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東冠
先秦時期對美的認識簡述
武東冠
【摘要】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傳入我們國的時間不是很長,但古人不缺少對美的認識。本人簡單記述了幾位古代先哲關于美的文章和觀點,籠統(tǒng)的歸納下了先秦時他們眼中的美是什么,美對于人的影響等。
【關鍵詞】美道德內涵
美學作為一門西方學術學科,從西方傳入中國不過百年。我國雖然將美學作為一個體系,系統(tǒng)的進行學術研究時間并不長。然而認識美是人的天性,不會因為沒有建立專門的美學學科研究,就沒了對美的追求和認識,我國歷史上的先哲們不缺少對美的見解和感觸。在他們的文章中可以見到對美的“白描”,他們的思想上處處可以看出他們對美的向往和期盼。本文簡單簡單總結一下幾位先秦時期先哲們對美的表達和所闡發(fā)的思想。
《論語》中“美”字出現(xiàn)有十幾次,涉及到君子的德行,仁等方面。主要有以下內容:
(1)子曰:“里仁為美”。這句話孔子用“美”來表達了對追求仁的人的贊賞。心地高尚,選擇仁道,有仁心的人就是美的。
(2)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有才德的人也可以說成是“美”。
(3)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用“美”和“善”來評價書籍,指出它們的特點和得失。一本內涵深厚,優(yōu)秀的文章和書籍能夠使人受益匪淺,它們所表達的觀點和給人的啟迪可以用“美”來形容。
(4)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能夠管理社會從政的人,需要有五種“美”的品質和品格??鬃舆€詳細的解釋了“何謂五美”:“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君子這些高貴的道德品質可以稱為“美”。
在孔子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對于“美”的理解不同于一般人的常識理解。一般我們說到美都是很單純的指一個人的容貌出眾,或是華麗的衣服裝飾,或是富麗堂皇的建筑等等??傊话闳藢γ赖恼J識大多都是依據(jù)簡單的視覺感受,受物理層面的影響。例如比《論語》年代更早的《詩經(jīng)》中《衛(wèi)風·碩人》中所寫到的“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對于美的理解不局限于人的視覺感官,超脫了感官層面的束縛,將美帶入了更高的層次。無論是對人的品德贊美,對文章和書籍的推崇,對仁的引導等等,這些概念已經(jīng)遠遠的超出了一般人對美的簡單認識??鬃幼屆赖母拍钣辛瞬煌谝话阏J識的活力和內涵,美不僅能表達人的一般的簡單的感官層面的認識,還能用來表述人更高級級別的感受和意義:這就是道德層面,或者說是道德境界。這種認識說明了孔子作為我國古代先哲所散發(fā)出來高超的智慧和優(yōu)雅,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宋明理學。
作為道家的開山鼻祖,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也有對美的記述。不過他并沒有對美進行過多的闡釋和解讀,而是以美為工具來表述自己的思想。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等,這些都是很典型的“老子式”的句子。美和惡放在一起討論具有強烈的對比性,美和惡之間的轉化表達出了二者之間的相對性,顯現(xiàn)出了老子特有的樸素的辯證性。這些關于美的觀點完全是為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服務,在老子這里“美”并不是一個多特別的概念。這并不奇怪,除了“道”之外,老子這里也許什么也沒有了。
莊子作為老子思想上的繼承者,他們的認識有一致性,莊子同樣推崇無為和自然。不過莊子更加關注人的精神世界,試圖找回最初原本沒有被世俗和社會污染的人。在對待人的至美境界的這一問題時,莊子特地強調了人的內在精神的美:即人因該用心去提高自身的“才”和“德”,不應注重外在形體的美丑和世俗的得失,真正做到萬物不傷。
在《德充符》篇章中,莊子記述了幾個或是面相丑陋,或是身體有殘疾的人:兀者王駘、兀者申徒嘉、兀者叔山無趾、惡人哀駘它、跂支離無脤和甕大癭。這些人雖然在外形上都有一些缺點,談不上美感,但他們的才德全是完備的,因此他們都有一些讓人贊賞的品質。莊子也記載了這些人的高明之處:王駘的才德讓孔子所折服,“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申徒嘉使子產(chǎn)感到羞愧:“子產(chǎn)蹴然改容更貌”;由于叔山無趾愛學,孔子要弟子們向叔山無趾學習:“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哀駘它做到了“才全而德不形”,孔子向魯哀公稱頌他;跂支離無脤和大癭的才德能夠讓人忘記他們形體上的不足:“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得到了國君的喜愛。莊子沒有專門的系統(tǒng)的探討什么是美和丑,睿智的他將丑陋的外形和美麗高尚的品德二者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在這種矛盾的沖突之下宣示了他的觀點:人因該沖破世俗和社會的局限,追尋大道和天然。人重要的是內在的美和精神的美,培養(yǎng)自己的才和德,才能“符”和自然和生命的真義。
總之,先秦時期古人對美的認識是超經(jīng)驗和超感官的,他們在宏觀上給予美一個更加重要的人性的內核,他們讓美上升到道德層面,更加注重美對于個人內在主體性的影響,進而影響人的社會實踐,去做符合“美”的功業(yè)。事物本身是否具有感官上真正的美已經(jīng)不是很重要,它所代表的內涵更為人所注重。
參考文獻:
[1]孔子.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莊子.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任繼愈.老子今譯[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作者簡介:武東冠(1986-),男,漢族,河北省邯鄲市魏縣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中國哲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