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崇升
抑郁癥發(fā)展最為嚴重的后果就是自殺。在我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50%一70%是抑郁癥患者。在9月10日“世界預防自殺日”到來之際,人們再度把目光聚焦到自殺這一沉重的話題上。本期我們約請心理專家解析抑郁癥與自殺的關系,并請曾患有抑郁癥的媒體人士結合自身經歷談談如何防止抑郁自殺,希望對讀者朋友們有所裨益。
一一編者
抑郁和自殺的關系,有時就像感冒和發(fā)燒的關系一樣。發(fā)燒是感冒的癥狀之一,自殺也是抑郁的癥狀之一,但并非患有抑郁就一定會想要自殺。盡管如此,自殺作為抑郁癥的常見癥狀,是不可忽視的。近些年來經過不斷的宣傳,廣大民眾對于預防自殺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如何預防因抑郁而產生的自殺,人們仍然還有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需要澄清。
誤區(qū)一:重度抑郁才會自殺
“老師,我有個想法,覺得有些不對,想和您說說?!备咭粚W生琳琳走進了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微笑著:“老師,我想跳樓?!毙睦砝蠋熜睦镆惑@,但還是很平和地問:“說說看,是怎么想的?”
琳琳依然微笑著,“我覺得跳樓就可以解脫了,就沒有什么煩惱了。現(xiàn)在,我也說不清有什么具體的煩惱,但就是想從樓上跳下去。剛才我走到了實驗樓的最高層,就想跳下去。在跨出去之前,我注意到樓下有一些大樹。我想如果掉在樹上,可能就死不了,還會被樹枝劃傷,樣子可能很難看,所以就沒跳。
心理老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稍事安撫后,立即聯(lián)系了琳琳的班主任和家長,并建議家長盡快帶她到精神衛(wèi)生專科醫(yī)院就診。
琳琳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了醫(yī)院。經過問診及心理測評后,醫(yī)生給出了一個初步診斷一一抑郁發(fā)作,于是建議她住院治療。
現(xiàn)在,像琳琳這樣,患有抑郁的青少年并不少見。其中一部分患者,就有過輕生的想法,有的甚至出現(xiàn)過自殺的行為。
很多人以為,只有重度抑郁才會自殺。其實不然,在抑郁癥患者中,即使出現(xiàn)了自殺的想法(即自殺觀念),很多人依然可以正常地學習、生活。這個現(xiàn)象在青少年中尤其明顯。很多高中生、大學生患有抑郁后,仍照常上課,生活看上去也貌似正常。這和青少年的抑郁特點有關。典型的抑郁往往具有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少語少動、興趣減少、精力缺乏等特點,而青少年患者的抑郁癥往往不典型,可能沒有傷心、難過等強烈的情感體驗,睡眠也未必會減少,飲食上可能也不會出現(xiàn)食欲差、沒胃口等問題。很多抑郁的學生會表現(xiàn)為厭學、任性,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幼兒時期種種不愉快的經歷,因此抱怨、指責父母等。
青少年中這種不典型的抑郁非常值得重視。因為越是這種不典型的抑郁,自殺成功的幾率越大。因為此時患者的腦子還好用,行動力也可以,容易策劃采取自殺的方法,并去一一實施。與此類似,很多經過治療而抑郁癥狀有所減輕的患者,也具有這樣的風險。這類患者自殺的觀念依然存在,思考能力和行動力已經部分恢復,因而更有能力去按照之前的自殺想法而完成自殺。
誤區(qū)二:抑郁會導致自殺,焦慮不會
阿芳是個年輕的媽媽,已經有了個7歲的女兒,去年又生了個兒子。兒女雙全,本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阿芳卻覺得壓力很大。大的孩子上小學了,小的孩子還在吃奶,阿芳總擔心自己照顧不好孩子,擔心大孩子成績不好,擔心幫著照看孩子的父親會累病了。后來,阿芳在朋友的建議下去看了醫(yī)生,被診斷為產后抑郁。醫(yī)生給她開了一些抗抑郁的藥物,卻忽略了阿芳的焦慮情緒。
阿芳服藥一段時間后,抑郁確實有所減輕,但焦慮依然很明顯。她心里總是惴惴不安,總是擔心一些可怕的事情會發(fā)生。悲劇最后還是發(fā)生了,阿芳因不想再忍受這種惶惶不可終日的心情,在廚房自縊身亡。
目前,很多綜合醫(yī)院的醫(yī)生經過培訓,對抑郁癥都有一定了解,基本都能夠采用抗抑郁藥來對癥治療。但是,與抑郁經常伴隨出現(xiàn)的焦慮有時會被忽略。
事實上,抑郁和焦慮常常相伴出現(xiàn)。特別是一些嚴重的抑郁,出現(xiàn)焦慮的可能性更大。抑郁是一種持續(xù)低落的心境,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感覺委屈、難過、痛苦等;而焦慮則是一種提心吊膽、緊張不安的心情,輕則坐臥不寧、手足無措,重則產生大難臨頭的危急感。而且,焦慮癥患者的主觀體驗非常敏銳和強烈,不僅會體驗到七上八下、百爪撓心的感覺,還會出現(xiàn)心跳加快、胸悶氣短、手腳冰涼等感覺。這種感覺非常折磨人,有的患者因忍受不了而像阿芳那樣選擇自殺。如果說,抑郁是自殺的元兇,那么焦慮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幫兇。
誤區(qū)三:“心病”有心理治療就夠了
小萍是個跨國公司的白領,一年前被診斷為抑郁癥。但她聽說治療抑郁癥的藥物副作用都很大,怕吃了會變傻,或者產生藥物依賴,于是找了位心理醫(yī)生專門做心理治療。盡管治療稱得上系統(tǒng)、專業(yè),卻未能取得如期的效果。一年后,小萍的抑郁更重了,還出現(xiàn)了輕生的想法。此時,心理醫(yī)生不得不聯(lián)系家屬,建議其住院治療。
有些人有這樣一個邏輯:既然得了心理疾病,那就需要心理治療了,心病還須“心藥”醫(yī)嘛,干嗎要吃藥呢?
其實,抑郁癥雖然說是一種心理疾病,但在本質上是有生物學改變的,比如腦內某些化學物質濃度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疾病發(fā)生的基礎,通常需要藥物干預。目前,精神科的很多藥物都已更新?lián)Q代,抗抑郁藥物的副作用也大為減輕,療效大多比較可靠。很多患有抑郁癥的名人經過治療之后,依然活躍在自己的舞臺上。而心理治療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方法,主要是改變患者的不良認知模式,進而可以減輕抑郁。對于中度和重度的抑郁癥患者,藥物治療不僅是首選,也是必須的。如果這類患者堅持只做心理治療而拒絕藥物治療,那么出現(xiàn)自殺觀念甚至是自殺行為的風險則大大增加。一念之差,就可能陰陽兩隔了。
自殺與抑郁的關系非常密切。如果能夠將抑郁癥很好地加以識別、控制和處理,就為預防自殺建立了一道堅固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