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超
摘要:本文分析了微時代視域下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xiàn),以及加強人文關懷的必要性,并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入手,去解析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xiàn)狀,指明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意義,從而闡明了在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強人文關懷的方法,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微時代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關懷
黨的十八大指明了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戰(zhàn)略,對做好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即在以人為本的理念的支撐下,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這一思想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涵的同時,也成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創(chuàng)新的指導思想。“微時代”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滿挑戰(zhàn),但同時也為提高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因此,在新時期,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抓住“微時代”的環(huán)境機遇,彌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文關懷的缺失,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問題緣起:微時代背景下加強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人文關懷,是指對人以及對人類本身生存與發(fā)展狀態(tài)的關注。人文關懷重視人的價值,強調人的尊嚴,深切關懷人的發(fā)展及生命,特別是關懷人的精神生活和需求,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1]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應該注重提升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民主的原則和主動的方式,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突出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把學生純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對待,發(fā)揮其能動性、積極性和主體性,尊重學生的性格和訴求,促進其心理和精神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1、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呼吁人文關懷
新時期,我國已經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將會起到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必須發(fā)揮人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因為創(chuàng)新才能興旺,只有尊重個性,才能有創(chuàng)新。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未來走出校門大多是從事應用型工作,這對個體的動手和動腦能力要求特別高,因此民辦高校必須在教育實踐中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主體地位,把大學生塑造成為社會需要的具備自立自強精神、善于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合格人才。
2、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需要人文關懷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但目前國內經濟發(fā)展的換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微時代新媒體的普及和運用加重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和風險。這些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西方不良社會思潮的沖擊和滲透,西方價值觀念的侵蝕,國內利益分配失衡、貧富差距的拉大和社會事業(yè)、社會保障的不到位、就業(yè)環(huán)境的惡化,社會競爭環(huán)境的層層重壓,使得許多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擊挫折能力欠缺。以上這些問題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強化對學生的心靈關注,加大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在心理上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和勇氣。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要求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本質上講,就是一項徹頭徹尾育人的系統(tǒng)工程,是著重塑造人的靈魂,完善人的品德的一項良心活。受教育者是內因,起決定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外因,起到思想引領和心靈導師的作用。微時代環(huán)境下,人與人的心對心、眼神對眼神的交流越來越少,替代的多是面對網絡等新媒體無聲的機械的技術操作,在這種情況下,人的主體性最容易弱化,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發(fā)揮積極能動性和盡職盡責的工作態(tài)度,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fā),加強對學生的心靈和人文關懷,彌補新媒體冰冷的技術留下的心靈和思想空白。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人文關懷
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每一個內容都要求更多地在教育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自由、平等、民主,這些都是對主體性的尊重,都是以人為本的集中細致體現(xiàn),因此,貫徹落實、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這是黨中央的精神文明建設的戰(zhàn)略需要,也是時代的呼喚和聲音。
二、表征分析:微時代視域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xiàn)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高速發(fā)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步伐,目前我國民辦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已經成為了普遍共識。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樂觀,目前在我國大多數(shù)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人文關懷的缺失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出發(fā)點和立足點缺乏人文關懷
目前民辦高校的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過于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和支配地位,一味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日常教學和管理的過程中,經常“一言堂”,家長式作風比較嚴重,喜歡唱“獨角戲”,教育方式僵化、機械、單一、呆板,甚至粗暴,總是用行政命令和嚴酷的制度處罰管理學生生活和思想上遇到的挫折和問題,卻忽視了學生心靈深處和精神層面的訴求和愿望,總會陷入單向度和拿自己的意見觀點強加于人的怪圈,然而,強硬的填鴨式灌輸和居高臨下的教育態(tài)度,往往得到的效果是適得其反、事倍功半,學生在被動甚至痛苦接受的過程中,心靈卻受到了嚴重的傷害,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與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2.教育內容和方法沒有體現(xiàn)人文關懷
目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理論課教學和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中,脫離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實際,講大道理,抽象、空洞、單調的理論說教,片面注重書本知識的講解和傳授,高談闊論,唱高調,對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焦點問題、敏感問題,避而不談,對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矛盾;照本宣科,片面從理論上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然和社會,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在學生為現(xiàn)實人際關系感到困惑苦惱時,面對挫折感到痛苦無助時,卻沒能予以及時的指導,使大學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距離他們的日常生活遙不可及,無法引起他們足夠的興致,無法達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3.培養(yǎng)方案單一,教育忽視交互性
著名教育學家楊叔子先生說過:“大學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養(yǎng)高級人才,而非制造高檔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個性、有精神世界的?!盵2]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更多地強調統(tǒng)一,無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差異,搞“一勺燴”,做“大鍋飯”,教育目標整齊劃一,束縛和扼殺了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潛質,這顯然有悖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理念。
當前,很多高校都意識到需要占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陣地,雖然建設了大量的紅色網站,在校園網主頁上開辟了教務管理、學生工作、就業(yè)指導和心理咨詢等專欄,但是卻疏忽了教育過程應有的交互性,缺少與學生互動功能的開發(fā)和設計,造成教師教什么,學生不理解,學生心里想什么,教師又不了解,師生之間筑起了一堵無法跨越的高墻,學生無法從網上獲取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網絡教育資源。在無“微”不至的“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網絡載體功能尚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直接影響著教育實踐活動預期的目標與效果。
三、實踐取向:微時代視域下加強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方法
為了滿足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文化強國重大戰(zhàn)略需求,實現(xiàn)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目標,必須得到根本性改變上述現(xiàn)象,充分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關懷。
1、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喚醒受教育者主體意識
正確的學生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進行更新,重視大學生的本體需要,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考慮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激活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是要變單純的說服教育為以尊重、理解、關心、幫助、發(fā)展學生的根本點,根據學生的差異,對他們進行個性化的服務。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教育者的主導性無限制地夸大,而完全忽視了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地位。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呆板客套的說理教育,完全忽略了靈活自主的教育實踐方式。
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充分認識到當今思
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享有獨立人格、肯定受教育者的人性,信任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個性發(fā)展,從而最廣泛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最充分地激發(fā)受教育者的創(chuàng)造活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讓教育與自我教育有機融合,達到教育的目的“不教育”。
2、把做好思想工作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注重受教育者的實際感受和心理需求
教育者很少在微觀層面上關心受教育者,不能及時覺察、發(fā)現(xiàn)、研究受教育者心理上的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深入受教育者的心靈深處,更無法產生心靈上的震撼。[4]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努力幫助學生解決在生活上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來考慮,對受教育者要曉之以理,更要動之以情,密切關注而實際的需求。更多地需要關注受教育者個體有效性,從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出發(fā),制定出不同的層次的方案。例如高校中的“網癮”現(xiàn)象,大學生校園暴力現(xiàn)象,貧困生心理問題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的實際問題。要是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思想政治工作就會有生命力。
3、建構師生和諧交流機制,實現(xiàn)教育者和大學生的主體平等
在師生交流中,要充分關注每一個人自身成長與發(fā)展的需要,關注人的理想、信念、價值、情感這些精神方面的取向,改變過去一味說教、灌輸,采用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方法,把我們要說的與學生想聽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平等的交流中獲取信息。
在教育實踐中,必須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fā)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一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牢牢控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使教育過程向著預想教育目標推進。二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給他們以平等自由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能充分地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從而學會對自我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以達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邵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文,2012.
[2]薛新.微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劍南文學,2013(11): 420.
[3]楊敏.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思想理論教育,2012(6):73-74.
[4]賈麗娟, 徐立君. 微博話語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年與社會,2012(4):144-145.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課題“大學畢業(yè)生‘族化生存現(xiàn)象與高校穩(wěn)定內在張力及優(yōu)化機制研究”(2014-MFD-146);河南省社科聯(lián)調研課題“多元社會思潮背景下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審視與路徑選擇研究”(SKL—2014—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