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嘉樂
(西安思源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淺談中國英語
候嘉樂
(西安思源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中國英語是一種英語變體,它是在規(guī)范英語的基礎上,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句子以及語篇,用以描述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獨特事物。本文討論了中國英語的社會歷史根源,中國英語的特點以及中國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國英語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外語教學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英語;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
“中國英語”一詞是葛傳椝于1980年首次提出,用以特指中國文化中所特有的事物,之后“中國英語”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于中國官方媒體,以及中國人的書信及口頭交流之中。一些學者如汪榕培和李文中先生將“中國英語”定義為以標準英語為核心,中國人使用的表達中國特色的詞匯,句子以及語篇?!爸袊⒄Z”遵循標準英語的使用規(guī)范,因此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英語語言國家使用者的接受,并且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中國文化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英語”經(jīng)歷了三個語言變化時期,由葛傳槼在1980年發(fā)表的文章中所最終確立。
第一時期是洋涇濱英語時期。Bloton(2003)在對“中國英語”的研究中證明中文與英語最早的接觸開始于1637年。那個時候,中國商人用洋涇濱英語與外國貿易者進行交流,由于迫切的交流需要,加之又沒有系統(tǒng)的語言,因此產生了混有母語毫無語法規(guī)則的交流媒介。
第二時期是英語外語教學時期。在兩個言語社區(qū)的長期接觸之后,一種共同語言隨之發(fā)展起來,這種共同語言歸功于英語教學在中國的興起。此時,中國英語學習者已經(jīng)無法接受毫無語言規(guī)則的洋涇濱英語,并且開始認為使用洋涇濱英語是沒文化的象征。因此中國英語學習者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英語,但此時的英語還未被賦予太多的中國文化特色。
第三時期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1949年至1978年,在濃厚的政治氛圍籠罩的背景下,英語被視為是反對資本主義霸權的工具,因此當時的英語僅局限于用以政治意識的宣傳。在缺乏廣泛應用的前提下,無法產生具有一定語言基礎的英語變體。但是此時的英語著實為之后“中國英語”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78年以來,英語在中國社會,經(jīng)濟以及教育各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以至于英語教育在中小學教學中迅速開展。隨著英語學習者人數(shù)的不斷增長,一種新的語言變體及其言語社區(qū)隨之出現(xiàn)。此時,中國政府采取的開放友好的外交政策使得越來越多的來到中國,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中國英語學習者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以及表達方式,并被大眾廣泛接受,這標志著“中國英語”的形成。
即使一些學者對“中國英語”的存在與否具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英語”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具有一定特點的語言系統(tǒng)。
首先,“中國英語”是一種使用化變體。美國著名的社會語言學家B.B.Kachru認為英語變體可以大致分為制度化變體和使用化變體兩種。制度化變體是指在一些國家英語作為一種國內通用語言,已經(jīng)具有法律地位,不僅用以國內社會活動,在國際交流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如美國英語,英國英語,印度英語等。而使用化變體則是指用以國際交流的外語,這種變體能否被接受取決于英語為母語的群體。因此從我國使用英語的目的來看,英語主要用以國際間政治經(jīng)濟及文化的交流,而在國人交流之間極少使用,因此“中國英語”屬于使用化變體。
其次規(guī)范英語是“中國英語”的核心。所謂規(guī)范英語指的是符合英語使用規(guī)則,并且能夠被英語語言國家使用者所接受的英語,所以必須將“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區(qū)分開來。所謂中式英語,指的是一種不規(guī)范的英語,它受學習者母語中文的影響,根據(jù)中文的語言使用規(guī)則進行應用。所以中式英語中各種語用錯誤隨處可見,顯然,在英語語音,詞匯以及語法方面使用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就自然而然地被劃分進中式英語的范疇,而非“中國英語”。
第三,“中國英語”的本質是一種受母語影響的變體。Kachrue 曾說 “There non-native varieties of English have alternatively been labeled interference varieties since in such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varieties there is a clear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interference from what may be termed the firs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the user.”顯然,“中國英語”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并吸收了許多漢語語言元素,如“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yinyang (陰陽),koutou (叩頭), kongfu (功夫) 等,這些表達通常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因此英語國家語言使用者只有通過“移情”才能接受并理解這些表達。
跨文化交際是本國文化與目標語文化之間的交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世界文明也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溝通不暢,對中國文化的輸出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所以“中國英語”正為解決此問題提供了平臺,在跨文化交際中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首先,“中國英語”能夠準確地表達中國特有文化。每種語言都產生于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中,“中國英語”的特點就是將中國特色與英語表達結合起來,來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明。其次,“中國英語”能夠團結社會成員。隨著中國在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領域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英語”也被大多數(shù)人所認同,被操著中國英語的中國人所自豪。第三,“中國英語”有助于保護我國傳統(tǒng)文化。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面臨威脅,而“中國英語”正有利于弘揚中國文明,并極大限度的保留了中國文化及民族特色。所以,“中國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英語”作為一種流行趨勢,在弘揚民族文化和開展跨文化交際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對外語教學有著重要影響。因此,“中國英語”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及重要的研究價值。
[1]Kachru B B.The Other Tongue [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2.
[2]杜瑞清、姜亞軍,2001 ,近二十年”中國英語”研究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第一期.
[3]葛傳槼,1983,漫談由漢譯英問題,《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論文集》,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4]汪榕培,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的[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1 (1) .
[5]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 (4).
[6]賈冠杰,向友明,為中國英語一辨[J],外語和外語教學,1997(5): 11.
[7]喬星,中國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2).
[8]譚玉梅.中國式英語的特征及成因[J] ,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 (4).
[9]謝之君.中國英語:跨文化語言交際中的干擾性變體[J],現(xiàn)代外語,1995 (4).
[10]杜爭鳴. 中國英語問題及其他[J] . 外語教學,1998(3).
H31
:A
:1671-864X(2015)11-0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