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子女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實現(xiàn)從社會低層向中上層的流動,這是高等教育對農村子女社會流動促進作用的主要體現(xiàn),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又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子女向上的社會流動。本文從促進作用和制約作用兩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并簡要分析了高等教育對農村子女向上社會流動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高等教育;農村子女;社會流動;影響
社會流動是指人們在社會關系空間中從一個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動,可以分為垂直流動與水平流動,其中垂直流動是指在社會分層體系中社會地位的上下移動,可以分為向上流動和向下流動。眾所周知,接受高等教育者會占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社會資源、擁有更多的社會流動機會,更容易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于是越來越多許多出身于農村中下階層的子女試圖通過自身的勤奮,努力爭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獲得體面的職業(yè)和收入,從而實現(xiàn)從鄉(xiāng)村向城市、從低層向中高層的流動。但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農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這種不公平問題以及由于這種不公平引發(fā)的一系列其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村子女向上的社會流動。
一、高等教育對農村子女社會流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教育作為劃分社會層次的工具,從古至今一直都非常明顯,“學而優(yōu)則仕”的社會傳統(tǒng)在我國已經傳承了幾千年,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教育、學歷仍然是社會成員獲得社會地位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之一。農村子女實現(xiàn)社會流動困難重重,高等教育作為是個人向上流動的階梯,是一種重要的地位獲得機制,也是目前最為公正公平的競爭方式,因此通過高考改變自身命運自然就成為眾多農家學子實現(xiàn)向上社會流動的有限途徑之一。改革開放前,由高等教育引起的農村向上社會流動十分顯著,甚至很多人為高考賦予一考定終身的含義,隨著社會進步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加速,盡管社會流動的形式日益多樣化、自主化,但高等教育對農村子女向上的社會流動仍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高等教育對農村子女向上社會流動的制約因素
高等教育中的“馬太效應”是指擁有的社會資本越多,所處的社會階層越高的人,獲得的教育多,擁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也越多,反之亦然。對于城市子女和農村子女來說,其父輩所處的社會層級對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而這一影響又反過來對其向上的社會流動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具體來說,高等教育對農村子女向上社會流動的制約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影響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為農村子女提供了更多的入學機會,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其實并沒有縮小城市和農村教育機會的差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當我國的高校開始區(qū)分“重點”和“非重點”,高校便被劃分為劃分為“重點”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兩個有著明顯差異的世界,大部分來自城市的、各方面條件比較優(yōu)越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入高質量的重點大學,即使農村學生費盡精力和城市學生擠進了同一所高校,農村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收費較低的、畢業(yè)后容易找一份安穩(wěn)工作的專業(yè),這都給農村子女的向上流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二)高等教育收費的影響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上大學,但大學的學費卻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社會的貧富日趨增大,農村地區(qū)貧困現(xiàn)象依然十分嚴重,教育收費所引起的教育公平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高等教育收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阻礙了農村子女向上的社會流動。
一方面,高等教育收費對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家庭來說難以承受,昂貴的高等教育費用把他們阻擋在大學校門之外,一些貧困的農村子女因交不起學費而干脆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選擇外出打工,或者選擇軍校、師范等一些不收費或者收費相對較低的高校,高等教育收費使貧困的農村學生在填報志愿時的視野被大大的局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收費增大了農村子女進入高校后的負擔和壓力。對于農村學生來說父母能其接受高等教育已屬不易,面對高昂的生活費用,很多農村學生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上學期間通過做兼職掙錢來支撐在校的學習生活,甚至不得不利用假期時間進工廠打工以支付昂貴的學費,大大減少了他們的學習時間,從而造成了在校期間學習競爭的不平等。
(三)高等教育學歷貶值的影響
在當前的社會,高學歷人才遍地皆是,大學學歷貶值不可避免。高等教育學歷文憑的貶值進一步削弱了農村子女向上的社會流動。在學歷貶值的今天,留學經歷、名牌大學或者重點大學的頭銜就顯得格外重要,大多數(shù)的用人單位也會存在這樣一種刻板印象:名牌大學或者重點大學的學生潛在的能力大。更甚者,在招聘時,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條件里會要求必須有留學經驗,或者必須是“985”學校、“211”學校。但因為基礎薄弱,農村子女考上重點大學的人數(shù)所占比例并不高,他們大多數(shù)被擴招進普通院校,雖然努力接受了高等教育,卻無法拿著看似“值錢”的學歷找到好工作,仍然不能實現(xiàn)向上的社會流動。
(四)高等教育嚴峻就業(yè)形勢的影響
隨著高校大規(guī)模擴招,我國大學畢業(yè)生的數(shù)量逐年大幅度增長,2014年高校畢業(yè)生總數(shù)已達到727萬人,創(chuàng)下歷史最高。而勞動力市場對大學畢業(yè)生的需求增長則比較緩慢,從而直接導致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的難上加難。相比于城市子女,處于中下社會階層的農村家庭子女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前景更加慘淡。僅有本科學歷,沒有好的家庭背景,要找一份好的工作在城市安家實非易事。越來越多的“蟻族”蜷縮在冰冷的城市里,面對生活的艱辛和壓力以及未來的渺茫,很多農村學生失去了向上流動的動力。如今,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貧困人群改變命運的途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之前的努力。大量農村生源畢業(yè)生難以就業(yè),不得不選擇繼續(xù)讀研讀博,這對于貧困的家庭和年邁的父母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眾多企盼通過高等教育改善貧困的農民家庭不得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處在貧困的境地,不能實現(xiàn)向上的社會流動。
參考文獻:
[1]吳克明,盧同慶,曾新. 高等教育社會流動功能弱化現(xiàn)象研究[J]. 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09:42-47
[2]殷偉群,戴烽. 高等教育的“馬太效應”與弱勢群體的社會流動[J]. 江西社會科學,2007,05:221-224
作者簡介:
王恩娜(1989.07~),女,河南省平頂山市人,蘭州市城關區(qū)蘭州大學高等教育學專業(yè)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