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穎
【摘要】隨著我國新一輪課改的全面、深入的推進,在新課改的指引下,要求學生能夠產生質疑、調查、探究的過程,以此來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個性化學習。目前,在我國中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正在被廣大教師廣泛應用。數學教師開始改變了傳統(tǒng)的對學生機械化的訓練方式,開展了很多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進行并非一帆風順,很多教師會遇到很多問題。本文將以北師大版為例對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 探究式教學 北師大版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36-0106-01
自我國實行新課改以來,針對我國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弊端進行了改革,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中的消極影響產生重要的影響,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態(tài)度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國課堂教學領域中逐漸涌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有益的學習方法,探究式教學方式備受關注,已經成為廣大中小學教師廣泛使用的一種方式。探究式教學的內涵極為豐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方式多樣,是極為有效的一種方法,但是正是基于此使得很多一線教師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諸多困難。例如:在一線課堂中,很多小學數學教師總是嘗試著以探究的方式進行授課,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是采取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駕馭課堂的方式,對學生的評價與反饋也無法實現(xiàn)準確到位。這種在教學中教師一直牽著學生鼻子走路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即使學生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也沒有表達的機會。這就造成了教材牽著教師走、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xiàn)狀。新課改的實施要求徹底改變這種狀況,要求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現(xiàn)就以北師大版為例對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進行案例分析。
1.問題——解決式探究案例
在北師大版教材五(下)分數除法中,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探索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并能能夠用分數表示除法的商。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能夠是學生在經歷動手操作、觀察與歸納、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最基本的數學素養(yǎng)。為了實現(xiàn)這些教學目標,筆者在課前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好三張大小形狀相同的圓形紙片、小剪刀等工具。課堂上,通過設計兩個比賽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導入。比賽內容為:快速書寫兩組除法算式,并要求學生能夠順便說出除法算式中所表達的具體含義,例如:24÷6表示把2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并隨機抽出幾個算式要求學生講解。為表示公平每個小組抽取一名學生。通過這種競賽的形式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學生回顧了過去學過的知識。在競賽中,對于失敗的一組學生一定要給予安慰,并告知在新課的學習中一定讓他展露笑容。在課堂教學中,以春游對食物進行平均分配為題目出示投影,并對學生進行提問:親愛的同學們你們能夠幫老師算出每組平均每人分得的數量嗎?這一設計主要是以學生的參與興致較高的題目著手,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最后通過總結與歸納的形式向學生總結出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在課堂練習中,很多學生都順利完成了口算練習,在課堂競賽中失敗的學生果然綻放出笑容。
2.情景式探究案例
在北師大版的教材中有一節(jié)是關于“生活中的負數”的內容,該節(jié)課要求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真正了解負數的意義,學會用正負數表示出日常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并且能夠正確地對這些負數進行讀和寫。學生通過對生活環(huán)境中的切身體會,對負數經歷了一個數字化、符號化的過程,切實體會到負數產生的必要性。由于正負數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很多學生享受到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利用豐富的史料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在課前,教師要對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和分析,課前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在假期和父母去過海南、有的去過哈爾濱等地,很多學生已經基本了解了溫度的差異。于是在課堂上筆者以溫度作為載體幫助學生更好的對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認識了生活中的負數。另外,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對于溫度計的使用、零攝氏度的認識已經在科學課中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過程,通過對冷熱溫度之間差異的比較,使學生能夠真正了解到正負數的含義,要求學生將溫度計看作是一個豎直擺放的數軸,在溫度計上學生能夠比較清晰地觀察到零上、零下溫度的差異,并感受到正負數之間的差異。面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和學習背景,筆者將溫度和負數這兩節(jié)課整合為一節(jié)課進行講授,在課堂上不僅強調了學生的動手動腦,還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真正探索知識、發(fā)現(xiàn)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通過本節(jié)課的探究與實踐提高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樂趣。
3.自主合作探究案例
在北師大版教材中,圓的周長這一節(jié)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圓周率的意義,能夠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夠正確地計算出圓的周長。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在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動手操作的相互配合下能夠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本著以探索為基礎的探究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在短暫的40分鐘內經歷人類對圓周長探究、圓直徑與圓周長之間關系的歷史過程。在這一復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和計算方法,更在思想認識上產生了巨大沖擊,很多學生經歷了復雜的數學情感的變化。在測量方法后,有的學生沒有得到3.14,于是就產生了猜測與疑問。在了解了劉徽、祖沖之、阿基米德等的成就之后,他們對這些為人類做出貢獻的科學家產生了強烈的美好的情感,對人類的智慧更是贊嘆不已。
總之,探究式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隨著探究式教學的逐步深入,我們堅信它一定能夠為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鄒玉蘭.淺談農村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現(xiàn)狀[J].科技風.2013(01).
[2]林偉.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J].學周刊.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