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74-02
新課程改革十余年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許多語文老師滿懷希望、滿懷信心投身到這場改革中,將新課程改革理念付諸行動,使語文教學改革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隨著課改的深入,不少教師對其著力進行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開始反思:將多媒體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師退居一旁,只讓學生欣賞聲光電帶來的快感,是語文教學改革嗎?只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教師課堂缺位是語文教學改革嗎?課堂上嚴格規(guī)定講授與學生活動時間比例,是語文教學改革嗎?
事實上,我們從來不懷疑語文課堂改革的方向,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沒有錯,只是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以學生為主角的語文課堂,首先得上成語文課,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也沒有錯,但“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要以“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為基礎,切不可矯枉過正。
語文課首先必須上成充滿語文味的語文課,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一樣,是進行專業(yè)學習和專門化研究的基礎;語文課堂又與其他課程不同,它是將研習語言文字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入口和著眼點的。為此,筆者提如下看法:
一、追求語文課堂的內涵,必須呼喚語文知識的理性回歸
充滿語文味的語文課堂不能沒有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能片面定位為“人文素養(yǎng)”,以人文為主題組合單元的教材編寫原則使得一些教師弱化了語文的工具性,認為語文教學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殊不知我們必須把語文當成一門課程和學科來對待,即便人文性很強它也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要研究語文知識對于語文學科的重要意義和價值,讓語文教育回歸本位,更要研究語文知識主要指的是哪些知識,應如何教學運用這些知識,在這點上,魏書生老師當年給學生畫得那可枝繁葉茂的知識樹,非常形象逼真闡釋了語文學科應掌握的知識。具體講就是在讀寫過程中貫穿知識的學習,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輔以必要的豐富多彩的運用語言的材料。當然,語文知識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豐贍,不能把傳統(tǒng)意義上的陳述性語文知識簡單地等同于語文知識的全部。我們可以把語文知識作為一種言語規(guī)范和成熟完善的經(jīng)驗來指導言語,同時也在言語實踐中不斷鞏固、豐富、活化和內化語文知識,最終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能力。
二、追求語文課堂的內涵,語文課應該“靜水流深”
當前在課程改革的推動下,不少教師很快摒棄了“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取而代之的是教師連鎖式的問題拋出和學生熱烈的小組討論,課上得很“逗”,卻看不到語文的東西;課上得很“鬧,”卻看不出教學成效;課上得很“放”,卻不知道學生在做什么,隨心所欲、逗趣搞笑,這樣的課堂只能是外動而內不動。其實,課堂上最不能缺少的反而是“靜”,課堂的“靜”,不僅指無聲的環(huán)境,也指學生在課堂上閱讀、寫作、聆聽、思考、體悟的靜的氛圍。靜能養(yǎng)性、靜能生智。閱讀能力是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之一,教師在課堂上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安安靜靜讀書,讓他們自然而然地與作者去“對話”,沉浸在文本中,用心靈與作者的心靈去碰撞、去感悟文本,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為提出自己的疑問做準備。教師一定不要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不給學生留足夠的閱讀思考時間就進入小組討論交流,沒有了閱讀、沒有了思考,也就不能靜心傾聽,更談不上靜心體悟。周國平曾經(jīng)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我們不反對教學中的“絢爛熱鬧”,因為有其內容,我們更強調內在的精神意蘊,促使學生養(yǎng)成安靜讀書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得到獨立思考、涵詠體會、激發(fā)潛能的機會,確實明白靜水流深、靜能致遠。
三、追求語文課堂的內涵,教師不能“缺位”
新的課改,對教師的定位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合作者和指導者。這個定位無疑是正確的。但事實上,不少老師課堂上“組織者”、“管理者”的作用起到了,而“合作者”、“指導者”的作用卻沒有發(fā)揮出來,不少語文老師倒是將課堂完全還給了學生,學生自己組織、學生展示,教師無形中變成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旁觀者,造成了“我在與不在,語文就在那里”的窘境。語文教學不能使學生真正受益,教師雖身在課堂卻隱形失位。還有些教師片面理解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綜合性,讓過度夸大的人文之光掩蓋了語文的“工具性”,只是鼓勵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卻不能與評價反饋交流相結合,語文課堂的組織就失去了應有的度,徒有學生的熱鬧活動而看不出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的課堂缺位可見一斑。只追求了自由的形式卻不顧內容的貧乏,只求一時的熱熱鬧鬧,不求對學生的深度影響,只求課改模式,不注重語文課堂的內涵,這樣的語文課學生究竟又能得益多少呢?我們提倡學生活動,但說到底它無法取代更深層次的東西,而視野、思想、學問應是語文老師具備的?!敖淌菫榱瞬唤獭?,但沒有“教”的手段,如何達到“不教”的目的?如果全靠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展示,沒有了具備一定視野、思想、學問的教師的示范和引領,學生又怎么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呢?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曾說,“教師教學生應該在教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之外,再加上‘由知到不知,給學生的發(fā)展提供空間,促進學生的學習?!闭Z文教師課堂教學要力求實現(xiàn):精讀的方法能幫助學生形成一輩子愛讀書、會讀書的習慣,寫作的訓練能幫助他們適應今后日常書面交際的需要。這一切的實現(xiàn),需語文老師埋頭苦讀、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讓自己視野廣、思想深、學問精,在語文課改的課堂上找準自己的位置。
語文教學前路漫漫,但語文課堂的永遠追求一定是它的內涵品質,是語文知識的構建,是寧靜的閱讀、思考、體悟,是語文老師高水平的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