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虹麗,陳學娟,張敏,邊金霖
(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茶學系,四川成都 611130)
?
淺議茶藝的自然美和人格美
單虹麗,陳學娟,張敏,邊金霖
(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茶學系,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茶藝是一種飲茶生活藝術,其眾多的美學特征可歸為兩大類--自然美與人格美。在茶藝的六大構成要素中均可充分展現(xiàn)出這兩種美。茶藝的自然美是人格美的基礎,茶藝的人格美是由其自然美引申并升華而成,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因而,在茶藝創(chuàng)作中應充分發(fā)揮其自然美和人格美。
關鍵詞:茶藝;自然美;人格美
中國茶葉加工2016(2): 79-83
茶藝是有關茶葉沖泡與品飲的技藝[1],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解渴式喝茶,是將生活飲茶之事提升到精神和藝術層面的活動,即飲茶生活的藝術化。茶藝不僅講究如何泡好茶,讓茶的品質(zhì)特征充分發(fā)揮,而且特別強調(diào)藝術性,有著較高的美學方面的追求,注重給人帶來美好的精神感受。茶藝中的美學追求是貫穿于泡茶到品茶的全過程的。茶藝美是靜態(tài)美與動態(tài)美相結合而構成的一種綜合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茶人之美、茶之美、水之美、具之美、境之美、藝之美等多方面。人、茶、水、具、境、藝是構成茶藝的六個基本要素[2,3]。六要素各有各的美,有機結合又相得益彰,這才成就了茶藝豐富多彩的美。而我們可以把茶藝呈現(xiàn)的各種美歸為兩大類:自然美和人格美。自然是具有無窮多樣的一切存在物,自然美是指各種自然事物呈現(xiàn)出的沒有人工雕鑿的美。茶藝的自然美則是茶藝中人、茶、水、具、境、藝這六要素本身所呈現(xiàn)出來的美及各要素有機結合所產(chǎn)生的自然樸素,不矯揉,不造作的美。茶藝人格美中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情、氣質(zhì)、涵養(yǎng)、能力等特征的總和,是人的道德品質(zhì)和思想情操。人格美,是指一個人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行為,是一種氣質(zhì)美,心靈美,精神美。茶藝的人格美則是茶藝六要素及茶藝綜合效果所突顯的茶人的修養(yǎng)、情懷、志向等精神美。茶藝的自然美和人格美除了能夠滿足人們對美的需求,還有著較強的社會教化功能,茶藝通過泡茶、飲茶活動,傳達某種思想理念,宣揚社會道德規(guī)范,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茶藝的自然美和人格美還可使人陶冶情操,修心養(yǎng)性,知禮明理,提高人文素養(yǎng),完善自我,實現(xiàn)精神的升華。因此,了解茶藝的自然美和人格美對我們進行茶藝設計和創(chuàng)新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將從茶藝六要素,即人、茶、水、具、境、藝六個方面來分析茶藝的自然美和人格美,并簡要探討如何在茶藝自然美和人格美的規(guī)范指導下進行茶藝設計和創(chuàng)新。
1.1人之美
人是大自然的產(chǎn)物,是萬物之靈,同時人又是社會性的,具有思想和道德,在茶藝六要素中,人是最重要,起主導作用,其他要素作用的完美發(fā)揮需要人的操縱與協(xié)調(diào)。因此,茶藝自然美和人格美酣暢淋漓地集中表現(xiàn)在人之美。
人的自然美首先是茶藝表演者的儀表美和服飾美。茶藝表演者應體態(tài)勻稱、五官端正、容貌清秀,大自然賜予人的形體結構、姿態(tài)、色澤是至簡至上的自然美,而得體的服飾搭配便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茶藝表演中的服飾多以中國傳統(tǒng)服飾為主,如:漢服、唐裝、旗袍等。不得不提的是旗袍,旗袍與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并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和濃郁的詩情,突顯出東方女性獨具的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zhì)。另外,茶藝自然美要求茶藝表演者不可濃妝艷抹,不宜佩戴過多的首飾,不能涂香味濃烈的香水或護膚品,不可擦有色指甲油,這種淡妝素裹,天然去雕飾的美,便是《詩經(jīng)》所云的“華如桃李”“美如英”“美如玉”。茶藝表演者的儀表服飾、語言行動便構成人的風度美和神韻美,所謂“有美一人,清揚婉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這種顧盼生香,清純?nèi)缢淖匀簧耥嵵廊绾尾涣钊诵淖怼?/p>
茶人所展現(xiàn)出來的人格美應是茶藝人格美的重中之重,茶人的人格美是其思想、情操、意志、道德和行為美的綜合體現(xiàn)。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善心是茶人人格美的基礎。禮儀是茶人心靈美的必然外化,是文化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茶人(尤其是茶藝師)在茶事活動中時時處處事事為他人著想,連最細微的小事也不馬虎,從怡人得體的妝容,到修剪整齊的指甲;從迎接客人時的溫馨微笑,到離開時的退步恭讓;從清潔干凈的茶碗茶杯,到溫度適宜入口的茶湯,茶藝師待客的真誠、熱情、細心、體貼,都是一種仁者愛人的表現(xiàn),更顯示出中華禮儀之邦的禮讓仁愛之美。
1.2茶之美
沒有茶,何談茶藝,茶之美自是茶藝自然美不可或缺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首先“嘉”在其外形,針形的,扁形的,螺形的,眉形的,蘭花形,雀舌形……無不展示出極致簡約而富于變化的自然美,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愉悅快感。各種形狀的茶葉再潤以銀綠、嫩綠、深綠、黃綠、嫩黃、金黃、黃褐、烏黑、棕紅、橙紅、紫色、銀白等色澤,更是令人驚嘆不已。點綴其間的茉莉花、桂花自不必說,茶湯的色澤、質(zhì)感、香、味才是茶最耐人回味的美。上好的茶湯往往潔凈透明而有光澤,湯色或艷麗醉人,或清淡宜人,更有些茶湯色彩變幻莫測,如煙如霞,徐夤就有詩云:“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p>
茶名中也蘊含了許多自然美,莊子說:“名者,實之賓也?!?,我國名茶大多有很美的名字,看過上述的描述,想必各大名茶擁有這些美麗的名字也實屬實至名歸了,像廬山云霧、敬亭綠雪、恩施玉露、綠牡丹、太平猴魁等,單看這些名字就已聞著三分茶香了,一片小小的茶葉便可給人山水云霧、花鳥雨露的自然美感與聯(lián)想。
茶中所蘊含的人格美正如茶人的思想一般,豐富而深邃,茶人往往把自身投射甚至融進了茶葉之中。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在中國茶人眼里,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是活的,是滲透著人文精神,并能與人進行情感交流的生命體。茶人愛茶不僅在茶的解渴提神之功效,而且在茶湯中溶解了數(shù)百種化學物質(zhì),綜合后百味雜陳,苦、澀、甘、鮮、香等,茶人們便也從這百味的茶中品出了百味的人生?!拔崮晗蚶鲜牢侗?,所好未衰惟飲茶”,歷盡滄桑的宋代文豪歐陽修從茶中品出了人情如紙、世態(tài)炎涼的苦澀味;“蒙頂露芽春味美,湖頭月館夜吟清”,仕途得意的文彥博從茶中品出了春野的鮮活味;“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雪花雨腳何足道,啜過始知真味永”,豪氣干云,襟懷坦蕩的蘇東坡從茶中品出了“和且正”的君子真味[4],這茶中的味外之味是更深刻的茶味之人格美。
1.3水之美
水之美可以說是茶藝自然美的縮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水是生命之源,滋養(yǎng)了萬物,世間萬物所呈現(xiàn)的生命的力量和美都源于水。水之美是生命、靈動、純凈之美,更是乘載著茶之美。張大復曾說,“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見好水于茶十分重要。水是茶之母,茶湯的潔凈透明不僅緣于茶葉本身的精致上乘,更重要的是泡茶用水的清澄明澈,才使茶性在其中盡情釋放。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清冽甘甜的山泉水也要添上一分涌流的靈動才能泡出滋味鮮爽的茶湯,并使飲茶增添更多天然野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之上善乃是茶藝最根本的人格美,茶人也在啜飲之間不自覺地“從善”了。著名的《七碗茶詩》中,一生愛茶成癖的詩人盧仝以一句“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把自己的一顆悲天憫人,顧念蒼生百姓的善心掏了出來。生若蜉蝣,茶人確也無力像水一樣去滋養(yǎng)萬物,但擁有如水的善意襟懷已是最美的人格。
有學者說,茶藝審美需要“滌除玄鑒,澄懷味象”,即是要祛除私妄,保持內(nèi)心像水一樣平靜而清澈,在茶藝的過程中去關照自然,內(nèi)省自性,超然物外,體道悟道。茶人也該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超然地包容世間的美與丑,此種包容應是老子所謂的“柔德”——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勝。此外,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濁是一種奉獻,茶人之德,莫不此般。
1.4具之美
具之美是茶藝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葡萄美酒夜光杯,泡好茶當然也得選用適宜的器具。適宜的器具不僅讓茶葉各種自然美的特性得以充分展現(xiàn),很多時候茶具的造型、色彩、質(zhì)地本身就能呈現(xiàn)出最樸素的自然美。最常用的紫砂陶器、瓷器等,其原料就來自于最樸素的泥土,保持著許多天然特性,就算飾以再多的色彩、紋樣和書畫都遮擋不住人們將之擎在手中時仿佛與大自然交匯的親近感。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茶藝中的有形的具之美無不反映無形的道之美。想來“粗茶淡飯”亦是有其美的,粗制的陶碗再配上并不精致的碎茶,啜飲之人也樂在其中,這是一種不染塵俗的樸素美和不受權貴束縛的自由美。古來文士最推崇典雅之美,紫砂壺便成了文人茶客品茗的不二之選。紫砂壺本是俗世一抔土,制成后也不施釉彩,以篆刻、雕塑的手法飾以書畫、詩文,竟自有氣度氣魄,與文人茶客推崇的典雅之美不謀而合。
1.5境之美
古人偏愛在竹間松下品茗,綠蘚蒼苔,白云花鳥,大約是這樣的環(huán)境中更能品出茶葉的自然之趣。在茶席不起眼處擺上一盆綠色植物,開著零星的小花,簡約,雅致,溫馨,雖比不上月下竹里,但也足以讓人感到茶藝環(huán)境的自然美,帶人進入心靜如水的境界。另外,一曲優(yōu)美的《春江花月夜》、《幽谷清風》,或是《高山流水》也能夠牽引茶人回歸自然,領悟自然之美。
環(huán)境能影響心境,然相又由心生,可見體會茶藝境之美的過程實則是一個物我對話,天人合一的過程,茶人會在茶香縈繞之中,從一石一木里體會“物我同根”,感受人與茶,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密和諧的關系。平和坦蕩的心境應是茶藝活動最好的茶境,不患得,不患失,不爭名,不爭利,笑坐偷閑試茗杯,平和的心態(tài)是這個浮躁社會最緊缺的人格美。
1.6藝之美
茶藝的藝之美亦能反映的是自然的節(jié)奏之美。寒來暑往,寒暑相推是時令的節(jié)奏,陵谷相間,嶺脈蜿蜒是地殼的節(jié)奏,而茶席上擺放的茶具的高矮、大小、方圓何嘗不是一種自然的節(jié)奏再現(xiàn)?茶藝動作的輕與重,快與慢,動與靜,來往順逆也是一種節(jié)奏,有心之人要在“鳳凰三點頭”、“高沖低斟”等沖泡手法中體會到自然的四時更迭、山谷起伏的自然節(jié)奏,感悟到茶藝之美。
茶藝六要素中的“藝”主要指茶藝表演者的操作技藝和禮節(jié)禮儀。泡茶茶量要合適,水溫要適宜,泡茶時間更要掌握好;動作要剛柔適度,張馳有序,不宜過快,也不宜拖沓,一切都要恰如其分,不偏不倚,茶藝的這種特點,成就了茶人的中庸之德。茶藝中的各種禮儀動作更是體現(xiàn)茶人的一種修養(yǎng)與素質(zhì),是茶人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來的獨特的人格魅力。
為什么人們能夠在茶藝活動中領會到如此豐富的自然美?為什么人們樂于崇尚茶藝自然美?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類社會實踐,自然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和人類社會實踐的發(fā)展進程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時代,人們依靠自然而生存和發(fā)展,并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漸鍛煉出靈巧的雙手和發(fā)達的大腦,逐漸擁有美感等高級情感,自然界的一切便開始成為審美的對象。人類對茶的利用,最初是作為菜食;在長期食用的過程中,人類對茶的藥用功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由于茶葉加工的革新與發(fā)展,茶葉滋味口感得到大大改善,使得把茶作為飲品成為后來人類利用茶的主要方式。從西漢時期開始,茶便從食用、藥用,逐漸演變成為純粹的飲料了。魏晉時期,許多文人士大夫流連于山水之間,品茗賦詩,談天論地,因茶可長飲不醉,既風流倜儻,又無損雅興,漸漸地,茶便成為身份內(nèi)涵的標榜,更多用于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唐代,茶成為“舉國之飲”,人們開始更多地從審美和藝術的角度來看待茶及茶藝茶道[5]。
茶藝人格美的產(chǎn)生,與古代文人加入飲茶隊伍,逐漸將茶帶入到“文化圈”密不可分,是伴生于茶文化而形成與發(fā)展的。中國茶文化中吸收了儒、釋、道三家精華,故此也為茶藝人格美的根源所在。儒家美學崇尚“和”,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要求的最高標準,《中庸》里講,“喜怒哀樂之末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此語可通俗理解為:為人做事當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過分”,這一思想影響了茶藝的方方面面;佛教美學崇尚“無”,耳熟能詳?shù)摹吧词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義理,“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xiàn)象,“空”是事物的本質(zhì),這句話是說這些現(xiàn)象都是人們虛妄產(chǎn)生的幻覺,這種道理雖然算不上科學理論,但也深深影響了茶藝人格美的形成,茶人們平和無爭的性格很可能正是源于此;道家美學崇尚“自然”,老子《道德經(jīng)》,“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對自然欲求的順應,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這種思想對茶藝人格美的產(chǎn)生有極深刻的影響,使得茶藝中無處不是崇尚自然的例證,這三種思想在茶藝中相互融匯,便有了豐富而深刻的茶藝人格美。
茶藝的自然美是人格美的基礎,沒有自然美就沒有人格美;茶藝的人格美是由其自然美引伸并升華而成。若茶藝僅有自然美的話,茶葉也許就只能是一種美味的物品而已,而不能進入文化圈,上升到“藝”的層面。茶藝的自然美和人格美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茶藝的自然美和人格美的關系在茶人擇茶選器,比德于茶的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最典型的例子,文人茶客何以偏愛紫砂?因為紫砂的自然美與文人茶客典雅的人格美相契合,紫砂的自然美也使文人茶客的人格美得以提升。
美的事物都會有它的功能和價值,茶藝的美具有宣傳普及茶文化,促進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等功能,但茶藝自然美和人格美更重要的功能是滿足人們內(nèi)心對真、善、美的需求,進而教化世人擺脫世俗功利的禁錮。茶藝的自然美和人格美如水一般,洗滌人們內(nèi)心的污濁,使人們從勞形勞心中解放出來,并在茶藝審美的過程中尋得自我,塑造真我。茶藝的自然美和人格美更能激起人們對美的向往和追求,讓人們學會用美學的眼光和心態(tài)來看待日常生活,活得有滋味,活得有詩意。若人們都能以茶藝人格美來規(guī)范自己的所思所行,和諧社會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設計和創(chuàng)新茶藝時,應首先遵從茶藝的自然美,合理選茶擇水、搭配茶具、編制程式與動作;設計更要符合一定的美學、精神、文化主題,使人們從茶藝中能感受到更多的自然美和人格美。設計茶藝時,抓住茶藝自然美和人格美的關系十分重要,所謂各花入各眼,擇茶備具當要因人、因場合、因茶藝主題制宜。一味選用品質(zhì)絕佳的好茶,汲取清甜的山泉水,采用極致奢華的茶具,奏宮樂,宮女們跳起霓裳羽衣舞來,這樣華麗雕刻的茶藝藝術雖美,但不符合文人茶客對人格美的追求,也難入他們的法眼。
在茶藝設計時,對茶藝表演者的要求,衣飾妝容應符合茶藝自然美,前文已有提及,一般應做到整潔、大方、素雅。一些茶藝表演者把生活中的化妝習慣帶到茶藝表演中來,濃重的眼影,鮮艷的唇彩等,都不符合茶藝自然美的要求;在服飾方面,首先應該和茶藝內(nèi)容相適,其次,服飾式樣、做工、質(zhì)地和色澤各方面也應注意,既要精致,又要不失素雅??偟膩碚f,表演者服飾宜具有民族特色,不宜“西化”,有些茶藝表演者在進行茶藝表演時穿著洋裝禮服,更有甚者還穿著坦胸露背的服裝,這與茶藝氛圍極不協(xié)調(diào),不符合茶藝審美要求(英式下午茶等外國茶俗表演另當別論)。茶藝表演者的發(fā)型也應該大方整潔、干凈利落,忌披肩長發(fā)和過于“個性化”和“時尚化”。
茶藝中用茶的選擇也相當重要,要順應自然茶性,不同茶類對不同主題表達有不同的效果。綠茶綠葉綠湯、清香爽口的特點更符合清新自然的主題,能使觀者神清氣爽,內(nèi)心虛靜;紅茶則紅葉紅湯,香甜味醇,適宜表達溫馨甜蜜的主題,能起到冬日陽光的作用;黑茶香氣陳醇,滋味濃厚則適合用來表達一些有厚重感的主題或思想。
茶藝設計中水和器的選擇,不僅要體現(xiàn)其自身的自然美,更要符合茶性,促使茶之自然美的凸顯。古人認為最好的泡茶水是山泉水,山泉水清潔甘甜,富含礦物質(zhì),且能促進茶味,但山泉水不是隨處都有,取用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們選水應該做到水清潔無異味,無其他影響茶性的雜質(zhì),能使茶的自然真味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來即可。不僅水對茶性發(fā)揮有重要影響,茶具也會影響茶湯品質(zhì),茶具主要應從功能、質(zhì)地、造型、體積、色彩等方面來搭配選擇。茶器的線條、造型應自然大方,那些造型復雜,裝飾奢華浮夸的則不符合茶藝自然美和人格美的要求,一般不宜用于茶藝表演。通常高密度材質(zhì)的瓷器、玻璃等茶具因氣孔率低,吸水率小,適合沖泡清淡風格的茶葉(如綠茶、黃茶、白茶等);低密度材質(zhì)的紫砂茶具較適宜于那些香氣較低沉濃重的茶葉(如普洱茶、烏龍茶等)。茶具的花紋色彩主要影響茶湯色澤的觀賞效果,在茶藝擇具時也應特別注意。
茶藝活動環(huán)境的布置和茶席設計是茶藝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不僅要注意茶藝自然美的發(fā)揮,更要符合茶藝人格美的要求。茶藝環(huán)境最基本應做到所謂“窗明幾凈”,安靜幽雅,若能以自然山水為背景,點綴以陽光雨露,還有若隱若現(xiàn)的古典風格亭臺樓閣更是極佳的。茶室可以用耐陰常綠無揮發(fā)性氣味的植物來裝飾,如:竹、松、蘇鐵、蘭草等,這些植物在增加茶室自然野趣的同時,也提升了茶室的人文氣息。茶室也可結合花藝、香藝、掛畫或點綴以奇石古玩,但應做到主題鮮明,美觀實用并具有文化內(nèi)涵。另外,音樂對美化環(huán)境,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古琴古箏,品茗賞樂,豈不美妙之極。茶藝音樂最好選用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節(jié)奏疏緩、旋律優(yōu)美的古典名曲,體會高山流水之意,感受古人超然清高的情操。茶席設計也應從充分發(fā)揮茶藝自然美和人格美的基本要求出發(fā)來進行,可靈活運用節(jié)奏、對比與協(xié)調(diào)、對稱、照應、重復等藝術美法則,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設計出色彩、形式及意義俱佳的茶席。曾經(jīng)見過一個極有意思的茶席布具,茶藝師把六個棕黑色品茗杯擺成一條蜿蜒小徑的樣子,寓意人生路途的曲折,而茶湯的斟入則是茶藝師愿用激情和活力來過好每一天的表達。用于茶席上鋪墊物也十分重要,適宜的材料多為質(zhì)樸的棉、麻、綢緞織品,竹、草稈編織物,或直接使用植物葉鋪,石鋪等,其色彩圖案以簡潔清爽為宜,以更好地體現(xiàn)茶藝的自然美與人格美。
“藝”這一要素更加要注重自然美的發(fā)揮,根據(jù)茶性設計合理的茶藝操作程序,茶藝動作設計要自然流暢,不矯揉造作,不要有過多花哨的動作,這樣才能與其他幾要素互添光輝,使茶藝自然美和人格美充分發(fā)揮。
參考文獻:
[1]陳宗懋.中國茶葉大辭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 576.
[2]林治.中國茶藝[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 2000: 59-114.
[3]單虹麗,唐茜,齊桂年.茶藝基礎與技法[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 3.
[4]林治.中國茶藝學[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87.
[5]劉勤晉.茶文化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22.
Discussion on Natural Beauty and Moral Beauty of Tea Art
SHAN Hong-li,CHEN Xue-juan,ZHANG Min,BIAN Jin-lin
( 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College of Horticulture,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China )
Abstract:Tea art is the art of drinking tea,with many of i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being categorized into two types- natural beauty and moral beauty,which are easily found in the six elements of tea art. For tea art,natural beauty is the basis of moral beauty,while moral beauty is the distillation of natural beauty. As a result,they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separable. Thus,in tea art,both natural beauty and moral beauty should be given full play.
Key words:Tea art; Natural beauty; Moral beauty
中圖分類號:TS97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306(2016)02-0079-05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簡介:單虹麗(1957-),女,湖北武漢人,教授,研究方向為茶文化與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