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敘述的“十年情結”

      2015-10-20 14:36方維保
      揚子江評論 2015年5期
      關鍵詞:新文學新世紀文學史

      方維保

      在當代人所寫現(xiàn)當代文學史,往往有著固定的敘述模式。在諸多的敘述模式中,就有一個“十年情結”。所謂的“十年情結”,也就是以十年為一段來總結文學史的發(fā)展;而且在敘史方式,或文學史分段敘述的方法上,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一成不變的固定的程式和體制,每到一個十年節(jié)點的時候,文學批評界和文學史學界就會很自然地出現(xiàn)一系列“十年”書寫活動;也就是這個十年情結大有成為文學史編纂的儀式。

      縱觀這些“十年情結”儀式,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通史”性質的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十年分段法。1950年中央教育部頒發(fā)了《〈中國新文學史〉教學大綱(初稿)》,第一個十年由1921年切斷,但第二個十年卻被完整敘述,即“左聯(lián)成立前后十年(1927-1937)”a,這種分期在后來劉綬松的《中國新文學史初稿》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中貫徹比較徹底。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是作者前后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講稿。上冊1951年9月由開明書店初版,所述時期為自“‘五四文學革命至一九三七年抗戰(zhàn)前夕,二十年間新文學的發(fā)展史”。其中又將這一時期分為兩個階段,五四至1927年,1927至1937年。兩個十年非常地明顯。下冊由新文藝出版社1953年8月初版,它以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界,分成兩段,時間至1949年的“第一次文代會”。最后另附《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藝運動》一章,綜述自新中國成立以后至1952年毛澤東《講話》“發(fā)表十周年為止的三年間文學工作的一般狀況”b,湊足了十年,即1942-1952年。后來丁易、張畢來分別于195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略》和《新文學史綱》,此二位都參加了教育部大綱的起草。張著第一卷為“從一九一八、一九到一九二七、二八的十年間”,遵從第一個十年的體例。丁著總體上是一部左翼文學運動史,所述的“五四文學運動”、“左翼文學運動”和“中國文學的工農兵方向”十年的線索不甚清晰,但還是看得出大致的十年概念,“五四運動”對應第一個十年,“左翼文學運動(上)”對應三十年代文學,而“左翼文學運動(下)”及“工農兵方向”則對應的是抗戰(zhàn)十年的文學。后來唐弢、嚴家炎主編的三卷本高校教材《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6月,1979年11月,1980年12月),也將現(xiàn)代文學史的三十年分為了三段,第一個十年,第二個十年,第三個十年。當然,還對應著一個政治歷史事件,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文學”,“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文學”,“抗戰(zhàn)時期的文學”等。但無疑這三次政治歷史事件,所對應的時間段,依然是十年。后來,錢理群等人編纂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顯然就是將現(xiàn)代文學分成三段,每段十年。楊義于1981年后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xù)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則由1941年為界將30年代和40年代文學的分開,十年的體制就更加明顯;而且他在敘述中更是經(jīng)常使用“20年代文學”、“30年代文學”和“40年代文學”的敘史話語。吳福輝著《插圖本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史》將現(xiàn)代文學史分為“五四啟蒙”、“多元共生”和“風云驟起”三個部分,其實這三部分正對應著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當代由上海文藝出版社編纂的《中國新文學大系》于1982年12月啟動第二輯,即接續(xù)當年趙家璧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而將第二輯確定為“1927-1937”;1991年1月出版了第三輯,則確定為“1937-1949”。它們都承續(xù)了第一輯“十年一段”的傳統(tǒng)。而對于當代文學史的編纂,也是延續(xù)了這樣的“十年一段”的套路。朱棟霖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17-2010》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上部即狹義的“現(xiàn)代部分”,當然是十年一段:20年代文學、30年代文學和40年代文學;下部即“當代部分”,分為“50-70”、“80-90”、“新世紀文學”三段,看上去是30-20-10的模式,但這顯然又是十年一段的變種。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則分成兩段,即“50-70年代文學”,“80年代以來文學”,最后是“90年代的文學狀況”。程光煒的“重返80年代文學”系列研究,則是基于對于文學史維度的80年代的十年定位。在當代文學敘述中“第一段”是個例外,即將1949-1965年的文學稱為“十七年文學”。在總體上,在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敘述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十年一段的敘述模式,即20年代文學、30年代文學、40年代文學、50-60年代文學(“17年文學”)、“文革”十年的文學、80年代文學、90年代文學、新世紀十年文學。在這固定的十年一段的敘述中是有例外的,但例外是不常見的,例外并不影響十年一段的固定程式的結構形態(tài)?,F(xiàn)代部分對應得比較一致,而當代部分則經(jīng)常發(fā)生變動,不過十年的對應性還是很強的。而且,十年一段的命名還有著由文化命名向年代命名轉變的趨勢。

      二是歷史描述的“十年儀式”。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界和文學史學界,每到十年的時候,就有總結的沖動。196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郭沫若、茅盾等編輯的《文學十年》,總結1949-1959年的文學成就?!拔母铩苯Y束以后,新時期十年的時候,出現(xiàn)了非常多的“新時期文學十年”的總結報告式的文學史。發(fā)表的總結新時期文學十年的文章最多。比如劉再復的《論新時期文學主潮——在“中國新時期文學十年學術討論會”上的發(fā)言》(《文學評論》1986年第6期),魯樞元的《論新時期文學的“向內轉”》 (《文藝報》1986年10月18日)等。還有很多的資料選編、教材和專著等。1988年10月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成人教育處出版的由王克安、徐萍編著的《新時期文學十年研究資料選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編的《新時期電影10年》 (重慶出版社1988年),江西師范大學函授部編的《新時期十年文學》,中國作家協(xié)會江西分會主編的《江西新時期十年文學作品選》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0年),等等。它們都總結了1976年到1986年十年的文學的成就。90年代中后期,還出現(xiàn)了對于所謂“后新時期文學”其實也就是對于90年代文學的總結。如陳思和的《試論90年代文學的無名特征及其當代性》 (《復旦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劉忠的《90年代以來文學的生存狀態(tài)》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第6期)、劉文輝的《傳媒語境與20世紀90年代文學轉向》 (人民出版社2013年),等等。新世紀十年,出現(xiàn)了更多的“總結報告”。如丁曉原的《“復調”與“復式”——新世紀十年報告文學觀察》 (《文藝爭鳴》2011年第7期);趙勇的《文學生產(chǎn)與消費活動的轉型之旅——新世紀文學十年抽樣分析》 (《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王勝藍的《新世紀十年本土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暢銷書研究》 (2011年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張學昕的《新世紀十年短篇小說論》 (《東吳學術》2012年第2期)、王小英等的《回望與檢視:十年網(wǎng)絡文學研究述評》 (《山西師大學報(哲社版)2010年第2期》),等等。各地也同樣召開許多的座談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于1986年9月7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了“新時期文學十年”學術討論會;2010年7月,復旦大學召開了“新世紀十年文學”國際研討會;2010年10月,廣東省東莞市召開了“新世紀十年:東莞文學的現(xiàn)狀與前瞻”論壇;“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等等。當然還出版了為數(shù)眾多的十年作品選,紹興市文聯(lián)發(fā)行了《新紀十年紹興文學優(yōu)秀作品選》;中國小說學會編輯了《中國小說排行榜十年榜上榜》 (時代文藝出版社2010年);山東省文聯(lián)編輯了《新世紀10年山東詩選》 (山東文藝出版社2012年),等等。還涉及其他學科的學術總結,如何新文等的《新世紀十年:古代賦學研究的繁榮與趨向》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2期);甚至還涉及海外華文文學,如黃萬華的《新世紀10年海外華文文學的發(fā)展及其趨向》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1期)。除了文學之外,還有《新世紀十年燈謎鑒賞》 《新世紀十年讀書報告》,等等。

      當然,這種儀式性的文學史表達,還表現(xiàn)在“五年”、“五十年”、“百年”等方面。而無論是“五年”、“五十年”還是“百年”都共同源自于“十年”情結,本文將不做贅述。

      總之,“十年總結匯”和“十年連環(huán)”,涉及各種文學門類,涉及各個地方,也涉及各種與文學相關的諸如文學批評、學術研究和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

      中國當代文學史書寫的十年情結,很顯然是一個蔚為大觀的文學史現(xiàn)象。但是,這種現(xiàn)象為什么會出現(xiàn),則是值得深思的。

      一種通行的理解,這種十年情結來自于中國文化中的“整十”心理。中國文化中有十全十美的“整十”情結,人每過十年,就要做一次大壽。十年是一個圓滿的周期,手指是十個,腳趾也是十個,“十”是一個整數(shù),它暗示著圓滿和完整。所以,魯迅在《阿Q正傳》里還用“大團圓”來諷刺這種哲學。人生十年要做壽,總結人生;歷史當然是人的歷史,所以也要每過十年就要“做壽”,總結一下十年的成就,文學史當然也不例外。當然,與此相聯(lián)系的五十年、百年情結,也是一樣。不過,百年情結,還有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世紀”概念。但那也是中西文化的一個契合。做壽是一種人生儀式,文學史也是一種儀式,所以我們看到,每到十年的時候,文學史家就要做總結,各種各樣的座談會,各種各樣的作品選出版。假如與社會文化領域的各種慶典活動聯(lián)系起來,中國當代的“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書寫活動,就是一場文化儀式。儀式具有制度性,所以每到十年的時候,就會周期性發(fā)生,因此,每到十年的時候,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書寫儀式就會如期舉行,風雨無阻。

      如此看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十年情結”似乎是中國文化的傳承,也是中國歷史書寫的傳統(tǒng)。但是考察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書寫,就會發(fā)現(xiàn),說十年情結是文化傳統(tǒng)倒是說得過去的,但是卻不是中國歷史的書寫傳統(tǒng)。中國歷史沒有十年分段的傳統(tǒng),也沒有十年總結的傳統(tǒng)。在中國歷史的書寫習慣中,一般都是“斷代史”,也就是后代給前代寫史,所以二十四史大多是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歷史,除《史記》外,很少有通史,更別說以十年分段了。就是具有文學史性質的“文苑傳”也大多是某幾個作家生平事跡介紹,文學史的觀念并不強,更不要說給文學史分段,尤其是分十年一段來敘述了。當然,由中國現(xiàn)代史家所著的《中國文學史》還是有分段敘述的成規(guī)的。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舍棄了傳統(tǒng)史書的以朝代為序,也舍棄了從歐洲史上搬來的“上古”、“中古”、“近古”等的概念,他按照中國文學演變的自身“實況”,分了三個時段來敘述文學史:西晉以前的古代文學階段,“純然為未受有外來的影響的本土的文學”c;東晉南渡至明正德年代的中世紀,是本土文學受到了印度佛經(jīng)文學的極大影響的時期;從明嘉靖元年到“五四”之前,外來文學的影響消失,近代文學又恢復了它純然本土的特性,而后一直到“五四”以后,歐洲文學重又引起巨大反響,文學史進入到現(xiàn)代時期。這種大分段的方法顯然受到歐洲史學觀念的影響,而它又影響了中國文學史的分段處理模式的形成,但它的段落劃分在時間線上并不追求整齊。

      那么,這種歷史書寫的十年情結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如回顧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學術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十年情結”其實來自于“現(xiàn)代”時期。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的時候,也就是二十年代中后期,有許多的作家和文學史家們產(chǎn)生了強烈的總結新文學成就的沖動,他們發(fā)表了一系列的總結文章。新文學的產(chǎn)生,新文學的替代舊文學,曾經(jīng)受到強烈的質疑,從新文學肇始,胡適等人就竭盡所能從創(chuàng)作和歷史兩個方面來論證它的合法性。但是,肇始之初的創(chuàng)作是蒼白的,只有過了十年左右才略有成就,當然也就有了合法性的資本。早在1922年,胡適就發(fā)表了《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一文。這篇文章與他的《白話文學史》有相似之處,也及從文學傳統(tǒng)的角度,來探討新文學的發(fā)生。論及“五十年”,但并沒有多少新文學的成就可供他大書特書。這種總結的傳統(tǒng)尋找動機,在遲至1934年出版的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一文還有所表現(xiàn)。這部講義從中國文學的變遷開始,重點講述了“清代文學的反動”,最后述及“文學革命運動”,實際上它探討了新文學發(fā)生的原因。

      只有到了1928年前后,新文學創(chuàng)作界才真正興起了總結新文學成就的熱潮。陳子展在這一年講授《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 (中華書局1936年初版),在最后的第九章“十年以來的文學革命運動”,總結新文學十年的文學成就。趙景深在這一年出版了他的《中國文學小史》(光華書局初版本),也在最后一章設置了“近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總結講述新文學十年間的文學成就。陳子展出版于1930年的《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中的最后兩章,論及“文學革命運動”,雖沒有十年之稱,但實際也總結的是“新文學十年”。而真正實現(xiàn)了十年體制的則是“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輯出版。由趙家璧主編的由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在1935年開始陸續(xù)編纂印行。這部“大系”主要編纂對象是1917-1927年之間的十年的文學作品。它對于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的詩歌、散文、小說、理論等都進行了系統(tǒng)的選編,并且每一部都加上了編者的詳盡的前言,以說明這十年來該門類的成就。這部大系對于新文學歷史的書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確立了新文學的起點;2、確定了“新文學”的文學主流地位;3、確定了新文學的主流作家和作品;4、確定了后來新文學“十年一段”的敘史模式。這種總結,是一種歷史的回顧和整理,對于新文學歷史脈絡的清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是這種回顧與整理使得當時的作家和作品被歷史性地評價、定位,顯然也起到了經(jīng)典化的作用。可能是受此影響,抗戰(zhàn)時期藍海(田仲濟)出版了《中國抗戰(zhàn)文藝史》 (現(xiàn)代出版社1947年初版),它第一次對十年抗戰(zhàn)的文藝狀況進行了總結和歸納。自此大系式的十年傳統(tǒng)開始形成。

      但是,這種敘史模式在現(xiàn)代時期并沒有得到怎樣的發(fā)揚,無論是朱自清、沈從文還是蘇雪林、阿英等人所編著的文學史著作,都以作家作品論為主體,并沒有見到怎樣明晰的歷史線索,尤其是沒有見到相應的十年一段的敘史模式。同樣朱自清1929在清華等校的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是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新文學史,它從晚清一直寫到了三十年代,近現(xiàn)代是有明確區(qū)分的,但是也沒有“十年”之說。顯然,要確定這種十年情結有無形成文學史的敘述定制,還要看1927年前后文學史的敘述狀況。王哲甫出版于1933年的《中國新文學運動史》以1925年的“五卅”為界,把1917一1933年的新文學運動分作前后兩期,第一期顯然也有著十年總結的味道,雖然從1917到1925年并沒有十年,但文學史分期中的十年從來都是約數(shù)。中國新文學史的十年體制及其新文學分期意識的端倪開始顯現(xiàn)。李何林思潮研究的代表作是《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1917-1937》(1939年9月上海生活書店初版)。作者將新文學分成三大塊,即“五四前后的文學革命運動”(從1917年到五卅)、“‘大革命時代前后的革命文學運動”(從五卅到九一八事變)、“‘九一八到‘八一三的文學思潮”d。它也以1925年的五卅運動為界,將20年代文學與30年代文學分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十年文學繼承了此前的新文學十年的分法;而從五卅到九一八,雖然是不規(guī)則的十年,但還是看到了十年的大體特征;同樣又以“九一八”為界分出了一個抗戰(zhàn)文學,這也大體是后來抗戰(zhàn)文學界定的雛形。這種分期法與王哲甫的《中國新文學運動史》是一致的。但王哲甫寫作的當時第二個十年并沒有完整,所以第二個十年在他那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而到了李何林這里,他依照“革命文學”的思潮論,即“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歷史描述,順利完成了兩個十年的劃分??磥淼嚼詈瘟诌@里的十年體制已經(jīng)基本形成。周揚40年代在“魯迅藝術學院”講述新文學運動,后來形成了《新文學運動史講義提綱》 (晚至1986 年才正式發(fā)表)。他把新文學運動分為四個時期,“一九一九到二一,即五四運動到共產(chǎn)黨成立,是新文學運動形成的時期”;“一九二一到二七,即從共產(chǎn)黨成立經(jīng)‘五卅運動到北伐戰(zhàn)爭,是新文學運動的內部分化的醞釀,革命文學的興起時期”;“一九二七到三六,即新的革命時期,是新文學運動內部分化過程完成,革命文學成為主流時期”;“三六年到現(xiàn)在,即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新文學運動力量之重新結合,文學上新民主主義提出的時期”。e周揚以共產(chǎn)革命為線索來分割文學史,分得比較細碎,但1921-27年、1927-36年、36年以后這樣的三段,尤其是1927-36年的分段,是比較符合十年一段敘史模式。這樣的分期十年分段的意識特別地明顯。在歷史的敘述中,在固定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敘述套路中,他雖然盡力消除“文學革命”的存在而特意強調“革命文學”,但依然可見“革命文學”十年的特征。

      但是,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十年情結之所以形成,從上述可以看到,第一個十年的總結是出于對于新文學傳統(tǒng)的塑造以獲得合法性,但是,以后形成十年一段的固定成規(guī)則顯然得益于“革命文學”思潮的歷史合法性訴求。眾所周知,“革命文學”是一種社會革命史的文學,它的歷史書寫也以共產(chǎn)革命史的發(fā)展作為文學史的分期的依據(jù)。換句話說,當代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書寫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紅色歷史觀所塑造的幾個歷史節(jié)點。第一個是五四運動,第二個是1927年的“大革命”失敗,第三個是抗戰(zhàn)的爆發(fā)。而至于當代,則是1949年的建國,1957年的“反右運動”,1966年的“文革”爆發(fā),1976年的“文革”結束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的開始,等等。眾所周知,文學史的年代劃分法,是與真實的年代存在著錯位的。而這種錯位之所以形成,最初是為了遷就文學的發(fā)展,而后來則是為了切合政治的節(jié)點。這在周揚的《新文學運動史講義提綱》中表現(xiàn)最為明顯。

      “十年”為什么成為文學史分割的最小單位,也是最基本的單位?或言之,“十年”為什么會成為中國現(xiàn)當代政治史的最小單位?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我曾經(jīng)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做了一些臆測: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是一個皇權體制和皇權信仰同一的國家,所以,一個王朝建立了只要不是胡作非為,就能夠統(tǒng)治數(shù)百年;或者說,王朝從它的勵精圖治到喪盡天良,人民能夠忍受(承受)的心理能力也有數(shù)百年。而現(xiàn)代社會,王權統(tǒng)治雖然不復存在,但是中國統(tǒng)治者所施行的依然是一種準王朝統(tǒng)治秩序;王朝哲學已經(jīng)滅亡,在缺乏信仰支援的社會里,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它再也不能承受數(shù)百年,而只能在十年左右就會來一次宣泄。盡管這種宣泄的方式是多面目的,與傳統(tǒng)的農民暴動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由統(tǒng)治者所發(fā)起的,但是依然起到了宣泄的作用。十年左右,是中國社會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也是中國政治的節(jié)點,當政治進入文學史的書寫的時候,文學史也便形成了十年一段的體制。更何況,中國的文學歷來深度涉入政治,當然政治也深度涉入文學,文學思潮的演變也不例外,文學史的書寫當然也無法例外。

      當然,這種十年情結也是年代編年敘述的必然結果。尤其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面對著無限伸展的所謂“新時期”,文學史敘述不得不采用90年代文學來描述“新時期文學”的當時階段。而這種描述90年代文學的方法,也導致了對于過去(現(xiàn)代和當代時期)文學的歷史的重新命名,如“80年代文學”、“60-70年代文學”,以及“20年代文學”、“30年代文學”和“40年代文學”等。

      任何一種敘史體制,都是對于歷史歸納的結果,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敘述中的“十年”體制,也是如此。這種體制在對于歷史敘述的某些段落,從今天來看,都是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任何一種敘史體制,一旦形成,并成為一種歷史敘述中的思維慣性,都會產(chǎn)生謬誤,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敘述中的“十年”體制也是如此。程光煒已經(jīng)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稱之為“年代學” 。f

      文學史家對于短時段的歷史歸納,聽從于文化習俗的召喚,十年來一次總結,雖然這樣的周期性的文化行為,本身是無傷大雅的;或者,就算一次創(chuàng)作的資料整理,也是利于文學史的梳理和研究的;而且,眾多的評論和帶有歷史性的梳理,也為文學史的長時段敘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這種十年一次的文化儀式,顯然又不利于文學史的真實描述,尤其是為歷史長時段描述中的“十年一環(huán)”的思維模式的形成埋下了隱患。

      我要特別指出文學史敘述中的十年一環(huán)的所存在的敘史模式的謬誤。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十年體制,從來都不是單獨的十年的斷代史。就如同我在第二個十年形成原因中所說,第二個十年之所以形成,蘊含著的歷史進化的巨大觀念。在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敘述中,歷史循環(huán)論早已退場。在歷史循環(huán)論,中國每一個朝代都不比上一個朝代進步,也都不比上一個朝代文明。按理說,十年一段的體制,最具有循環(huán)論的色彩了。但是,但凡了解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敘述的都知道,它其實不是歷史循環(huán)論,而是歷史進化論。每一個十年,都依照時間的順序被有秩序的排列,但是,這個線性的時間順序又是進化論的是進化的時間。每后一個十年必然以前一個十年作為墊腳石,而且每后一個十年都相較于前一個十年而進步和文明。“十年一段”的文學史描述盛行著轉變話語和進步話語。這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進步鏈條,其實只是形而上學的理論設想,它不可能在真實的歷史中存在。而且,文學要一直這樣的轉變,這樣的進步,它到底要進化到哪里去呢?!新文學,在它最初的二三十年中,它的成長是存在的。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和審美形式,它需要操練需要沉思,才能走向成熟。所以,我們能夠在30年代文學中看到相較于20年代文學明顯的成熟,明顯的深刻。但是,這樣的“成長”并不能總是存在。在許多的時代里,文學的審美甚至是思想都是停滯的。而進化論永遠是成長史,這勢必造成了歷史描述與歷史本身的錯位,造成了對于歷史描述的錯誤定性。

      “十年”文學體制,一般都是十年做總結,我們知道其實在“第一個十年”或者“第二個十年”,甚至在新時期的“第一個十年”,都可以說與社會歷史甚至文學發(fā)展的歷史相契合的。也就是說,這種十年歸納法,它正確地處理了歷史。這種方法顯然是合適的,也是正確的。但是,這種十年體制缺并不適合所有的歷史階段。正如我在前述所列舉的,十年體制的“起點”是很具有意味的,它往往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自我論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1921、1927等被作為起點,它所對應的歷史事件,有的在當時可能產(chǎn)生了比較巨大的影響,影響了文學進程,而有的則當時根本沒有什么影響,作為文學史的十年體制的起點根本就無從談起。同樣,“新世紀文學十年”也是如此,因為新世紀文學十年,幾乎所有的文學現(xiàn)象都發(fā)端于,甚至有的方面鼎盛于90年代。用新世紀文學將它與90年代分割開來,就可能有有許多的文學現(xiàn)象沒法解釋,也造成了對新世紀文學特征的過度的闡釋。

      同時,仔細考察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十年體制,會發(fā)現(xiàn):這種十年體制還存在著一個由“文化的十年”向“年代的十年”的靠近、重合和替代的演變過程。對于現(xiàn)代文學史的描述中,十年文學的體制,在時間線上一直與當時的年代存在著一個錯位,也即是“20年代文學”,大體是指1917-1927年段的文學,而不是1921-1929年的文學;30年代文學,大體是指1927-1937年段的文學。這種體制,是以文化的發(fā)展的實際情況來界定的。這種界定方法也適用于對新時期十年文學的歸納。但是,從楊義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開始,為了超越固定的政治事件的時間點對于文學史敘述的干預,而將文學史的時間點向年代點靠攏、重合。楊著以“第一個十年”、“第二個十年”和“第三個十年”對應三個時代,而且楊義認為,1941年前后的文學差異性很大,因此,在他的敘述中文化時間與自然時間實現(xiàn)了疊合。這種現(xiàn)象在90年代以后的文學史敘述中就更為普遍。文學史家出于文學史描述方法的困境,以及對于“新時期文學”的命名的尷尬,啟用了“90年代文學”等年代命名法。這種方法,最終導致了逆推式的對于所有的文學的年代化命名?;仡櫖F(xiàn)代文學的編纂史,現(xiàn)代時期的文學史家很少使用諸如“20年代文學”、“30年代文學”的命名,而比較普遍地使用“新文學十年”、“最近三十年文學”等比較模糊的時期性命名。顯然,年代命名自然造成了年代的對應,20年代文學自然被誤解為1921-1929年間的文學了?!笆昵榻Y”中的年代命名對于超越“新時期文學”的命名困境是起到了作用的,但是也就此埋下了邏輯的隱患。日本史學家柄谷行人認為:“分期對于歷史不可或缺。標出一個時期,意味著提供一個開始和一個結尾,并以此來認識事件的意義。從宏觀的角度,可以說歷史的規(guī)則就是通過對分期的論爭而得出的結果,因為分期本身改變了事件的性質?!?g

      總之,文學史敘述的十年情結,其在某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它對于文學史的描述是有利的;但是一旦在文化習俗的裹挾之下成為一種文學史家的敘史情結,成為一種固定的文學史敘述模式的時候,其造成歷史敘述的扭曲又是必然的,也當然是有害的。

      【注釋】

      1.黃修己:《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頁。

      2.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 (下冊),“編輯說明”,新文藝出版社1953年版。

      3.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第1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頁。

      4.參見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1917-1937)》,生活書店1938年版。

      5.周揚:《新文學運動史講義提綱》,《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

      6.程光煒、顏水生:《當代文學史研究中的“年代學”問題——程光煒教授訪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6期。

      7.[日]柄谷行人:《現(xiàn)代日本的話語空間》,董之林譯,張京媛主編《后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15-416頁。

      猜你喜歡
      新文學新世紀文學史
      新世紀都有哪些日本科學家獲得自然科學諾獎
      小報文學與新文學的論戰(zhàn)
      文學史的語言學模式與“話語”的文學史
      遲到的文白交鋒:胡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概念之生成
      酷圖爆語(5)
      新世紀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商周青銅器集粹
      百年后的文學史“清算”
      論“言文互動”對中國新文學的建設意義
      《文學史》叢刊
      有個性的文學史
      涟水县| 红桥区| 黄山市| 双柏县| 大邑县| 沿河| 大厂| 富阳市| 万盛区| 沙雅县| 宁都县| 元谋县| 合江县| 桃江县| 桐梓县| 洛扎县| 乌鲁木齐市| 聂荣县| 固原市| 疏勒县| 福海县| 荔波县| 莎车县| 巴南区| 西丰县| 黄骅市| 福州市| 承德市| 肃南| 南安市| 大丰市| 武川县| 阿图什市| 游戏| 布拖县| 仙游县| 凤山市| 南江县| 黄梅县| 河西区|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