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勁龐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300387)
不充分賦值理論與普通話的元音表達
宋勁龐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300387)
不充分賦值理論旨在解釋音系不對稱現象,但是出于不同的賦值原則,形成了極端不充分賦值法、對比賦值法以及新近出現的對立層級賦值法等觀點。對于普通話元音,三種賦值法產生不同的底層表達式。雖然極端不充分賦值法具有更大的理論優(yōu)越性,但是從普通話元音的兒童語言獲得、類型學等外部證據,尤其是強制曲折原則等內部證據來看,對比賦值法具有更大的實證優(yōu)勢。
音系;普通話;元音表達;不充分賦值;對立層級
人類的語音遵循一定模式,將這些模式進行描寫甚至解釋是音系學的重要任務。不充分賦值思想探求將一個常見的語音模式從形式角度進行刻畫,它從20世紀50年代萌芽,80年代得到具體理論闡述和討論,直到21世紀仍然得到了持續(xù)性研究和改進,構成了音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方向的研究一方面構建普遍的音系理論,另一方面也為語音現象的合理解釋提供支持。
本文對音系不充分賦值思想和理論進行梳理和討論。首先介紹問題的起源,然后依次介紹極端不充分賦值法、對比賦值法和最新出現的對立層級賦值法。文章歸納三種方法背后的賦值原則,分別為普通話元音建立三種不充分賦值表達式,并從理論性和實證性兩個角度對三種方法進行比較。
在語言學的結構主義階段后期,Jakobson等正式使用音系特征代替音位成為音系基本形式單位。他們認為,人對語音的鑒別,和信息傳遞一樣,遵循偶值雙分性(binary dichotomy)[1]9。例如,人在鑒別語音d時,會作出一系列的二元判斷:這個音是否具有輔音性、是否具有響音性、是否具有持續(xù)性、是否具有濁音性、是否具有舌冠性等等①Jakobson et al(1952)使用基于聽覺的特征范疇體系。本文為了使討論前后一致,采用當前較為廣泛使用的基于發(fā)音的特征范疇系統(tǒng)。。一系列選擇的結果可以形式化地表達為:[+consonantal][-sonorant][-continuant][+voiced][+coronal],這個特征集合構成了語音d的形式表達式。
偶值性特征具有了音系學理論地位以后,特征賦值的新問題也隨之而來。他們注意到,特定語音內部的各個特征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在英語里,n可以表達為[+consonantal][+sonorant][+nasal] [+voiced][+coronal]的特征集合;但是其中[+nasal]和[+coronal]對于鑒別n來說不可缺少,否則將不能與r或m等語音區(qū)分開來;其他三個特征即使缺少也不會在系統(tǒng)內部造成混淆。特征如前者稱為區(qū)別特征,特征如后者則稱為羨余特征。在追求音系表達式在層次間推導的形式理論框架中,如何恰當地表達特征間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呢?Halle在對俄語的生成音系學研究中,底層上的羨余特征被賦予零值,代表未賦值特征。按照這個思路,英語中的/n/的底層表達式應為:[0 consonantal][0 sonorant][+nasal][0 voiced][+coronal]。在向表層推導的過程中零值轉換為正值或負值,以便最終獲得語音解釋。
但是,Lightner[2]187-189和Stanley[3]批評了零值的出現會帶來邏輯混亂。上例中,濁音性特征在n的特征表達式中具有零值(實際上所有響音的情況與n相同),即[0 voiced],但是在阻塞音中具有區(qū)別性,例如d具有[+voiced],t具有[-voiced]。在同一個表達層面上,同一個特征出現了正值、負值和未賦值三種情況。Stanley從形式上證明,三種賦值情況經過合理推導后,完全有可能得到三個具有區(qū)別性的語音。因此,[+]、[-]、[0]值實際上具有了表達三值對立的能力,這嚴重違背偶值特征理論的初衷。他認為,空值手段雖然簡化了語音信息,但是引起了更嚴重的后果,總地來講不充分賦值的做法得不償失。受此影響,生成語言學經典著作SPE①SPE指的是Chomsky N和Halle M撰寫的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一書,Harper&Row Publishers,1968年版。認為音系模塊是以充分賦值的音系表達式為基礎進行運算的,音系規(guī)則的作用僅僅是改變特征值,從而推導出語音表達式;更為抽象的詞庫表達式(lexical representation)不必充分賦值,但是需要經過標記規(guī)約(markedness convention)轉化為充分賦值的表達式之后才進入音系模塊。其關系可用圖1表示。Stanley之后很長時間內,音系不充分賦值研究基本上銷聲匿跡。
圖1 SPE理論中表達式、標記規(guī)約和音系規(guī)則的關系
直到16年后,Kiparsky在論述詞庫音系學(Lexical Phonology)理論時提出,保留零值而限制正負值同時出現則可以解決邏輯三值問題[4]131-176,為不充分賦值思想重回音系掃除了障礙。特征有正值和負值,哪一個出現在表達式中呢?Kiparsky把特征賦值與形式標記性聯(lián)系起來,認為有標記的特征值才出現在底層表達式中,無標記特征值應該以空缺形式表達。仍以英語中的濁音性為例。假定濁音性為無標記屬性,那么在底層上清阻塞音用[-voiced]表達,濁阻塞音和響音則空缺,見圖2。如此,同一層次上的特征則可以維持偶值對立,即缺性對立(privative opposition)。
圖2 濁音性的極端不充分賦值
沿此思路,Pulleyblank分析了數種聲調語言,認為有些聲調在底層應該是空缺的,到了推導后期才填充進來。[5]Archangeli則更進一步闡述了不充分賦值理論,并以Yawelmani為語料進行了實證研究。[6]他們主張將可預測的特征值排除在底層表達和音系運算之外,在推導過程中由羨余規(guī)則(redundancy rules)填充到表達式中,成為語音表達所需的材料,后來被稱為極端不充分賦值理論(Radical Underspecification,RU)。與SPE的語法構架不同,RU認為音系規(guī)則可以作用于不充分賦值的表達式,羨余規(guī)則將特征填充進來,一般排列在音系規(guī)則之后,但是當羨余特征需要被音系規(guī)則參照的時候,羨余規(guī)則也可以隨時得到觸發(fā)首先施用。其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詞庫音系理論中表達式、羨余規(guī)則和音系規(guī)則的關系
下面以普通話的元音系統(tǒng)為例,具體說明構建RU表達式的過程。一般認為普通話有5個對立性元音,讓我們分別用i、y、u、?、a符號代表。使用[high]、[low]、[front]、[round]四個特征,可以構建完全賦值的表層語音表達式,如圖4所示。
圖4 普通話元音的表層表達式
普通話中存在元音中和現象。如圖5(a)所示,在弱節(jié)律位置上,低元音a會以中元音?或其變體出現。也就是說中和的產物是?。而且,普通話中存在增音現象,如圖5(b)所示,高元音i和u中間插入的也是中元音?。根據音系標記性的判斷標準[7]79-97,我們認為在五個元音中標記性最弱的是中元音?。
圖5(a) 元音中和 圖5(b) 增音
構成?表達式的[-front]、[-high]、[-low]、[-round]即為該系統(tǒng)中無標記的特征值。我們把這些特征值從系統(tǒng)中全部抹除,見圖6(a),并以羨余規(guī)則圖6(b)中(1-3)的形式記錄,以便能夠在后期將這些特征值填充進來。另外,[high]由于與[low]密切相關,可以據其預測;根據最簡賦值原則,將[high]去除,并以羨余規(guī)則圖6(b)中(4-7)的形式記錄。Wiese[8]219也得到了與本文相同的RU表達式。與完全賦值的表層語音表達式相比,每個元音的特征內容都得到了最大簡化。例如,a只用[+low]一個特征表達,即低元音;?的相關特征全部空缺,是一個空音段。
圖6(a) 普通話元音的RU表達式
圖6(b) 羨余規(guī)則
根據特征值的可預測性確定的RU表達式能夠保證最大程度的簡潔性,但是,Steriade[9]339-362、Clements[10]和Christdas[11]認為,將一切可預測的特征值排除在外未免過強。他們主張賦值應該遵循對立原則,具有對立作用的正、負值可以同時出現在表達式和音系運算中,被稱為對立賦值法(Contrastive Specification,CS)。根據CS,英語中的濁音性是構成清阻塞音和濁阻塞音對立的特征,二者應該被分別賦值為[+voiced]和[-voiced];由于系統(tǒng)中不存在清響音,濁音性對于響音不具有對立性,因此空缺,見圖7。
為便于說明和比較,我們嘗試建立普通話元音的CS表達式。首先,可以提取三組最小對立體(minimal pair):[low]使{?,a}形成對立、[front]使{y,u}對立、[round]使{i,y}對立。根據CS賦值原則,我們保留最小對立體在其對立特征上的值,而抹除其他非對立性特征值,則可以得到圖8所示的CS表達式。[high]沒有構成任何兩個元音對立,其特征值全部抹除。
圖8 普通話元音的CS表達式
對立層級(Contrastive Hierarchy,CH)是不充分賦值理論的新發(fā)展。CH繼承了CS的基本觀點,認為語音的特征內容取決于特征在系統(tǒng)中有無對立性;只有對立性特征存在于底層表達式中,也只有對立性特征得到音系運算,處于音系活躍狀態(tài)。可見,CS和CH主張唯對立假設(contrastivist hypothesis)[12]20,即堅持對立性在音系中具有根本地位。與CS不同的是,CH認為特征賦值過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眾多特征依照一定次序先后對語音系統(tǒng)進行賦值,直到語音個體全部分離出來。先后賦值的特征以及先后確立的語音構成層級體系。
具體來說,構建CH賦值過程面臨兩個關鍵問題。首先需要確定系統(tǒng)中具有對立性的特征集合。Dresher[13]72總結了對立性特征的音系表現后初步給出了下列判斷依據:(1)音位φ交替或中和現象需要用特征F進行充分解釋;(2)音位φ觸發(fā)的其他音位交替或中和現象需要用特征F進行充分解釋;(3)音位φ在音位配列分布方面與其他音位形成自然類,而此自然類需要特征F表達;(4)音位φ的一系列變體都具有特征F;(5)說話者在對外來音進行調整時對其賦予了特征F。滿足上述任意一個標準的特征F則具有對立性。
其次需要確定特征的順序。Dresher[13]73給出了下列標準:(1)如果特征F在音位φ中具有對立性,而特征G具有系統(tǒng)羨余性,則F>G;(2)如果特征F和特征G都具有對立性,但是G發(fā)生中和而F不中和,則F>G;(3)如果特征F比特征G的作用域更大,則F>G。
下面嘗試對普通話元音系統(tǒng)進行CH賦值。我們發(fā)現普通話的元音組合體現如下配列特點:高元音和非高元音相互間隔分布。例如,ai、ia、?i、i?、au、ua、iau、uai等都是合格形式,而*a?和*?a都是非高元音因此不合格,高元音組合iu和ui也需要在中間插入非高元音?轉化為合格的表層形式。這個特點需要用[high]捕捉,也就是說,具有[+high]和[-high]的語音各自構成自然類;根據CH關于對立性的判斷標準(3),[high]特征具有對立性。另外,a與?的中和現象需要用[low]進行解釋;?的一系列變體e、ε、?、?和o需要用[front]和[round]進行解釋,因此[low]、[front]和[round]也都是對立性特征。
由于[high]區(qū)分了兩個自然類,其作用域涵蓋了所有元音,根據CH關于特征順序的判斷標準(3),應該排列在最高層級,即[high]>[round]、[front]、[high]、[low]。另外還可以看到,對于[i]來說,[round]是對立性的,而[front]是羨余的,根據標準(1)可以確定層級:[round]>[front]。綜合來說,我們可以確定兩個順序,[high]>[round]>[front]和[high]>[low]。這兩個層級可以完成普通話元音的賦值,如圖9所示。其中,[low]與[round]、[front]的先后順序暫時無法確定。
圖9 普通話元音的CH表達式和元音層級
圖10(a) 復雜度
圖10(b) 復雜等級
以上介紹了不充分賦值理論的起因、發(fā)展和先后出現的三種賦值法,并按照不同賦值原則給普通話元音分別構建了RU、CS和CH表達式。下面進行扼要比較和討論。
從認知的角度看,不充分賦值表達式比充分賦值表達式更具優(yōu)勢。一般來說,人類的圖像、語音識別、產生模式都帶有不對稱性特點,即有的特征對于識別過程顯得相對更為重要。不充分賦值理論通過區(qū)分特征賦值和空缺兩種情況可以自然地解釋特征地位之間的不對稱性。而且,如果人的記憶容量是有限的或者人腦的抽象運算是有成本的,那么具有空缺特征的抽象表達式會節(jié)省存儲空間,也會降低運算成本,滿足經濟性要求。從我們建立的普通話元音表達式來看,RU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特征值,比CS和CH更加滿足經濟性。
從理論建樹角度看,RU比CS更具優(yōu)勢[14]183-207。一方面,RU真正地把特征視作音系運算的基本單位,而CS的基本運算單位仍然是音段。也就是說,RU從特征出發(fā),通過特征的結合運算推導出音段,而CS從音段出發(fā),構建音段內部的特征模式。如此看來,RU涵蓋特征符號的音系運算機制,是更為徹底的音系理論。另一方面,RU把標記性引入到特征值范疇,能夠直接反映音段體現出的標記性。將標記現象納入音系理論框架內,使得RU更具涵蓋性。
然而,理論先進性不一定能夠保證其正確性,科學研究應該依靠實證。一般來說,音系研究可以從語言學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尋找證據。
兒童語言獲得的研究表明,兒童對于普通話元音的獲得順序為:a>i>?>u>y[15]444-454。如果認為表達式越簡單則越早獲得,那么我們應該可以根據獲得順序對表達式進行評估和比較。根據語音內部特征值符號的數量,我們可以為每個語音分別計算三種賦值表達式的復雜度,并整理得到復雜等級,如圖10所示。從復雜度的角度看,三種表達式都能反映系統(tǒng)中最復雜的元音是y,大致支持上述獲得順序。但是,RU中?的復雜度小于其他元音,因此從復雜度與獲得順序的具體對應關系看,CS和CH賦值法優(yōu)于RU。
類型學研究表明,i、a、u是跨語言最為常見的元音,具有最低的類型學標記性[16]。假設類型學標記性反映表達式的復雜度,那么i、a、u音應該比?、y具有相對較小的復雜度。從這個角度看,CS表達式更為合理。
兒童語言獲得和類型學是兩個語言學研究中常見的外部證據來源。但是,二者都不是語言能力的直接反映指標,而是受到了生理語音能力、語言使用、社會等諸多語言學外部因素的影響,因此對于表達式合理與否的判斷也只具有參考價值。如果能夠在語言內部找到合理證據,其說明力一定遠大于上述外部證據。
一個可能的內部證據來自于強制曲折原則(Obligatory Contour Principle,OCP)[16]。OCP規(guī)定相同特征不可以出現在相鄰位置,對底層形式起到了制約作用,是一個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音系原則。那么普通話的音位配列是否受到該原則的制約呢?
由上述可以發(fā)現,在很多情形下,用典論總是與宗經與否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般說來,宗經派不會簡單否定用典,而是強調用典的雅正與恰當;且其倡揚之用典,所指大多還不是詩文等文學作品。如前述劉勰《文心雕龍·隸事》所謂“緣古證今”“據事類義”,大多皆為論說類理論文章。其實就這一點而言,鐘嶸與劉勰并沒有多大區(qū)別,鐘氏亦云“經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因此,在吟詠情性的詩文之中,究竟是否應該用典,用典與吟詠情性知否構成矛盾?才是南朝用典論爭執(zhí)之焦點。
根據非線性特征幾何理論[10]225-252,不同的特征構成不同的音層(tier)。我們以RU特征內容為例構建非線性表達式,如圖11所示。可以看出,由于*yi、*iy、*yu、*uy等組合造成同一音層上相同特征處于相鄰位置,OCP可以預測它們的不合格性,這符合事實。OCP也能夠預測i、u、a的任意組合都是合格形式,也符合實際情況。①可以認為iu和ui組合滿足OCP,是合格的底層形式。中間的增音?來源于后期推導,是響度原則的要求。但是,OCP不能預測*a?、*?a的不合格性,需要引入其他原則才能獲得解釋。
相比之下,依據CS特征內容構建的非線性表達式(見圖12)面臨的問題是,它雖然能解釋i、u、a組合的合格性,但是不能解釋i、y組合和u、y組合以及a、?組合的不合格性。
依據CH特征內容構建的非線性表達式(見圖13)能夠提供的解釋性是最好的。由于i、y、u都具有[+high],因此OCP可以排除其任意組合。由于?、a都具有[-high],因此OCP可以排除二者組合。因此所有組合合格與否都可以根據OCP預測。
圖11 元音的RU非線性表達式
圖12 元音的CS非線性表達式
圖13 元音的CH非線性表達式
本文從同一范疇的音系成分之間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出發(fā),認為不充分賦值思想是合理表達此特點的有效手段,并介紹了不充分賦值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文章梳理了音系學先后出現的極端不充分賦值法、對比賦值法和對立層級法,并在不同賦值原則的指導下,為普通話元音系統(tǒng)構建了不充分賦值表達式。最后文章從理論性和實證性角度比較并討論了三種賦值法的合理性。結論是:雖然極端不充分賦值具有更大的理論優(yōu)越性,但是從普通話元音的兒童語言獲得、類型學等外部證據,尤其是強制曲折原則等內部證據來看,對比賦值法具有更大的實證優(yōu)勢。
本文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近來出現并不斷發(fā)展的對立層級理論。該理論早期起源于音段結構研究,Wu[18]和Zhou[19]結合漢語音段作了有意義的工作。Barrie[20]337-362和宋勁龐[21]將其應用到了漢語聲調領域的研究。我們期待出現更多的實證研究,一方面檢驗和完善該理論,另一方面啟發(fā)我們對語言的認識。
參考文獻:
[1]JAKOBSO R,G FANT,M HALLE.Preliminaries to Speech Analysis: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Their Correlates[M]. Cambridge:MIT Press,1952.
[3]STANLEY R.Redundancy Rules in Phonology[J].Language,1967,(43):393-436.
[4]KIPARSKY P.From Cyclic to Lexical Phonology[M]//Harry Van Hulst,Norval Smith.The Structure of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Part 1).Dordrecht:Foris,1982.
[5]PULLEYBLANK D.Tone in Lexical Phonology[D].Cambridge:PhD Dissertation,MIT,1983.
[6]ARCHANGELID.UnderspecificationinYawelmani Phonology and Morphology[D].Cambridge:PhD Dissertation,MIT,1984.
[7]RICE K.Markedness in Phonology[M]//Paul De Lacy.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hon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8]WIESE R.Underspecification and the Description of Chinese Vowels[M]//Wang Jialing,Norval Smiths.Studies in Chinese Phonology.Boston:De Gruyter,1997.
[9]STERIADE D.Redundant Values[M]//Anna Bosch,Barbara Need,Eric Schiller.CLS 23:Papers from the 23rdAnnual RegionalMeeting.Chicago:ChicagoLinguisticSociety,1987.
[10]CLEMENTS G N.The Geometry of Phonological Features[J]. Phonology Yearbook,1985,2:225-252.
[11]CHRISTDASP.T hePhonologyandMorphologyof Tamil[D].New York:PhD Dissertation,Cornell University,1988.
[12]HALL D C.The Role and Representation of Contrast in Phonological Theory[D].Toronto: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Toronto,2007.
[13]DRESHER B E.The Contrastive Hierarchy in Phon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14]ARCHANGELI D.Aspects of Underspecification Theory[J].Phonology,1988,5(2):183-207.
[15]石鋒,溫寶瑩.漢語普通話兒童的元音發(fā)展[J].中國語文,2007,(5):444-454.
[16]GOLDSMITH J.Autosegmental Phonology[D].Cambridge:PhD Dissertation,MIT,1976.
[17]YIP M.The Obligatory Contour Principle and Phonological Rules:A Loss of Identity[J].Linguistic Inquiry,1988:65-100.
[18]WU Y.Mandarin Segmental Phonology[D].Toronto:Toronto University,1994.
[19]ZHOU H.Vowel Systems in Mandarin Languages[D]. Toronto:Toronto University,1999.
[20]BARRIE M.Contour Tones and Contrast in Chinese[J]. Journal of East Asia Linguistics,2007,16(4):337-362.
[21]宋勁龐.河北饒陽方言的連讀變調與規(guī)則推導[J].方言,2014,(1):28-35.
(責任編輯 周亞紅)
Underspecification Theory and Vowel Representation in Standard Chinese
SONG Jin-p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The Underspecification theory aims to account for phonological asymmetry;but by different principles of specification,it divides into three propositions:Radical Underspecification,Contrastive Specification and the recent Contrastive Hierarchy.Applying them to the vowels in standard Chinese yields different underlying representations.While Radical Underspecification is more desirable theoretically,Contrastive Specification seems more correct empirically,both from external evidence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ypology,and from internal evidence of the Obligatory Contour Principle.
phonology;standard Chinese;vowel representation;underspecification;contrastive hierarchy
H116
A
1673-1972(2015)01-0088-06
2014-09-11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對立層級:漢語方言的聲調結構及連讀變調研究”(13YJC740080)階段性成果
宋勁龐(1976-),男,河北肅寧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音系學、形式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