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帶娣
摘 要:在現(xiàn)今教學環(huán)境下,需要在原有教學方式基礎上更加強調創(chuàng)新與個性,并在此過程中提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質疑對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途徑進行一定的研究。
關鍵詞:質疑;課堂問題;突破口;合作;聯(lián)想
在新課改中,其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并在對教學思維不斷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獲得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歷史這門課程來說,其是在見證人類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去創(chuàng)新、突破的一個過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把握歷史學科特點,通過積極帶動學生的質疑精神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開展初中歷史“質疑”教學的方式
質疑是任何學科學習過程中都需要具備的一項精神,對于初中歷史來說,就需要學生作為積極、主動對于知識的探究者,在學生對自身認知程序進行良好遵循的基礎上從史詩、史料中對有效信息發(fā)現(xiàn)和提取的同時,設置疑問、重新思考;在以自身力量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加深相關知識的學習印象。為了能夠更好地推進學生質疑、獲得更好的質疑效果,教師則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營造質疑氛圍
要想使學生能夠具有良好的主動質疑能力,教師首先應具備良好的民主精神,并在此精神的指引下為學生的學習營造平等、愉悅、民主的學習氛圍;在對學生心理障礙進行良好消除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大膽發(fā)問,敢于質疑權威,勇于提高自己的觀點與問題。教師在對學生輕松學習氛圍進行營造的基礎上讓學生摒棄以往“不敢、不愿”的心理。同時,教師也需要能夠誠懇、耐心地對學生所提出的疑問進行解決,避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與積極性,以此在不斷增強學生自信心的基礎上使其能夠更踴躍地向教師提出問題。
除了使學生能夠具有良好的自信心之外,興趣也是學生進行質疑的一項重要因素。對此,就需要教師能夠善于對學生的質疑興趣進行激發(fā),以此使其不斷獲得問題提出的意識與靈感。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獲取該效果,如教師可以通過熱門話題在課堂中發(fā)起討論,幫助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也可以通過引發(fā)學生產生共鳴、產生興趣的內容作為話題,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使其能夠更有興趣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而當學生對問題提出之后,教師也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其所提出的問題進行闡述,以此在對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培養(yǎng)的基礎上使其能夠在問題的問答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歷史知識。而在該方式實際開展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有學生提出“非正規(guī)”的問題,在此種情況下,教師也需要進行適當?shù)奶幚恚苊鈱W生問題提出的積極性產生影響。如在《鄭和下西洋》這門課程中,當教師對鄭和這個人物進行介紹時,提到鄭和原來姓馬,小名叫三保,后來進宮當了太監(jiān),人們稱其為三寶太監(jiān)。而當教師對鄭和歷史事跡進行講述時,則有位學生舉手發(fā)問:“老師,鄭和原名是“三?!?,為什么當了太監(jiān)后成了“三寶”呢?”當該問題提出后,部分教師會愣一下,然后說:“鄭和的名字不是我們的講授重點,這名學生你還是將精力放在鄭和的事跡上吧。”如果教師以這種方式回答,則很可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受到影響。而如果教師先以趣味性的方式對問題解釋后再進行其他知識的教學,則能夠使學生在提升學習興趣的基礎上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巧設課堂問題
對于初中歷史課程來說,雖然其所涉及的歷史知識并非很深,但在教學內容中所具有的歷史精神卻同高等歷史學習是一樣的,即,應當以辯證的眼光對歷史中發(fā)生的事件與人物去看待,并在具有這種辯證歷史精神的基礎上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掌握。而要想形成這種辯證精神,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質疑精神。在對學生質疑精神進行培養(yǎng)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課堂內容實際在課堂上為學生設置一些巧妙的問題讓其自由討論,使其在問題的提出下更好地發(fā)現(xiàn)歷史記錄下所隱藏的歷史真相。通過這種教學方式的應用以及教師新穎問題的提出,則能夠在有效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的同時使其對歷史這門課程的學習具有更高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辯證主義精神。
如在對阿房宮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就可以別出心裁地為學生設立問題。傳統(tǒng)的觀點都認為阿房宮是由項羽燒毀的,可以說是不需要質疑的。但是,為了能夠對學生的質疑精神進行培養(yǎng),教師則可以向學生提問:“近年來,我國考古專家卻發(fā)現(xiàn)阿房宮并沒有被火燒的痕跡。這是為什么呢?如果說項羽燒毀阿房宮的事是真實的,那么應該有火燒的痕跡留下才對吧?難道這段歷史有誤嗎?”然后,教師再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去查找史書上有關這段歷史的記載,以及探尋項羽燒毀阿房宮這一說法的來源。在此種新穎的角度下,教師則可以在對懸念設置后逐步深入,通過積極鼓勵學生的大膽猜想、在借鑒相關材料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推斷,以此在對學生質疑精神、辯證精神培養(yǎng)的基礎上更好地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
3.問題回應質疑
在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預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使其能夠帶著思考的態(tài)度對課堂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起因、結果以及意義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細致分析,并在主動思考的情況下更為積極、準確地發(fā)現(xiàn)疑問,在課堂上在提出問題后由教師進行講解。而當學生提出疑問時,也并不是代表教師就需要從正面對學生的質疑進行回答,而是可以通過以問題的方式對學生的質疑進行回應,以此使學生更進一步深入思考提出的問題,對于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也是有積極作用的。如在對鴉片戰(zhàn)爭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有學生則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香港回歸時,其當時的經(jīng)濟比大陸經(jīng)濟繁榮得多,那么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英國殖民者?”對于該問題,教師則可以在正式向其解答前提出下列問題:“你怎樣評價鴉片戰(zhàn)爭?”“南京條約中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殖民者意味著什么?”通過這部分問題的提出與分析,則也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決。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到正確的歷史觀點,且對于之前的課程也起到了復習的作用。
4.提倡合作質疑
合作學習也是在初中歷史質疑教學中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對于部分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當教師對該問題向學生提出之后,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姆纸M,使其以三五人一組的方式共同對問題進行積極探討,以此使其能夠在不斷交流、碰撞中更好地對問題進行思考,并在對教師問題答案進行尋找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新思想、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如在對國共兩黨重慶談判相關知識進行教學時,學生對整個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jīng)過激烈的討論和交流,并對事件的一些細節(jié)部分進行了發(fā)掘和質疑,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課堂氣氛很活躍,大家既了解了這一歷史事件,也總結出事件的意義。在這種形式下學生所獲得的對知識和見解的記憶尤為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徹。
5.質疑帶動聯(lián)想
對于歷史這門課程來說,過去同現(xiàn)今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生活在當代社會的學生會很難理解以往特殊背景下所發(fā)生的事件。但是,雖然學生很難對當時情境進行把握,但其卻能夠通過聯(lián)想方式的應用對當時的情景進行重現(xiàn),以身臨其境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對此,就需要教師能夠在對學習內容具體特點進行充分結合的基礎上在問題提出之后適當?shù)貫閷W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在對歷史事件當時生活形式進行適度還原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設計,以此在對學生聯(lián)想思維以及想象力進行充分發(fā)揮的基礎上更好地完成對知識的掌握。如項羽過不過江東的問題,教師首先向大家發(fā)問:“項羽兵敗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在經(jīng)過思考后則陸續(xù)回答:定都位置不對、分封王位的時機和位次不好、用人不善等。之后,教師則可以繼續(xù)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句詩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你怎么看待李清照的這首詩的?”由于詩本身就是一種能夠引發(fā)無限聯(lián)想的文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則會對該詩句進行積極聯(lián)想,更好地完成對相關歷史知識的把握。
可以說,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情感、趣味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因素,將直接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而質疑,則是初中歷史教學中重要的突破口,能夠有效地對學生的趣味以及情感進行把握。對此,就需要教師能夠通過質疑方式的良好運用來積極調動學生的情緒,以此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鄭立柱.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3(11):99-100.
[2]蔡遠貴.新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學質量提升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3(01):143.
[3]李瑞蓮.質疑·聯(lián)想·求證:初中歷史教學的突破口[J].學周刊,2013(33):33.
[4]劉海峰.農村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45):110-1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