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摘要】道德文化一直是伴隨著社會文明的大問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開放化和多元化,公民的生存空間得到極大的擴展,物質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受到各種思潮的沖擊,儒家禮文化占據(jù)中國傳統(tǒng)社會政治、文化、道德領域的主導地位,對于構建大學生當代禮文化具有可行性指導意義。
【關鍵詞】儒家思想 禮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95-01
在當代社會,禮學代表的不僅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信仰,同時還折射著深厚中華文化底蘊,對于弘揚中華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著重要作用,弘揚儒家禮學文化是平衡經(jīng)濟與精神文明發(fā)展,建設現(xiàn)代道德體系的題中之意,在社會道德建設問題中,重建禮學道德體系勢在必行。
一、重建禮文化體系的原因
1.禮文化的親和性
中國傳統(tǒng)禮教具有建立于親權基礎之上的親和性,即禮教本身是服從親權,孝敬父母,并將這一原則上升至尊敬一切可以視為父輩的人,而被尊重著應該以這種尊重還報其尊重著,并由此構成禮教,并最終達到國治民安的政治目標。
2.禮文化的義務性
“一個兒媳婦是否每天早晨為婆婆盡這個或那個義務”,在西方人看來“這事的本身是無關緊要的”,但是,“只要削減這些習慣的一種,你便動搖了國家”。禮教的實施也有助于中國當代大學生對于社會的義務之心[2]。
3.禮教具有利他性
禮教的利他性特點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與信賴,各自承擔起對對方的義務。若以此來統(tǒng)一國民的道德標準,防微杜漸,就能使社會風尚變得純良,而中國古代正是在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對于防范大學生犯罪,維護社會治安也具有積極意義[3]。
4.禮文化的易知性和易行性
“禮教里沒有什么精神性的東西可言,只是一些通常實行的規(guī)則而已,比智力上的東西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打動人心。中國的立法者不是從人類將來可能享受的和平狀態(tài)去考慮人類,而是從適于履行生活義務的行動去考慮人類[4]?!边@些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重建當代“禮”文化體系的方法
1.樹立傳統(tǒng)親權觀念
傳統(tǒng)家禮的尊重和執(zhí)行與在社會中對禮的尊重和執(zhí)行是一致的。在家庭中養(yǎng)成的重禮的習慣與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在現(xiàn)代社會中禮教對于大學生重塑家庭美德至關重要。
2.重樹忠信美德
首先,培養(yǎng)國家棟梁的“名節(jié)”思想,德高望重的候選人優(yōu)先考慮,迫使大學生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其次,喚醒大學生以人民公仆為榜樣,上行下效,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
3.重樹“和”的價值觀念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儒家禮教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儒家“人和”思想把“和”視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準則。大學生在人與人的關系之間,需要重提禮教文化,重視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及融通的人際交往,達到提人利己、寬和處世等和諧友愛的精神。
4.培養(yǎng)青年“禮”的精神
對于青年的德育工作是構建現(xiàn)代“禮學”,保持“禮學”精神延續(xù)的重中之重,“禮”的精神只有通過教育手段才更容易灌輸給大學生。首先要加大傳統(tǒng)文化在必學科目中的比重,提高教師人文素質,重視學校的教學質量。其次,改變宣傳媒體的不良風氣,不讓不健康的文化成分侵蝕青年的靈魂。
本文對于重建禮文化進行理論性探索,認為當代禮文化體系的重構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禮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親和性、易行性、易知性、利他性,能夠使人保持義務心和責任感,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為建設社會主義道德文明提供持續(xù)而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熊華敏. 關于《禮記》中的教育思想[J]. 廣西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z2): 94-95.
[2]Heslep, Robert D.王邦虎譯.美國人的道德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史曉宇. “禮”的教育演化及內(nèi)涵[J]. 學術探索, 2002 (4): 82-84.
[4]鄒昌林. 中國禮文化[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