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舒
摘 要:早期閱讀具有視、聽、觸等多種感覺通道的參與途徑,它還具有分享的活動特點,獲得成人、同伴的幫助,分享閱讀帶給彼此的愉快情緒體驗,積累有益的閱讀經驗等,它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為孩子的終身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國在新《綱要》的內容中,第一次明確地把幼兒早期閱讀方面的要求納入語言教育的目標體系,提出要“培養(yǎng)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fā)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yǎng)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由此可見,對幼兒進行早期閱讀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早期閱讀教學;導入活動;多樣性
早期閱讀是指幼兒憑借變化著的色彩、圖像、文字或憑借成人形象的讀、講來理解讀物的活動過程。教師有效地指導幼兒閱讀,不僅可以開闊幼兒視野,擴大其知識面,陶冶其情操,還能促進幼兒觀察力、想象力、知識遷移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我們幼兒園是以早期閱讀為教學特色,隨著早期閱讀活動的廣泛開展和深入研究,我們?yōu)橛變簞?chuàng)設了良好的早期閱讀環(huán)境,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開展親子閱讀活動,選擇了許多適合孩子閱讀的繪本實施早期閱讀教學活動。但是在實施小班幼兒早期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也感到有一些困惑,小班幼兒正處于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行動??谡Z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與中班、大班相比還較差,他們也常常通過自己的行動表達需求。在小班早期閱讀教學中,導入方式的合理運用會直接影響到活動的質量。只有選擇一個適合兒歌、故事等特色、符合小班幼兒特點的導入活動,才能激發(fā)起幼兒學習的興趣,更好地將教師的“教”向幼兒主動地“學”轉化,為幼兒全面學習語言創(chuàng)設好機會。
一、游戲法——幫助幼兒做好活動前知識經驗的準備
以孩子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幫助孩子把相關的知識經驗與當前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孩子先前的知識經驗,會影響到他們對素材的理解。作為教師,應先了解孩子目前所擁有的、能夠幫助他們理解教學內容的知識經驗有多少,他們還需要哪些信息,和孩子們一起通過玩與知識點相關的游戲,幫助幼兒做好活動前知識經驗的準備。如:早期閱讀活動《香噴噴的輪子》,首先讓孩子們先去探索輪子為什么會香噴噴的呢?故事《香噴噴的輪子》的名字本身就制造了一個小小的懸念,讓孩子一看到圖書的名字就產生閱讀的興趣,產生探索的欲望,因此引人入勝就成了這個活動的最大藝術特點。
活動中的輪子是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但是孩子們未必會去留意。他們是不是仔細觀察過輪子,是否了解輪子的作用呢?我便從孩子的興趣入手,有機地將教材與生活經驗相結合,讓孩子們通過玩一玩、看一看、比一比等多種方法,豐富有關輪子的知識,為后面的閱讀環(huán)節(jié)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多元導入法——激發(fā)幼兒閱讀前的興趣點
在閱讀活動開始之前,我們可以根據兒歌或者故事的難度、類型和幼兒發(fā)展水平等情況,采用多種方式導入,讓幼兒對其產生強烈的興趣。
1.根據閱讀故事的主題,以游戲形式導入
小班孩子好動、好模仿。因此,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我首先從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入手,賦予幼兒適當的角色,即運用游戲的形式導入,以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如:在閱讀活動《早餐,你喜歡吃什么》中,我首先與孩子們一起玩“好吃的早餐”的游戲,小朋友們看清自己的娃娃是誰?在餐盤中挑選娃娃喜歡吃的食物,一口喂娃娃吃飯。并鼓勵孩子邊喂邊說兒歌:“早餐,如果你喜歡吃魚,那么——你可能是一只貓”、“早餐,如果你喜歡吃骨頭,那么——你可能是一只小狗”……在這個體驗的過程中,孩子們在對接下的兒歌內容興趣盎然,觀察更仔細,思維更活躍,表達更豐富。
2.巧妙地以故事或兒歌的名稱引入
一般來說,故事的標題是一個很好的導入線索,在開始介紹故事時,教師可以先把這個故事的名稱告訴幼兒。如果故事的名稱在幼兒的口語中是不熟悉的,可以讓幼兒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先舉一個例子,以幫助幼兒理解。例如在早期閱讀《神秘寶寶》時,我們可以先引導幼兒猜測:“‘神秘的爸爸媽媽是誰呀?為什么紅太太和黃先生說自己的寶寶是橘黃和橘紅呢?”鼓勵幼兒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讓孩子發(fā)現顏色奇妙變化的秘密,更能引起幼兒對閱讀故事的興趣。
3.以故事封面、插圖引入,讓幼兒猜故事內容
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和談論故事的封面來引入故事,首先引導幼兒先充分觀察封面。如在《好餓的小蛇》活動中,我先出示圖書的封面,問孩子:“你在圖上看到了誰?它在干什么呢?小蛇來到樹林里看見一個紅紅的蘋果,你覺得它會做什么?然后,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孩子們此時非常想知道自己所創(chuàng)編的內容與故事內容是否吻合,閱讀圖書的興趣就非常高漲,閱讀時注意力也會特別集中。
三、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景表演,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幼兒常常把動物也當成人,甚至覺得沒有生命的物體也會說、會動、會想,是他們的同類。他們常和“娃娃”說話,跟小椅子“再見”,這是幼兒思維“擬人性”特點體現。孩子是“活的”,教師也該是“活的”,教師在教學中應減少預設的成分,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具體指導,使活動真的“活起來”。如《捏面人》活動中,我以豬八戒、唐僧、沙和尚、孫悟空來做客的情景導入。今天天氣真好,人們都想出來游玩了,有一群客人他們打來電話要來我們班做客,你們歡迎他們嗎?那你們猜猜會有哪些客人會來呢?他們會怎么來呢?讓孩子沉浸在“做客“的情景中,猜測著會有哪些客人來了。在活動進行時,我在活動室里提供了較多頭飾并創(chuàng)設了相適宜的環(huán)境:如張貼多張豬八戒、唐僧、沙和尚、孫悟空的圖片,讓幼兒觀察欣賞,讓幼兒自選頭飾表演等。
一堂好課不在于活動設計多么新穎,而在于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從現場的信息反饋中,發(fā)現某些特別需要我們加以引導和幫助的孩子,并在集體活動結束之后,立即展開拓展延伸活動,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要想做到這點,首先應具有一種理念、一種意識。因此,絕不能上完一個活動就了事,而應該保持一種敏銳的覺察力,有針對性地去處理好一些集體活動中無暇顧及的個性化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每個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2]《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
[3]《兒童心理學》
[4]《幼兒閱讀的心理特點及其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