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娟
【摘要】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因病變引起的大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所致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如若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會危及患者生命,而通過積極的治療和有效的護理可使大多數(shù)患者得以康復,在積極搶救治療同時,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意義重大。
【關鍵詞】上消化道大出血;臨床護理;病情觀察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390-02
上消化道大出血指的是發(fā)生于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膽管及胰腺等)數(shù)小時內(nèi)失血量超過1000ml或循環(huán)血容量的20%的大出血,是消化系統(tǒng)比較常見的急癥,臨床表現(xiàn)為嘔血、便血、四肢末梢循環(huán)衰竭等,病情復雜多變,病死率較高[1]。在治療過程中,有效的臨床護理及觀察,可延長患者出血周期,促進疾病好轉(zhuǎn),掌握病情觀察、病程發(fā)展規(guī)律及系統(tǒng)的護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選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消化內(nèi)科收治的4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較為細致的臨床護理及觀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月消化內(nèi)科收治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齡范圍為40~75歲,平均年齡為57.5歲,其中,出血原因為消化道潰瘍18例,肝硬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22例,消化道腫瘤和急性胃黏膜病變各1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嘔血、便血等癥狀。采取內(nèi)鏡下止血、三強二囊管壓迫止血、藥物止血等方法,并進行積極的搶救治療,治愈23例,好轉(zhuǎn)11例,轉(zhuǎn)科治療3例,死亡2例,治療成功率為92.3%。
2病情觀察
2.1大出血前兆
對于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其在出血前存在過度勞累及飲食不當史,病發(fā)前腹痛明顯,服用堿性藥物并未取得預期的止痛效果,具體表現(xiàn)為頭暈、心悸、胸悶等;對于肝硬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患者,因門脈高壓,在粗糙食物機械摩擦以及膽汁反流刺激下,致使曲張靜脈受損破裂而出血,患者嘔吐前多存在上腹飽脹感、胸悶以及全身乏力等。
2.2生命體征
由于消化道大出血容易引發(fā)失血性休克,其臨床表現(xiàn)為血壓下降,應嚴密觀察患者血壓;對于脈搏的觀察,有助于判斷休克所處階段,休克早期多表現(xiàn)為脈搏加速,休克晚期的脈搏多細而慢;失血者多處于低溫狀態(tài),應密切觀察其體溫,血容量降低后,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的功能會受到影響,從而發(fā)熱,這時體溫通常在38.5℃以下,一旦出現(xiàn)感染,體溫就會升高到38.5℃以上[2]。
2.3特征性表現(xiàn)
嘔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特征性表現(xiàn),一般情況下,幽門以上部位出血多表現(xiàn)為嘔血,幽門以下部位出血多表現(xiàn)為黑便。出血量除了可由嘔吐和排便次數(shù)、量及性質(zhì)來判斷,臨床表現(xiàn)也是重要參考依據(jù),脈搏100次/min,出血量在500~1000ml之間;脈搏明顯加快,收縮壓在90mmHg以下,出血量在1000ml以上,此時患者多伴有口渴、尿少等癥狀;收縮壓在70mmHg以下,出血量可高達2000ml,此時患者表情暗淡且會昏迷[3]。大出血期間暫禁食、水,遵醫(yī)囑補液。
2.4其他
尿量能夠反映腎臟灌注情況以及全身循環(huán)狀況,應密切觀察患者尿量,并遵醫(yī)囑用藥,使其尿量在30ml/h以上;出血大致范圍可由患者神志及四肢變化情況加以判定,對此也應加以觀察;再有,對于病情反復無常的患者,應密切觀察其是否存在再出血征象,通常嘔血及黑便反復出現(xiàn),且血壓脈搏不穩(wěn)定,可能存在再出血情況。
3臨床護理
3.1加強基礎護理
患者在出血期間應保持平臥位,禁止下床活動;訓練床上大小便等。對于出現(xiàn)嚴重嘔血患者,應禁食,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給予少量食物,定時定量,忌煙忌酒,肝硬化患者應以碳水化合物為主,不得進食蛋白質(zhì);做好口腔護理,及時為患者用漱口液漱口,清除口腔內(nèi)血跡,防止出現(xiàn)再次惡心嘔吐,提高患者舒適度;及減少感染機會。為達到及時糾正休克的效果,應建立2條靜脈通道,為患者補液、補鉀,注意輸液速度的控制及出入量的評估。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應遵醫(yī)囑用藥,準確掌握所用藥物的藥效學、注意事項以及毒副作用,密切觀察藥物不良反應現(xiàn)象。
3.2重視止血護理
對于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在操作前應先檢查是否存在漏氣現(xiàn)象,在插管時密切觀察患者的變化反應,胃囊注氣量150~200ml,食道氣囊注氣80~100ml左右,壓力為4~5.3kPa。每隔12~24小時放氣或緩解牽引一次,以免發(fā)生缺血壞死。一般放氣30分鐘后可再充氣,放氣前口服液體石蠟20m1。三腔管壓迫期限為72小時,如有繼續(xù)出血,可適當延長壓迫時間。在出血停止24小時后,應在放氣狀態(tài)下再觀察24小時,如無再出血時方可拔管。拔管時,先將食管囊的氣放出,再將胃囊的氣放出,然后口服20~30ml石蠟油,隨后將管緩慢退出,以防損傷粘膜。
3.3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
在護理過程中,應與患者建立起和諧的護患關系,充分運用頭痛交流技巧,準確評估患者的心理反應,并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一些患者因情緒不穩(wěn)定,消極甚至抵觸治療,反而使出血加重,護士應耐心疏導,對其開展健康教育,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
綜上所述,上消化道大出血發(fā)病急、變化快,如若處理不當,很容易使患者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甚至會威脅到其生命,對此必須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在治療過程中,綜合運用內(nèi)鏡下止血、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等方法,加強臨床護理干預,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使其能夠盡快脫離危險,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孫作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護理與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18(6):4034-4036.
[2] 何秋娟,陳蘭,廖少媚.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護理研究[J].河北醫(yī)學,2010,14(7):872-873.
[3] 譚小梅,茹海燕,馮明.內(nèi)科保守治療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4,12(6):23-25.
[4] 包文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護理[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1,12(3):32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