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杰
摘 要:信息技術進入課堂,經(jīng)過探索和實踐,它已解決了用不用的問題,但是如何用得好、用得恰到好處,如何與教學做到無縫對接,值得教師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仡櫴畮啄瓿踔姓Z文教學經(jīng)歷和運用信息技術的體會,很有必要回顧總結其中的優(yōu)劣得失。
關鍵詞:語文教學;信息技術;互為補充;課程資源
一、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互為補充
在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獲得知識方便快捷,學習興趣濃厚,提高了對信息篩選的能力,對問題的認識、分析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不同于以往在教師指導下的傳授和訓練,而是通過獨立探索或者與同伴協(xié)作交流而提高的,相比之下,新方式使學生的成就感更強烈。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我還是反對“凡課一定多媒體”,這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學的。一些語文課文從效果上看就不適合用課件講授,還不如讓學生多讀讀課文更有效、更實在。例如:有一節(jié)公開課上《斑羚飛渡》,有位教師把斑羚的每一個動作分解到課件上,讓學生看課件談感受。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沒有實際的收獲,這節(jié)課學生沒有同文本交流,也沒有透過文本想象故事情節(jié)。再例如《春》這一課,很多老師上課前喜歡播放春天的視頻和圖像,很多學生未讀課文,已在腦海里留下了春天的固定模式。這兩節(jié)課有一個共同的缺點,用畫面代替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想象力,也違背了閱讀的根本目標。這樣怎么會讓學生的個性之花在課堂上綻放?所以說課型不同、目標不同,采用的教法、使用的技術應隨之變化。
多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優(yōu)勢在于使語文教學更形象、生動、具體、直觀,課文中所涉及的各種自然景觀、人物形象等更栩栩如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閱讀視野。例如:我在講授《羅布泊,消失的仙湖》一課時,首先出示羅布泊以前和現(xiàn)在的畫面,形成視覺的沖擊力,在學生內(nèi)心有種強烈的震撼。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文本,在我的講解和引導下,教學目標很愉快地完成。下課后我?guī)е鴷晨斓男那殡x開教室。所以我覺得教師應該把兩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點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有助于探究性學習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無疑能夠改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要成為常態(tài)化教學還應有必要的保證,如教師教學目標的設計實施,信息技術水平,校園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建設,設備的正常運行維護等。例如:現(xiàn)在流行的翻轉課堂,如果沒有設備的支持,特別是農(nóng)村學校,這只是一句空話。我在上綜合性學習《讓世界充滿愛》時,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一個星期回來后,絕大部分學生沒有完成任務,原因是農(nóng)村缺乏網(wǎng)絡,最后變成我一個人搜集資料的獨角戲。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往往只注重通過練習和背誦完成知識積累和能力轉換?,F(xiàn)在的語文教材遴選的都是經(jīng)典名篇,在傳統(tǒng)教學中,我們往往以教材文本為范文,引導學生進行精細的閱讀和情感培養(yǎng)訓練。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通過師生多邊互動來實現(xiàn),基本不受設備條件限制。我在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課時,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反復誦讀文章,感悟并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它成為自己朗誦的精品。由于文章篇幅短,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誦讀,加上我的引導和示范,學生逐漸掌握了詩歌朗誦的方法和技巧,而且全班幾乎每個人都能把這首詩朗誦得感人肺腑,整個課堂充滿了濃厚的人文主義氣息。有時候我覺得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在有些情況下真的很好。
相對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語文教學模式,它的特點是互動、開放,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例如:我在上《記敘中的描寫和抒情》一課時,帶著學生走進微機室,每人一臺電腦,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①搜集名家散文中精彩的描寫和抒情片段,交流談感受;②明確記敘文中描寫抒情的作用;③學會在記敘文中恰當?shù)剡M行描寫、抒情。我讓學生帶著任務和目標查詢資料、協(xié)作交流,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以及動態(tài)模擬展示等。學生熱情高漲,結果搜集、篩選、展示了我從沒有看過的精彩片段,談了很多精彩的感受??梢?,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指導語文教學,有效改變了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讓課堂教學變成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多邊互動,鼓勵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去探索知識,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三、有針對性地整合課程資源
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技能,才能利用、構建、整合信息技術與課堂的關系。教師要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現(xiàn)代科技成果,對教與學過程進行細致的研究,對不同文本做出不同解讀,對于教與學資源的理解、開發(fā)、利用和管理,達到最優(yōu)化的設計。例如上《湖心亭看雪》一文時,可以先讓學生透過文本想象一下西湖的雪景,然后寫一段描寫的文字,最后讓學生欣賞一段西湖雪景的圖片和視頻。這樣既可以避免用圖、視頻代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又在后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欣賞力。教師要關注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從理念的高度去把握住,就會做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最有價值的東西,引入課堂,投向屏幕;不但要將講課內(nèi)容所需的圖文資料進行組織和銜接,以便對學生進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多方面的指導和訓練。這種整合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教學效果幾何級的增加。
總之,在當今的信息社會,語文教學需要與時俱進,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學習信息技術與語文知識整合的教學技能,然后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具體到語文教師,我們還要學習新課改精神,積極轉變角色,還原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鼓勵和指導學生通過網(wǎng)絡等信息途徑獲取知識,拓展視野,讓我們以開放的心態(tài)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
參考文獻:
[1]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意義[J].教育研究,2002(04):39-43.
[2]饒杰騰.語文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