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良芬(1.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2.青州市人民醫(yī)院,山東 濰坊 262500)
hs-CRP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分析
呂良芬1,2
(1.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2.青州市人民醫(yī)院,山東 濰坊 262500)
目的 為了進一步明確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有無明顯相關性,及其與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的關系。方法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5月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112例,檢測其雙側頸動脈彩超(以頸動脈內膜中曾厚度>0.9 mm為動脈粥樣硬化)及hs-CRP,將其分為健康組52例與動脈硬化組60例。結果 動脈硬化組超敏hs-CRp顯著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敏hs-CRP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無明確相關性,但實驗過程中發(fā)現彩超提示軟斑的人群超敏hs-CRP水平明顯升高。
超敏hs-CRP;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近年來,我國動脈粥樣硬化人群逐年增多,尤其是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代謝綜合癥、吸煙等危險因素的易患人群。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冠狀動脈、腸系膜動脈、椎基底動脈、頸內動脈等,根據其血管病變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可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有研究者發(fā)現,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的起始、形成、發(fā)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隨著檢測技術的提高,hs-CRP(0.1~1 mg/L)這個極其靈敏的炎癥指標在各種類型心血管疾病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本文對hs-CRP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做一臨床實驗。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5月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50~75歲,將其分為健康組52例與動脈硬化組60例。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排除感染、外傷、腫瘤、燒傷及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者。
1.2 方法
檢測兩組雙側頸動脈彩超(以頸動脈內膜中曾厚度>0.9 mm為動脈粥樣硬化)及hs-CRP。測定入院hs-CRP,采用廣州萬孚飛測免疫熒光檢測儀,免疫透射濁度法測定。頸動脈血管彩超應用德國西門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動脈硬化組超敏hs-CRp顯著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hs-CRP比較
近年來驗證學說在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過程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對于炎癥學說的兩種假設均與熱休克蛋白(HPS)有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與炎癥的基本病理表現相似。1)慢性炎癥反應可以促進多種炎性細胞的滲出。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過程中同樣表現為炎性反應的組織變形和壞死;2)炎癥反應廣泛參與動脈粥樣硬化過程。3)炎性反應與血栓形成炎癥細胞可以合成釋放大量的細胞因子,一方面促進纖維蛋白原形成纖維蛋白在血小板的參與下形成血栓,另一方面形成纖維蛋白通過Ⅲa的促凝作用,形成血栓。
本次研究發(fā)現,動脈粥樣硬化人群的 hs-CRP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群,進一步證實了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過程中炎癥反應的存在。而hs-CRP作為炎癥反應的提示因子可幫助臨床判斷患者目前動脈硬化程度。在糾正了其他危險因子后,血漿hs-CRP濃度增高是動脈粥樣硬化人群的獨立危險因子。
[1] 李貴星,劉雙鳳,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ChinLab Diagn September,2007,11:9.
[2] 李 敏.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在急性腦梗塞分型中的意義[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3,34:12.
[3] LUO Y.JIANG D.WEN D.etal.Changes in serum interlink in-6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their responses to sinvastatin[J].Heart Vessels,2004,19(6):257-262.
[4] 李國娟,文 芳.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RP水平與IMT關系探討[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3,2(1).
[5] 王擁軍,劉力生,饒克勤,等.我國腦卒中預防策略思考:同時控制高血壓和高同型半胱氨酸睡哦[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8,88(47):3316-3319.
[6] Gaghardi RJ.Damiani IT,Menonecello R.et al.Spontaneous extracrani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evolution in asymptomatic individuals:a three year prospective study[J]. Arq Neuropsiquiatr,2004,62(3A):631-617.
[7] Hemrich J Schulte H,Schonfeld R,etal Association of variables of coagulation,fibrinolysis and acutephase with atherosclerosis in coronary and peripheral tteries and those arteries supplying the brain[J].Thramb Haemosias,2009,73:374-378.
R743.1
B
ISSN.2095-6681.2015.25.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