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鵬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0-0041-02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課程的價值觀與教學目標的轉變,而課程價值、教學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教學過程的有效性?,F在我們所說的“有效”“高效”課堂指課堂上師生雙方共同遵循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以最優(yōu)的效率,并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這樣能夠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也有利于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成長。
可是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老師在備課、上課等方面花費很多的力氣,但教學效果卻不如人意,教學效率低,教學質量不高,達不到預定的教學目標。下面就結合一些課例談談如何提高課堂的效率。
一、為自己的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
語文教育家呂叔湘曾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笔紫龋诮虒W內容上,我們要引入一些新鮮的、能引起學生思考的內容。教材僅僅是一個例子而已,教師不能局限于教材的框架,應當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實際教學過程改變,拓展知識的寬度與深度,適當地引入一些新鮮的內容進入課堂中來,如:可以每堂課拿出三一五分鐘,組織“演講”“背一首詩”等活動,也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外圖書,特別是與本單元學習相關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視野,并在活動課時,討論交流。執(zhí)教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我發(fā)現這單元是關于大自然的啟示,學完后我引導孩子閱讀《神奇的仿生學》,孩子們邀游在這些充滿趣味的科學知識中,豐富了自己的閱讀,開闊了視野,擴展自己的閱讀面。在平常的閱讀活動課中,可以適當引入一些名句激勵孩子去閱讀,例如:“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那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等名句。語文學習也不會變得枯燥、乏味,而變得生動、有趣。
二、尋找教學中最佳“切入點”
課堂中好的切入點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選準了一個最佳點,并由此入手、帶動其它,就會“切”出課堂的高效率。
1.從文章題眼切入
我們都知道要讀懂一首詩,就要抓住這首詩的“詩眼”,這樣我們就會很快地理解這首詩的深刻含義。同樣,文章也有其“眼”,而這點睛之筆就是文章的題目,學生可以通過它達到“看題目明中心”的效果。從文章的題眼入手,可以準確地把握課文的大意以及中心思想,扣住題眼,往往可以統(tǒng)領全篇。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中彩那天》一課,我們可以這樣提問:誰中彩了?中彩之后怎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這樣從題眼出發(fā),誘發(fā)一系列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條課文的主線,學生由此進行研讀思考,逐步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學就能達到“高效”。
2.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切入
中心句在一般情況下都能反應出文章的主要內容,表達主要的思想感情。以中心句入手,可以準確把握課文的大意,增強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能力。例如講授四年級下冊《大自然的啟示》,首先找出兩篇小短文的中心句“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林務官異想天開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和“科學家從蜻蜒、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边@兩句。接著分為“林務官做了什么”“森林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科學家是怎么從蜻蜒和鯨的身上得到啟示”幾個部分去研讀,引導學生去分析、理解感悟,最后理清文章的內容。
3.抓住課文的某些線索,循著線索去理解全篇課文
如在教《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可以提問:“在游覽過程中有什么是作者一直都有提到的呢?”當學生找到關鍵詞“溪水”后,老師因勢利導,讓大家順著這條思路邊讀邊想,進而迅速理清了文章的另一條暗線。抓切入點的方法還有很多,而且這些方法可以綜合運用,這就要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去選擇、利用??傊?,選準切入點,教學就會變得輕松而簡單。
三、深入解剖文本,結合創(chuàng)作方法有側重點講解
四年級課文中有一首李白的送別詩寫到:“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睂W生總把后兩句翻譯為:“孤單單的一葉小船漸漸離去,并逐漸消失在碧海藍天之間,只能看到長江水波濤洶涌般的向天邊流淌去”。乍一看這翻譯很流利正確,細細推敲一番,盛唐時期江南三月,生機勃勃,商旅船只來來往往,難道作者只看到這么一只小舟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在解讀文本時,教師應結合作者當時的心境來連釋:江面上船只來來往往,可在李白的心中卻只想著老朋友,所以眼里就只有老朋友的帆船。所以,詩中的“孤帆”應是李白心中的“孤帆”,在這千萬帆船中“只見孤帆”,可見作者送別友人,依依不舍,帆已盡而心卻不離。這樣解讀詩中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溢出來了。
特級教師張祖慶在執(zhí)教《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時,首先,通過第二自然段的閱讀對園子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將學生引領到那個讓作者魂牽夢繞的園子,在此基礎上直奔第十三自然段,借助此情此景讓學生進入到作者所描述的那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園子,感受著園子里所有動植物的自由自在。這樣對文本側重教學,課文的主題立意更加鮮明、獨特。
四、設計獨特巧妙的提問
老師在課堂中設計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的精神,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設計課堂提問要從以下幾點進行突破。第一,要抓住文章重點,進行問題的設置,引發(fā)學生思考,進而實現教學目標。如四年級下冊《夜鶯的歌聲》一文中“小夜鶯不慌不忙地回答軍官”一句包含的意義深刻,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為引導學生理解,可抓住“野獸”設置提問:“野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別人問有沒有人,而小夜鶯卻回答野獸?”讓學生把“野獸”這個詞放入文中的語境去理解,這樣學生就能透過詞語的表面,抓住課文的主要內涵,進一步認識到小夜鶯的機智。第二,要善于從疑難問題入手,啟發(fā)學生思索,以難化易、逐步推進。在教學課文《觸摸春天》中,安靜的手攏住了蝴蝶,后來安靜張開手指放走了蝴蝶,此時為什么說安靜的心上劃過了一條美麗的弧線?引發(fā)學生探究心理,激發(fā)興趣,這樣學生便會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并積極地去分析、推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第三,要抓住矛盾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中有這樣一句話:“厄運即將到來了,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著?!本渲小皬娜荨币辉~與之前的“臉色蒼白”是矛盾的,提問:為什么是“臉色蒼白”,但是又會那么的“從容”呢?通過這樣矛盾的對比讓學生懂得“臉色蒼白”的原因是小孩子害怕暴露秘密,所以緊張,“從容”是因為他看到燭臺又被中尉奪回去了,即使再緊張也要假裝不緊張,一個矛盾的提問突破了重點,課堂的效率提高了。
一節(jié)語文課40分鐘,在有限的時間里要高效率,這需要我們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課堂效率,讓自己的課堂成為真正的高效課堂。
責任編輯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