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烺“無意進取”論
·呂賢平·
摘要
明清時期,全椒吳氏家族依靠舉業(yè)興家,至吳敬梓、吳烺父子,他們已不再用心舉業(yè),這個家族便因舉業(yè)無成而走向式微。吳烺人生深受乃父吳敬梓的影響,父子思想息息相通,吳敬梓辭博學鴻詞科試及吳烺得賜舉人而未參加進士試具有內在的關聯(lián),從《儒林外史》中可見許多端倪。吳氏父子的人生歷程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行進中艱難悲苦的寫照,吳烺“無意進取”是士人階層對自身傳統(tǒng)角色的疏離,也預示著這個以舉業(yè)聞名的家族向文化世家的轉化。關鍵詞
吳烺吳敬梓“無意進取”疏離明清時期全椒吳敬梓家族恃科舉而崛起,這個家族從明末由浙江遷入全椒的始祖吳鳳開始,至清乾隆時吳烺一代,綿延二百余年,期間科甲蟬聯(lián),堪稱舉業(yè)世家。迨吳敬梓辭鴻博試并與科舉決絕,其子吳烺得賜舉人而不赴進士試,這個家族的性質便發(fā)生了變化,他們與祖輩舉業(yè)興家之路已漸行漸遠。
一、吳烺迎鑾獻詩賦得賜舉人
清代選拔士子,除了正??瓶迹闯?浦猓€有制科。制科是由皇帝親自下詔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旨在選拔特殊異等之才,故又稱特科。清代的博學鴻詞科及召試都屬于制科范疇,有清一代共舉博學鴻詞三次,開科兩次,即康熙己未詞科及乾隆丙辰詞科;召試,康、乾、嘉三朝皆有,康熙朝舉行三次,乾隆、嘉慶朝分別舉行了十三次和兩次。
吳烺(1718—1770)字荀叔,號杉亭,清代著名學者,吳敬梓長子,安徽全椒縣人。讀書人舉業(yè)仕宦才是正途,要擺脫和繞過它而謀得安身立命之地實非易事,即便作為吳敬梓長子,吳烺還是參加了舉業(yè)考試。
科舉史上,舉子因“鄉(xiāng)試”之困而志不得伸者極多,清初蒲松齡19歲時中秀才第一,后鄉(xiāng)試屢試不中而終身坎壈;吳烺的父親吳敬梓也因鄉(xiāng)試變故而踏上另一種人生道路。吳烺的舉業(yè)道路并不順利,鄉(xiāng)試之前,每當科考之年,如其《從江寧返全椒作四首》詩中所云“饑鳥飛去復飛回”,吳烺要不斷地參加科歲考,奔波于南京、滁州兩地,其《歸里雜感》詩下自注曰:“每應歲科試,(馮粹中)輒偕烺由浦子口至張家堡坐夜行船抵滁。”為赴考而遍嘗奔波操勞之苦。《送家廣文先生俸滿入都謁選》中說:“人皆賤我虞翻骨”,“人皆笑我原憲貧”,周圍世俗之人因吳烺功名無就,而嘲笑輕視他。
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首次南巡,諭南巡途中“紳士以文字獻頌者,載道接踵”,自此,伴隨皇帝巡幸而展開的頌圣行為便很快得以制度化。此次南巡乾隆命大學士傅恒等會同江蘇、安徽、浙江總督、學政詳議三省士子的考選辦法,“(乾隆十六年二月下丙申)江蘇、安徽進獻詩賦之士子,經該學政取定者,俱令赴江寧一體考試”。議定由三省學政先行預選,入選的士子,江蘇、安徽兩省赴江寧,浙江赴杭州,候帝駕臨再命題考選,吳烺遇到了他一生中十分難得的機會。乾隆十六年三月十一日浙江試畢:
此次考中之謝墉、陳鴻寶、王又曾,皆取其最精者,且人數(shù)亦不多,著加恩特賜舉人,授為內閣中書學習行走,與考取候補人員一體補用,并仍準其會試。
同年三月三十日,在江寧考選:
此次考中之蔣雍植、錢大昕、吳烺、褚寅亮、吳志鴻著照浙省之例特賜舉人,授為內閣中書學習行走,與考取候補人員一體補用。其進士孫夢逵,著授為內閣中書,遇缺補用。
二、父子之間心心相?。簠蔷磋鬓o博學鴻詞科試與吳烺“無意進取”
辭博學鴻詞試是吳敬梓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在吳氏家族舉業(yè)發(fā)展史上極具象征意義,吳敬梓在他的詩與小說中反復敘說,吳烺的人生道路無不籠罩在這一事件下。
吳烺“千秋讓德仰姬宗”與乃父《儒林外史》中所津津樂道的大祭泰伯禮的精神一脈相承,吳敬梓辭鴻博試、杜少卿托病辭征辟、莊紹光辭爵還家、虞育德主祭泰伯祠,以吳敬梓、莊紹光、吳蒙泉為原型而塑造的故事便形成一個整體,圍繞“退出”的主題敘事并形成一種合力,在吳烺的人生道路上發(fā)生著影響。
三、吳烺“無意進取”:士人與政治之疏離
1768年吳烺乞假南還,作《乞假南還賣書買舟尚余殘帙納敝簏中一夕船漏盡沒于水乃就沙岸曝之感而賦此》詩:
苦風凄雨度余生,吳烺面對的依然是徹骨的貧寒,讀此詩時眼前跳出十分熟悉的情形:
吳烺《寓廬偶感》(其一):
“窮勝虞卿莫著書”是吳氏父子發(fā)自肺腑的沉痛語。如果說《儒林外史》中吳敬梓極少在小說中探究詩意,而多用小說話語揭示文人道德和文化危機,吳烺則用他的詩抒寫制度化的道德墮落與價值失落,而他們的意旨又是多么的切近。
吳敬梓辭博學鴻詞試、吳烺“無意進取”只是吳氏父子人生諸多場景之一,但它所包蘊的社會風貌、歷史圖景、文化制度等無不讓我們觸摸到當時社會的脈搏,感受士人行進中的艱難悲苦。吳敬梓、吳烺父子的人生道路已經昭示著以科舉聞名的吳氏家族的新變,這個家族在發(fā)展、嬗變過程中,有一些東西始終被這個家族所看重,一代代承襲、凝聚而形成全椒吳氏的家學家風和吳氏父子的精神稟性,吳氏父子疏離了精英階層的傳統(tǒng)社會角色之后,他們從這里獲得了自我成就感與認同感,而全椒吳氏家族也因之完成了從科舉世家向文化世家的轉化,這種轉化遠非本文內容所能涵蓋,當另文專述。
注:
① 全椒吳氏五世祖吳國鼎兄弟四人,六世祖吳晟、吳昺,八世祖吳檠皆進士及第,其中吳國對、吳昺分別高中探花,榜眼。
② 原稱“宏詞”,因“宏”字音近乾隆廟諱,改稱“鴻詞”?!傍櫜睘榭婆e考試“博學鴻詞科”的省稱。
⑥⑨⑩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第2冊),中國檔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516、522、528頁。
⑦ 《清實錄》(第14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5頁。
⑧ 南巡期間,乾隆十分注意“培殖士類”,主要采取增加生員名額和考試敬獻詩賦之士子。六次南巡,大約增加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生員名額5664名。即每次南巡增錄的生員,相當于每三年一次錄取的名額四分之一左右。考試敬獻詩賦的士子,其試題均由乾隆親出。
*本文系閩南師范大學科研項目“文化詩學視野下的全椒望族吳敬梓家族與金兆燕家族研究——以科舉與文學為中心”(項目編號:SS121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王思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