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
摘要:英語學習者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的發(fā)展關系到其語言意識的發(fā)展。在英語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習者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逐步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和語用能力。試圖探討學習者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路徑,以期提高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
關鍵詞:語法意識;語用意識;培養(yǎng)路徑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12-0142-03
引言
20世紀70年代自英國興起“語言意識運動”(language awareness movement)以來,外語研究者及教師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意識,許多研究表明良好的語言意識有助于學習者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根據(jù)Bachman(1990)的模式,語言交際能力由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機制所組成。語言能力分“組織能力”和“語用能力”,前者由“語法能力”和“語篇能力”構成[1],這些能力有助于學習者生成及辨別合乎語法規(guī)范的句子,理解其意思并能將這些句子按序組成語篇,還能確保學習者的語言輸出合乎目標語的語法規(guī)范以及語言輸出的準確性。因此,語言能力是我們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都要遵循的一套內化了的語言規(guī)則,而作為語言能力另一個組成部分的“語用能力”強調的是語言表達的得體性。何自然、張巨文(2003)認為,“語用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指人們在語言交際活動中能夠適宜、得體和有效地使用語言,實現(xiàn)話語效能并達到交際目的的能力?!盵2]由此可見,學生交際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語法能力及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
盡管語法教學長期以來一直是語言教學的核心,然而,隨著交際法的實施推廣,語法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受到質疑,人們更多地注重語言的交際,卻忽視了語言使用的準確性,由此造成交際上的失誤。要使交際順利進行首先要保證正確的語言形式,同時遵循語言使用的社會規(guī)則,注重交際的得體性,即運用語言得體地交際才能促進學習者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它們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學者如Bardovi-H Harlig和Dornyei(1998);Andrews(2007);李民,陳新仁(2007)等就學習者的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對其語言能力發(fā)展的作用及影響作了研究。本文擬就學習者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發(fā)展的路徑作一探討,以期促進學習者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和發(fā)展。
一、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
有關語言教學中語法教學的重要性一直廣受爭議。以Krashen和Terrell為代表的語言學家持“無接口”觀點,他們對早期的語言教學方法提出了質疑,認為這些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最大的問題在于它們是建立在語言的語法結構上[3]。根據(jù)他們的觀點, “語法結構不需要語言教師、語言學習者給予詳盡的分析和關注,也不需要出現(xiàn)在語言教學材料中”[4]。他們強調的是接觸或輸入,而非反復練習,認為語法能力是無法教會的。與他們持不同觀點的是以Johnson(1996)為代表的“有接口”觀點,他認為語言的產(chǎn)生需要不斷地練習,學習者在目標語的實際運用中獲得其結構,最終不假思索地加以運用[5]。隨著“交際法”的推行,語法教學的地位在外語教學中被大大削弱,人們更多地關注交際能力的提高,因此,語法教學的重心從原來的教授語言體系轉向為了交際而教授語言。然而,經(jīng)過一定的實踐和反思,人們開始意識到了忽視語法教學的弊端,開始重新思考語法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Ellis(1994)也指出二語學習者接受“以語言形式為中心”的教學取得的進步會更快,外語學習者能大大地提高交際技能,二語學習者則能夠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6]。
當然,語法能力的發(fā)展與提高離不開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語法意識決定了學習者對其話語使用正確與否的判斷。梅美蓮,楊春紅(2010)指出“語法意識指根據(jù)句法和語義規(guī)則,感知、覺察或理解話語是否準確”[7],滕云(2000)認為語法意識指的是“在實際和具體交際活動中,語言學習者對語法結構或特點的敏感性”[8]。國內外的學者對學習者的語法意識及語法能力都做過研究,結果表明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對語言的準確性要求有所降低將會導致學生語法意識薄弱,最終影響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這也違背了學習者學習外語的初衷——熟練地掌握語法規(guī)則、得體地進行有效的交際。因此,要掌握一門語言除了懂得構成這門語言的語音、語法和詞匯,還必須了解語言交際的原則,即具備一定的語用能力。語用能力的缺失會導致語用失誤,最終導致交際失誤。
語法能力和語用能力發(fā)展的關系日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Bardovi-Harlig和Dornyei(1998)的研究表明語法的發(fā)展不能確保相應的語用水平的發(fā)展[9];何周春和龔彥知(2013)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學習者的語用與語法意識并非同步進行,其語法意識發(fā)展先于并高于語用意識,但到英語學習高級階段,語用意識的發(fā)展顯著高于語法意識;學習者的語用意識呈直線上升發(fā)展趨勢,而語法意識卻呈現(xiàn)由低到高再逐漸降低的發(fā)展特點[10]。還有學者就學習者的語法、語用意識和能力的發(fā)展作了研究,結果表明學習者的語法能力是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沒有語法能力,其語用能力就不可能得到發(fā)展;然而,語法能力也不是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充分條件,語法能力的提高不能保證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如何將語法知識內化為語用能力是外語教學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二、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路徑
那么外語課堂教學究竟應該先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法意識還是語用意識?有關這一問題有兩種觀點:Salsbury & Bardovi-Harlig認為,語法能力的學習應先于語用能力;而Schimidt卻認為語用能力先于語法能力[11]。Bardovi-Harli & Dornyei(1998)的研究結果表明,外語學習者的語法意識程度和語法能力顯著高于其語用意識程度和語用能力[9];而李民和陳新仁(2007)的調查卻表明我國英語專業(yè)學習者的語用意識程度和語用能力顯著高于其語法意識程度和語法能力[12];梅美蓮和楊春紅(2010)的研究也得出與李民、陳興仁相似的結論:學生語法意識比語用意識弱[7]。這一結論說明,由于交際法教學在我國的實施使得教師更多地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強調語言使用的流利性而忽視了語言使用的準確性,亦即教師較多地注重學生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忽略了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結果導致學生語法意識較為薄弱。當然,以上結果并非表明外語教學應將教學重點轉向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而削弱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而是應該重視兩者的協(xié)調發(fā)展,也就是實現(xiàn)何自然、張巨文(2003)提出的如何讓已經(jīng)習得母語的學生在操外語時能有效地“連接”語用和語法兩個層面,即著眼于外語的語用,再將外語的語法知識轉化為語用能力[2]。
有學者(李民、陳新仁,2007;Koike,1989)認為成人已經(jīng)習得母語,有較好的母語語用能力,并且掌握了母語的語用規(guī)則,因此其第二語言的習得受到母語語用能力的影響,出現(xiàn)正遷移;同時也有學者(Salsbury & Bardovi-Harlig,2000)認為一定的詞匯、語法知識是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必備條件。當然,其科學性還有待于專家學者的考證。那么,學習者的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的發(fā)展有何路徑?李民,陳興仁(2007)的調查發(fā)現(xiàn)學習者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和語法能力的發(fā)展并不相關,兩者的發(fā)展似乎并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語用能力并不能保證語法能力的發(fā)展,語法能力也不一定促進語用能力的發(fā)展。這也進一步證明語法能力不是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充分或必要條件,學習者不一定需要先習得一定的詞匯和語法知識然后其語用能力才能獲得相應的發(fā)展,語法能力的習得不一定先于語用能力[12]。
以上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英語學習者語用意識及能力高于語法意識和能力,說明我國英語教學改革有了成效,學習者的語用意識和能力得到了發(fā)展。同時也應看到交際法教學的不足之處:忽視了語法意識及語法能力的培養(yǎng)。外語教學還應以語用為目的,將外語的語法知識轉化成語用能力,也就是將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和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
首先,應該確立語法教學的地位。語法作為語言系統(tǒng)的一部分,影響著學習者習得語言的質量,是學習者成功習得語言的充分條件,國內外學者已經(jīng)指出忽視語法的正確性對完成交際任務的影響。Skehan(1996) 指出注意語言使用的流利性,忽視語言的正確性,其結果是學生只限于發(fā)展交際策略,不能足夠注意結構的正確性[13]。語法作為語言系統(tǒng)的一部分,對于學習者的語言認知尤為重要。掌握好語法有助于正確地理解語言,它是語言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
其次,學習者應該注重語法意識的培養(yǎng)。正如Ellis指出的,向學習者教授語法的最佳途徑并不是通過語法實踐(Practice),而是通過對學習者語法意識(grammar consciousness)的培養(yǎng)[14],培養(yǎng)學習者在交際過程中對語法的敏感性。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語法意識的提升”(grammar consciousness-raising)尤為必要。根據(jù)Ellis(1993)的觀點,語法意識提升主要幫助學生理解某一語法特征,了解這個語法點如何起作用,有什么功能,但并不要求學生造出/說出含這個語法點的正確句子。Ellis 認為語法意識的提升是讓學生具備語法意識[15]。國內外的學者就語法意識的提升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語法意識提升后,語法錯誤率下降了。胡建偉(2007)的研究、訪談結果表明,學生們認為需要學習語法, 語法學習可以改善中式英語問題,能提高口語能力。閱讀和翻譯的困難是由于語法知識的薄弱造成的,語法意識提升后,學生所犯的錯誤減少了[16]。即使是在大力推行交際法的環(huán)境下,也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意識,培養(yǎng)他們對交際活動中語法結構的敏感性。
當然,過分強調語言形式的學習而忽視語言的交際是不可取的,這樣會影響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發(fā)展,應將語法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何自然,張巨文(2003)認為應將語言形式放到語言功能之中傳授,以掌握語言功能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功能、形式相輔相成,渾然一體[2]。何周春,龔彥知(2013)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學習階段、不同語言水平學習者的語用與語法意識發(fā)展整體上均存在顯著差異,中國英語學習者語法意識先于語用意識發(fā)展,學習者的語用意識呈直線上升發(fā)展趨勢,而語法意識卻呈現(xiàn)由低到高再逐漸降低的發(fā)展特征[10]。這些特點表明,在日常教學中應該關注各個階段、不同水平學習者語言意識發(fā)展的特點,盡量協(xié)調其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的發(fā)展,避免學習者語用能力提高而語法能力降低,因為學習者語法意識及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對其語言意識的發(fā)展都極為重要,無論單純追求語言的準確性還是得體性都不可取。在語言學習的任何階段,學習者的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都應協(xié)調發(fā)展,無所謂孰先孰后的問題,任何舍去語言的準確性而換來語言的流利性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當然,也要通過有效的課堂語用教學加強學習者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避免過分強調語言形式的教學,而忽視語言交際能力的發(fā)展。
結語
學習者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的發(fā)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也能體現(xiàn)其語言意識的發(fā)展,并且,能夠決定其語法能力和語用能力發(fā)展的水平。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同時兼顧學習者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將語法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做到既能保證交際的正確性,也能保證交際的得體性,促進交際的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67.
[2]何自然,張巨文.外語教學中的語言路向探索[J].山東外語教學,2003,(4):4.
[3]Andrews,S.J.. Teacher Language Awarenes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5.
[4]Richards & 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180.
[5]Johnson, K.. Language teaching and skill learning[M].Oxford: Blackwell,1996:170—177.
[6]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616—617.
[7]梅美蓮,楊春紅.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生的語法和語用意識研究[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434.
[8]滕云.再論師范院校外語專業(yè)教學中的語法意識問題[J].寧波大學學報,2000,(1):91.
[9]Bardovi-Harlig,K,Dornyei,Z.. Do language learners recognize pragmatic violations? ?Pragmatic versus grammatical awareness in instructed L2 learning[J].TESOL Quarterly,1988,32(2):233—262.
[10]何周春,龔彥知.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意識發(fā)展研究——以語用意識與語法意識為視角[J].現(xiàn)代外語,2013,(3):283—284.
[11]Kasper, G.. Four Perspectives on L2 Pragmatic Development[J].Applied Linguistics,2001,(4):502—503.
[12]李民,陳興仁.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語法/語用意識程度及其能力調查[J].中國外語,2007,(6):35—41.
[13]高遠.增強語法意識,加強語法教學——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6,(1):36.
[14]束定芳,張逸剛.當前SLA研究和外語教學中的若干問題——英國著名外語教學專家Rod Ellis和Henry Widdowson談SLA研究和外語教學[J].國外外語教學,1994,(3):4.
[15]Ellis R. and Hed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Hoe does it Help
Teachers? An interview with Rod Ellis[J].ELT Journal,1993,47(1):3—11.
[16]胡建偉.意識提升與語法能力的發(fā)展[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07,(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