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恒 高艷芬 生龍
摘要:《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特別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課程教學需求。本文首先闡述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概念及理念,再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CDIO模式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計算機;實踐;CDIO;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6-0167-02
一、引言
CDIO模式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高校所組成的跨國研究組織所創(chuàng)立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是由產品生命周期上的四個環(huán)節(jié):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xiàn)(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作為的載體開展教學和實踐活動。[1]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結合實際工程項目內容進行學習,把工程訓練過程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圍繞項目實施進行教學和實踐設計,把多門理論課程通過項目聯(lián)系起來,將課程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能力。CDIO模式的教育理念和體系,是當前工程教育領域的發(fā)展趨勢,在工程類院校具有很好的推廣示范作用?!队嬎銠C組裝與維護》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際進行動手操作,本文重點研究將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中,進行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
二、課程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是計算機類專業(yè)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基本采用課上講授理論知識,再進實驗室進行實驗操作完成驗證過程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队嬎銠C組裝與維護》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需要學生掌握組裝與維護的知識并能熟練完成相應的操作,以及對計算機常見故障的診斷和處理能力的培養(yǎng),這靠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下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計算機技術更新速度快,課程教材內容相對滯后,無法跟上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缺乏當前主流硬件產品的相關內容,計算機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等內容涉及較少或基本沒有。
2.理論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結合不夠緊密,課上理論課下實驗的教學方法,使理論與實踐產生脫節(jié),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3.教學方式單一,沒有根據(jù)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技術內容進行教學設計,無法充分引導學生學習。
4.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5.考核方式以試卷為主,對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重視程度不夠,無法體現(xiàn)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真正掌握程度。[2]
近幾年來雖然進行了相關的教育教學改革,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但教學效果提升有限,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情況。因此,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對《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教學改革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三、CDIO模式在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將CDIO模式引入到《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教學中,主要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專業(yè)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針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具體改革措施如下:
1.計算機技術發(fā)展很快,很多新技術、新產品在教材中涉及較少,這就需要任課教師整理收集相關資料,將這些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作為教材講授知識的補充,加強學生對計算機專業(yè)技術及相關應用方面的了解。購置一些計算機技術方面的新產品作為教具在課上展示,如:KINECT體感控制器、3D顯示設備等,既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又可以提升學生對計算機專業(yè)技術的學習興趣。要求任課教師掌握計算機發(fā)展趨勢,隨時把新技術、新產品更新到教學內容中,保證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實用性。
2.打破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離的模式。比如在講解CPU主頻的課程內容中,頻率對計算機性能的影響,只是擺出幾組對比數(shù)據(jù)給學生看,學生很難理解不同年代、不同頻率的CPU在性能上的差異具體有多少。像這樣的課程內容就安排適合在實驗室進行講授,實現(xiàn)邊學邊做的教學模式,使講解、演示、實踐操作成為一個整體,教師在講解并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可完成同步操作,在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教學效果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3.合理設計教學項目,針對不同的知識點,要進行相應的方案設計。在每個教學單元內用項目引導學生,通過完成項目來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將原有被動的聽課學習變?yōu)橐詫嵺`操作為主的主動學習,對相關技術知識的學習更加深入、系統(tǒng)。
4.考核也應理論與實踐并重,除了以試卷的形式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外,對課程中每個實踐項目操作過程及完成情況對學生進行評價,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考核的比重,最終成績與每次項目完成情況相關聯(lián),使學生認識到不能靠期末突擊復習,而是要認真上好每一次課,認真完成每一個項目。學生在課程學習完成時能真正掌握相關技術知識,避免出現(xiàn)只會空談理論不會動手操作的高分低能型“人才”。[3]
下面介紹一個課程實訓項目實例:CPU超頻測試和計算機性能對比測試
這個課程實訓項目的目的是通過對CPU進行超頻測試讓學生學習CPU主頻對計算機性能的影響以及主頻、倍頻、外頻之間的關系,學習BIOS基本設置方法,認識計算機構成,測試、比較不同年代的計算機性能,并分析造成性能差異的主要原因。測試軟件分別使用Super PI、Everest和HDTunePro,其中Super PI用來測試CPU完成π的100萬位計算所花費的時間,時間越短表示CPU性能越好;Everest可以用來測試CPU和內存的性能,得分越高性能越好;HDTunePro用來測試硬盤讀取速度,數(shù)值越高越好。
課程實訓項目操作步驟是先進行BIOS設置,記錄在分別超頻0%、10%、20%、30%、40%情況下,計算機性能的變化情況,并分析原因;然后2008、2011和2014年3個時間節(jié)點的主流計算機硬件,進行性能測試,比較并分析整體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以及主要部件發(fā)展的快慢和制約整體性能提升的瓶頸。分析測試所得數(shù)據(jù)并解答以下問題:
1.超頻對哪些器件性能提升較大,對哪些器件性能提升較小或是沒有提升,為什么?
2.影響超頻穩(wěn)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近幾年計算機哪些器件性能提升較大,哪些器件性能提升較小,為什么?
4.影響計算機性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計算機系統(tǒng)的瓶頸在哪里?
通過完成該實訓項目,在項目中對這些數(shù)據(jù)的測試及分析,學生可以認識到CPU主頻對計算機性能的影響,超頻在帶來性能提升的同時也會使系統(tǒng)穩(wěn)定性下降,會引起死機、藍屏(超頻約30%)甚至無法開機(超頻約40%)的情況;并可了解近些年計算機硬件的發(fā)展情況及發(fā)展趨勢。在實踐操作中完成這些知識點的學習,學生對計算機性能的認識更為直觀,對知識的學習更深入,掌握更牢固。
四、結語
根據(jù)《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點,結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通過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方面的改革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表明,運用CDIO模式合理進行教學項目設計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他們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的能力,特點是對學生綜合素質有較大的提升。運用CDIO模式的課程教學改革還將繼續(xù)進行下去,并可在相關專業(yè)課程中進行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李竹林,張根耀,王文發(fā),許淳.基于CDIO的計算機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與效果分析[J].計算機教育,2014,(16):64-66.
[2]李珍香.基于CDIO模式的計算機硬件課程群實驗教學[J].計算機教育,2015,(1):61-64.
[3]何穎.基于CDIO模式的計算機硬件系列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3,(26):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