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紅
特級教師寧鴻彬曾說:“進行教學設計,切忌模式化。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不能生搬硬套某種教學模式,如果那樣做,必然會使課堂教學失去針對性,陷入盲目性,影響教學質量?!苯虒W設計思路用得好,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談一談筆者在教學講讀課文時嘗試的做法。
一、抓關鍵句,脈絡分明
有些課文中常用一句概括性話語提示文章寫作思路,找到它,很快能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先寫什么,后寫什么。例如,王勃寫的古代散文《滕王閣序》第一段出現(xiàn)關鍵句“人杰地靈”,作者先用三個自然段寫“地靈”,然后用四個自然段緊扣“人杰”來寫,寫作者才士不遇的悲情,寫作者人世滄桑的感慨,寫作者不懈追求的壯志。王勃南下探親路過滕王閣,二十出頭,寫下詞采華美、音韻和諧的文章。不是“人杰”嗎?又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開篇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作者先寫漢皇因為“重色”,于是出現(xiàn)了“求色”“得色”“迷色”“失色”的鋪敘和描寫,后詳細地寫漢皇的“思色”。抓好一句,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當然,文章中出現(xiàn)的關鍵句,不僅起到理清作者寫作思路的作用,有時它是文眼,抓住它能生發(fā)很多的問題,不僅起到讓學生明白寫了什么,還引領學生去探究一系列的問題。在這里不一一贅述。
二、理清線索,感知內容
寫景抒情散文常常有一個核心意象,文章內容往往圍繞著核心意象展開。那個意象既能把文章的內容串聯(lián)起來,也常是作者抒情言志的載體。例如:陸蠡散文《囚綠記》,作者以“常春藤”(“綠”的具體物)為線索,寫作者“尋綠”“賞綠”“囚綠”“放綠”“懷綠”。抓住文章的線索,學生就容易感知文章的內容。
三、分析人物關系,領悟主旨
有些文章學生往往難以把握文章的主旨。而“意”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把握文章的主旨,才叫做讀懂了文章。我們不妨從文章中人物關系入手,看生活在主要人物周圍的不同身份的人如何對待他(她),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新課程標準要求發(fā)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作為老師,我們應運用好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任艷.試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舉措[J].青春歲月,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