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薪然
太原王氏的傳家之秘——我讀《群書治要》之二
文/徐薪然
世間萬物,凡是速成的消亡也快,成就慢的反而能得善終。早晨開花的芳草傍晚便凋零謝落了,松柏的茂盛才能經(jīng)得起隆寒的考驗。
上期,我們品讀了《群書治要·孔子家語治要》中“三緘其口”的故事,其“勿多言,多言多?。粺o多事,多事多患”,以及“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等警句,三千年后讀來,仍然振聾發(fā)聵,使人戒慎猛醒。本期,我們將品讀《群書治要·三國志治要》中的“王昶誡子書”,繼續(xù)參悟敦厚謙恭的深邃智慧。
王昶,東漢末太原郡晉陽縣人,官至驃騎將軍、司空,位列三公;他的兒子王渾、王深,分別官至司徒和冀州刺史。父子同列三公,出將入相,可見太原王氏家門之盛。這個家族在魏晉南北朝四五百年時間里,始終高踞頂級門閥士族行列,與其他六大家族并稱“五姓七高門”,“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譽甚至流傳至今。這樣一個累世長保富貴不衰的高貴家族,其生存處世哲學在作為一代宗主的王昶寫給兒子們的家訓中有完美體現(xiàn),著實發(fā)人深省,筆者節(jié)選數(shù)篇如下:
“孝敬仁義是所有德行中最首要的,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人若不能篤守至行,反而背本逐末,沉陷于浮華虛榮之中,熱衷于朋比勾結,一生便難以成就。因為浮華虛榮會有虛偽難副的負累,朋比勾結會有彼此牽累的禍患。這兩種邪行帶來的教訓,昭然著明,但世人非但不警醒,反而不斷重蹈覆轍,都是因為受到一時稱譽和眼前利益的誘惑?!?/p>
“富貴聲名,是人情所喜愛和追求的,但達德君子有時即便觸手可得也不為所動,這是為何?是因為厭惡不經(jīng)由正道得到它們。如果人們只知進而不知退、只知貪求而不知滿足,必然要招致困頓折辱的負累和追悔莫及的過咎。俗語說:‘如不知足則失所欲?!龖死鲜夏蔷洹阒愠W阋印拿浴?v覽往事之成敗,洞察將來之吉兇,從未有追名逐利貪得無厭,而能長久保全福祿家世的?!?/p>
“世間萬物,凡是速成的消亡也快,成就慢的反而能得善終。早晨開花的芳草傍晚便凋零謝落了,松柏的茂盛才能經(jīng)得起隆寒的考驗。所以大雅君子厭惡速成,乃是以‘闕黨童子’為戒。春秋時范文子一日之中連著三次在朝堂上表現(xiàn)自己,其父范武子對其施以嚴懲,連頭上的發(fā)簪都打斷了,就是厭惡他搶占風頭、掩蔽別人?!?/p>
“闕黨童子”的典故出自《論語》:一個與孔子同住“闕黨”的少年,受長輩委托給夫子傳話,他離開后,一旁的人問夫子:“這孩子以后能有長進嗎?”一般來說,長輩交托任務的孩子,大都聰明伶俐、優(yōu)于同儕。但夫子卻說:“我看見他坐在長輩的位置上、與先生大人并行,所以他不是真心好學,只是為求速成罷了?!边@個少年與長輩同坐并行,顯然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自抬身份,看似聰明有心計,實則心浮氣躁、不識大體,或可得意于一時,長久來看確難成器。
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顏子的“不違如愚”?!墩撜Z》中記載孔子說:“我對顏回講學,他一整天都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好像十分愚鈍沒有見地。但我仔細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卻發(fā)現(xiàn)他對我所教授的都能有所發(fā)揚,可見他一點也不愚鈍!”顏子被后世尊為“復圣”,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稱贊他“好學”,子貢贊嘆他“聞一而知十”。可是為什么他在夫子面前表現(xiàn)得像個呆子?所謂“一分恭敬得一份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顏子就是要完全放下自己的知見,對老師做到十分的恭敬,這樣才能有最大的收獲。
我輩青年若能依王昶之誡,不受浮華虛榮的引誘、急于速成的迷惑,當真做到敦厚篤誠、虛懷若谷,則世間無一人不可以為師,無一物不可以立則,無一事不可以明理,正是夫子“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伞敝^也,成就便指日可待了。
責任編輯:韓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