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學習理論對中學后進生的啟示
文/陳小玲
摘要: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福音,運用該理論中的新學生觀和“反饋--矯正”系統(tǒng),可以改善當前學生間的差距,尤其是對當代應試教育背景下的中學后進生的學習和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掌握學習;新學生觀;反饋--矯正;中學后進生;啟示
作者簡介:陳小玲(1991.09-),女,海南省澄邁縣人,海南師范大學,14級在讀研究生,教育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9-0026-01
1、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的概述
20世紀60年代,“回復基礎”教育運動席卷美國,如何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成為許多專家關注的問題。布盧姆注意到這些問題并對兒童智力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都作了長時間的深入研究,創(chuàng)立了掌握學習這一有效的教學理論。掌握學習是指: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以經常、及時的反饋為輔,為學生提供所需要的個別化幫助以及所需要的額外學習,從而使大多數(shù)學生達到課程目標所規(guī)定的掌握標準。
掌握學習教學模式一般有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是設計單元教學目標,這是實施該模式的前提,同時又是總指向,為后面評價階段提供根本標準。第二,根據設計的教學目標進行集體授課。第三,課程完成后進行形成性評價,目的是及時了解學生對本單元學習的掌握情況。該階段會形成分層學習,進行個別分類補救。對于達標的同學可以順利通過,對于不達標的同學要進行矯正性學習,使之達標為止才可通過。最后,重新設計下一單元的教學目標。該模式就是讓每個學生在進行下一步學習之前,都能掌握前一階段的內容,為后一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這為我們后面提到幫助后進生的學習提供了方法,也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所在。
2、當代中學后進生的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2.1當代中學后進生的現(xiàn)狀
《當代青少年心理與教育大辭典》中解釋是這樣后進生:一般是指那些在思想品德表現(xiàn)和學業(yè)兩個方面都較差或相當差的學生。他們是在教育的主導影響下形成的一部分特殊的學生,不同于那些由于某些遺傳的或生理的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應遲鈍、神經質、腦功能輕微失調等的兒童,也不同于已經走上犯罪道路、具有“反社會行為”的問題兒童。①
而本文主要針對處于中學階段的后進生,當代中學生正在接受社會變遷的挑戰(zhàn),多元化的價值觀念,開闊性的社會交往,青春期的躁動,繁重的學習任務,這給當代中學生脆弱的心理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這種不良適應狀態(tài)在后進生身上尤為突出。
2.2原因分析
國內外學者對后進生成因進行了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日本學者北尾倫彥的三層級說、日本兒科醫(yī)生佐野良五郎的雙因素論、俄羅斯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同心圓論、我國學者鐘啟泉的四因素說。
通過比較這四種說法,筆者比較傾向日本學者北尾倫彥的三層級說,因為這與國內中學出現(xiàn)的后進生的情況比較接近。該觀點認為造成后進生的原因可分為三個層級(三個因素),一次性因素是直接相關因素,二次性、三次性因素是間接相關因素。一次性因素有學生學習活動的失敗、基礎學力的欠缺、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的欠缺等面的因素和教師不適當?shù)慕虒W內容、不適當?shù)慕虒W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二者互相關聯(lián)。二次性因素包括智力、性格、興趣、動機等心理性因素。三次性因素是環(huán)境方面的條件,包括學校、班級、家庭等因素。
3、掌握學習理論對中學后進生的啟示
3.1摒棄舊有觀念,樹立新的學生觀
布盧姆非常反對校園內用學習成績和智力測試的正態(tài)分布曲線來給學生劃分等級。他指出學生之間的差異主要在于學生的學習史和他們所受教育質量的差異。正如北尾倫彥所指出的后進生成績較差的直接因素有考試成績不好、基礎學力的欠缺、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習慣的不好等學習史的影響,還有在教老師的教學水平的高低影響,使學生暫時處于一個不好的學習狀態(tài)上。所以在面對當代后進生的問題上,我們教師要以人為出發(fā)點,不能單從教育的選拔功能出發(fā),一切為應試教育服務,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所謂的后進生。
3.2完善教學設計,重視情感的引導
由于注重升學率,在應試教育的考試中,教學會偏向強調知識的掌握,而忽視能力的習得和情感的變化。布盧姆認為,情感決定了學生為完成該學習任務準備付出必要的努力的程度,同時還部分決定了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試圖克服他們的程度。②所以,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我國借鑒了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興起目標教學實驗,例如我們現(xiàn)在所提倡的三維目標,就是目標教學實驗的成果之一。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傳統(tǒng)的教學停留在字詞的賞析和文章寫作手法的知識層面,而忽視情感領域的目標,筆者認為情感領域的目標對學生的審美情感和人生價值有著重要的作用,從上面對當代中學后進生特點的分析,這類的同學更加急切的需要這方面的引導。
3.3利用“反饋--矯正”,提高中學后進生的自信
“反饋--矯正”是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時,這也是轉化中學后進生的重要機制。掌握學習模式強調對學生行為的結果進行具體描述的反饋,如果不達標,就要進行必要的矯正,直到達標為止。利用形成性評價的反饋作用,來實現(xiàn)后進生的轉化,因為在這過程中,學生通過矯正,從而掌握學習,這樣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也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反饋--矯正教學中,教師運用評價反饋的手段,不斷去了解學生在哪方面不足,及時給予矯正幫助和肯定,這給予了后進生適合的時間和幫助,使其逐步進步和發(fā)展。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注解:
①俞國良.當代青少年心理與教育大辭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0.01.
②劉野.掌握學習理論對學業(yè)不良轉化的啟示.遼寧教育研究,2007(8):64-66
參考文獻:
魏書生.教育改革與素質教育.沈陽:沈陽出版社,2000.7
劉野.掌握學習理論對學業(yè)不良轉化的啟示.遼寧教育研究,2007
張楠.布盧姆教育理論的中國化研究.天津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