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傳峰
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留下的印象更深,與任何人為傳授給你的東西相比,它的根在大腦里扎得更深?;谶@種觀點,我認為地理教學也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邊做邊學。按照這種“做中學”的教學思路,我設(shè)計了“地球運動與氣候”的教學,具體如下。
一、聯(lián)系生活引入課題
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欣賞四季不同的景觀,進而提出“為什么有四季變化”的疑問,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教學環(huán)節(jié)。因為思維是從質(zhì)疑開始的,問題情境更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就像海面上浮動的冰山一樣,把“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給學生去追尋,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誘發(fā)學生對整堂課充滿期待。
二、多角度引導學生“做中學”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驗:首先用手電筒照射地球儀,模擬地球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很自然地知道了地球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的方向、周期,知道了地球的自轉(zhuǎn)造成了晝夜交替。接著,通過用激光燈模擬太陽直射光線,觀察并繪制地球公轉(zhuǎn)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曲線——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然后直射點向北移動,到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再折返向南移動,到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再次折返向北,到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由此,學生自然牢記四季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和變化。最后,用毛線量一量、比一比赤道和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在不同節(jié)氣的晝夜長短,從而得出春分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冬至日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晝長夜短,赤道上全年都晝夜平分。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不只是知識的復制,而是在“做”中觀察,在“做”中思考,在“做”中學習,在“做”中吸收和轉(zhuǎn)化。
三、在思考中拓展提升
學生掌握了地球的運動特征,就會思考這些特征會對氣候有哪些影響?繼而通過思考、討論歸納得出:地球的自轉(zhuǎn)造成一天中太陽高度不斷變化,太陽強度在中午最大,地球得到熱量最多,早晚最弱,地球得到熱量少,從而導致一天中氣溫的變化。地球的公轉(zhuǎn)造成太陽直射點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離太陽直射點越遠,太陽強度越弱,得到熱量越少。春分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南北半球得到的熱量平分;夏至日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半球得到的熱量多于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冬至日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得到的熱量少于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從而導致了一年中四季的變化。這種思考與討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做”的過程。
整節(jié)課下來,教師在充當教學者角色的同時,更多的是要對沉浸于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各組學生擔負起引導人的角色。在這一過程中,那些合作解決問題的學生,會體驗到成就感。這樣的“做中學”使學習成為一種鮮活而真實的經(jīng)歷,使學習由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思考,使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獲得學習的滿足感,更加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
那是不是教師完全放手給學生,完全由學生來完成學習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我們要激發(fā)的是學生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機械式的知識灌輸、放羊式的散漫都是不可取的,但過度挑戰(zhàn)可引發(fā)焦慮,淺層的挑戰(zhàn)又可能引發(fā)厭倦,最恰當?shù)奶魬?zhàn)才可以引發(fā)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只有學生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能為學生提供恰到好處的挑戰(zhàn),才能激勵學生去探索、理解并不斷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通常會體驗到一種高度享受感,這種狀態(tài)才是學習效果最佳的狀態(tài)。那恰到好處的學習環(huán)境又由誰來提供呢?當然是由教師通過深入調(diào)研學生的學情來構(gòu)思和設(shè)計。
本節(jié)課在學習環(huán)境的設(shè)計上有幾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值得注意:
1.掐掉“開頭難”,在學生和難點之間設(shè)置階梯
比如在繪制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示意圖時,我就把開頭的“難”掐掉:預先把赤道、南北回歸線繪制好,把春分日的太陽直射點繪制好,學生只需要通過觀察把接下來的其他節(jié)氣直射點補充完整;在用毛線量一量比一比晝夜長短時,我用事先錄制好的微課給學生做一個示范。這些都大大降低了學生的挑戰(zhàn)難度,學生做起來有法可依,有扶手可抓,學習自然順水行舟、直達彼岸。
2.自制適合的教具
俗話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本節(jié)課,學生對“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學習存在疑難,我就用亞克力板自制一個擋板。在擋板的中間挖去一個圓,在圓的下面挖一個凹槽,便于地球儀上地軸的南極不阻礙擋板放置,這樣把擋板垂直于太陽直射光線套扣在地球儀上,把地球儀分成晝半球和夜半球,便于學生用毛線比量不同緯線上的晝夜長短。當然了,學生需要量的緯線我也用較寬的彩色即時貼明確標示出來。這樣的教具談不上美觀,但用起來卻直觀、簡便。
3.適時引導
在渠道淤塞的地方疏導,水流自然通暢;在學生有難度的地方給予點撥,學生才會豁然貫通,自然能學的用心。本節(jié)課學生通過對地球運動的模擬,能夠突破大部分知識難點,但對“地球運動對氣候的影響”不能很好地把握。我就在學生最困惑的地方點撥,把生活引入課堂,把一天中學生對氣溫變化的感受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感悟:早晚氣溫低是因為太陽高度小,正午氣溫高是因為太陽高度大,從而體會太陽高度和氣溫的關(guān)系,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這種“做中學”的課堂教學方式,給學生以最直接深刻的學習體驗,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從而感受地理學習的魅力。當然,教無定法,以上僅僅是我的管窺之見,下一步還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在教學上探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