計師去盤點深藏于海底的生物資產時,由于專業(yè)能力不足,或是容易被上市公司所誤導,或是程序流于形式,對于企業(yè)存貨的情況難以精確的掌握。
在獐子島事件中,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師,并未聯(lián)合相關的獨立水產農業(yè)專家進行存貨監(jiān)盤,而是與獐子島聯(lián)合進行存貨監(jiān)盤,因其在存貨監(jiān)盤過程中,存在監(jiān)盤時間短、監(jiān)盤覆蓋面小等問題而廣受詬病,投資者也對其存貨監(jiān)盤結果表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