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戀
藏弦胡是雪域高原藏族特有的拉弦樂器,采用藏區(qū)特有的牛角、杜鵑木、羊皮、馬尾等材料制成,具有區(qū)別其他拉弦樂器的獨有特點,是雪域高原上獨特的藏族精靈。了解藏弦胡的功能及由來、它的基本構造、獨特的定音、定弦法及音色,以及藏弦胡特殊的演奏方法與技巧和它在巴塘弦子中所起的作用,對研究藏族民間音樂有一定的幫助。
藏弦胡;拉弦樂器;弦子歌舞;演奏技法
基金項目:2012年教育部基金項目“康巴藏族民間歌舞藝術的調查與研究”(12YJA760035);2015年四川民族學院科研項目“甘孜藏區(qū)藏弦胡與二胡演奏藝術的對比研究”(XYZB15018)。
作者簡介:周 戀(1986— ),男,四川民族學院音樂舞蹈系助教。
一 、藏弦胡的功能及由來
藏弦胡是一種與二胡相似的胡琴類樂器,在藏語中被稱為“畢旺”,在漢語中被稱為“牛角胡” “弦胡” 等,主要盛行于四川巴塘、青海玉樹、云南德欽以及西藏芒康等藏區(qū)。對于藏弦胡的來歷,據(jù)歷史記載可以追朔到隋唐時期,據(jù)西藏相關史書記載,
大致在公元633年左右,就已存在一種名叫“畢旺”的弦樂。因此,藏弦胡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藏弦胡在巴塘地區(qū)有這樣的傳說:“在很多很多年以前,草原上有一對熱戀的情侶經常一邊放牧,一邊唱歌跳舞,但由于當?shù)赝了镜淖钃?,他們的愛情被終結,姑娘后來抑郁而死,但為了能夠天天聽到男子的歌聲,她變成了高原上一只溫順的小羊,陪伴在男子的身邊,后來小羊也死去了,這位男子就按小羊之前的愿望將它的皮做成了高原上第一把羊皮琴,也就是今天的藏弦胡?!盵1]由于藏弦胡卓異的音色與獨特的風格,因此一直流傳至今,但藏弦胡的傳承沒有固定的琴譜,通常是民間藝人在不斷的演奏摸索中將自己內心的情感用樂器表達出來,經過代代口口相傳,逐漸流傳了下來,藏區(qū)人們通過彈奏藏弦胡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生命的贊美,流露出豁達爽朗的性格。
筆者在與巴塘當?shù)孛耖g藝人交談過程中了解到,巴塘弦子在最初的表演中并沒有使用藏弦胡作為伴奏,通常以邊歌邊舞形式為主。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各地貿易交往頻繁,巴塘弦子逐漸吸收了外來的音樂元素,不斷發(fā)展增加了伴奏樂器——藏弦胡,在巴塘弦子中藏弦胡的旋律與舞蹈歌唱相互配合,融為一體。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各種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在弦子歌舞中,藏弦胡作為一種舞蹈道具,代替了最初的伴奏功能。然而,藏弦胡不管是作為伴奏樂器還是作為舞蹈道具,它在弦子歌舞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藏弦胡伴奏時深沉而渾厚的聲音不僅可以烘托出弦子歌舞細膩而優(yōu)美的旋律,而且可以抒發(fā)情緒,緩解心情?!瓣P于這一弦樂的史料,在《西藏王臣記》中載‘為了消散法王(贊普松贊干布)的憂悶,面戴獅子、牦牛和老虎等面具表演阿卓和噶爾舞的人們,奏起巨鼓、畢旺和饒鈸,盡情歡舞和演戲……” [2]
二、藏弦胡的基本構造
藏弦胡的構造與漢族拉弦樂器二胡相似,琴筒較大,琴身較短(700~750毫米左右)。藏弦胡主要由琴筒、琴桿、琴弦、琴皮、琴碼、琴弓、琴軸、千斤等8個部分構成。
琴筒是藏弦胡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通過弓毛與琴弦的摩擦使之振動琴皮發(fā)音的共鳴箱。琴筒的形狀和材料直接影響其音量與音質。傳統(tǒng)藏弦胡琴筒由牛角制成,因此藏弦胡又被稱為牛角胡,其琴筒比二胡的琴筒大而厚,與二胡相比其音色更加深沉渾厚。現(xiàn)代藏弦胡主要為圓形琴筒,同時為了避免琴筒受潮變形,所以通常選用防潮耐濕的杜鵑木。
琴桿是藏弦胡的支柱,亦是軀干,主要是連接著琴筒和琴頭。與其他拉弦樂器相比,藏弦胡的琴桿(約720毫米)相對較短,這是由于藏弦胡所獨有的拉奏時不換把的特點,所以要求其琴桿相對較短,滿足持琴者邊跳邊奏的需要。
為了在拉奏的過程中手感較好,琴桿選用有彈性的花椒木。
周 戀音色卓異 風格獨特——巴塘弦子之演奏樂器“藏弦胡”
琴弦是藏弦胡的發(fā)音體。藏弦胡的琴弦由30根左右的內弦和15根左右的外弦組成,通常選用尼龍線或馬尾制作,其特征表現(xiàn)為渾厚、深沉、穿透力強。而二胡通常采用鋼絲弦,其特征則表現(xiàn)為較細膩、柔軟。
琴皮是指琴筒前口的蒙皮,弓毛與琴弦的相互摩擦發(fā)出聲音,琴皮是通過琴碼的導振使之產生振動的發(fā)聲體,琴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藏弦胡的音質與音量,與二胡相比皮膜稍厚,二胡琴皮常采用蟒皮,而藏弦胡的琴皮多采用不易熱脹冷縮的馬皮或羊皮。
琴碼是琴皮與琴弦兩者振動的媒介體,通常選用竹、硬木等材料,鞍馬狀的琴碼一般放置于琴筒上短下長3/5處。
琴弓主要由弓毛和弓桿兩個部分構成,在琴弓的頭部都會安置長條螺絲用來調節(jié)琴弓的松緊,弓毛放置于兩弦之間,通過拉推運弓與琴弦的摩擦而發(fā)音。琴弓長短不一,一般約為50厘米左右,弓桿是由藤子或細木制成,弓毛會選用較為結實耐用的馬尾或牛尾。
琴軸分上下兩個,主要是用來調整音高,上方琴軸對應內弦,下方琴軸對應外弦。
千斤主要對藏弦胡起到固定琴弦的作用,它的高低直接影響音高。千斤形式多種多樣,一般選用絲線、棉線等材料制成,常以線繞千斤為主。
圖1 藏弦胡構造示意圖
三、 藏弦胡的定音、定弦法及音色
藏弦胡的定音和定弦是有區(qū)別的, 定音是指藏弦胡的實際音高,如內弦定a音,外弦則會定e1音,也就是根據(jù)鋼琴上a和e1來定音。在巴塘弦子音樂中,藏弦胡的定音相對比較隨意,根據(jù)需要可分別定為b—f1,b—f,c1—g1,d—a,e—b等,內弦從a—e1,外弦從e1至b的任何音,音域一般在九度,其音色深沉、渾厚,具有穿透力。
藏弦胡的定弦一般采用五度定弦法,根據(jù)不同的旋律調式,內外弦兩音通常定為首調唱法的sol-re弦、la-mi弦、do-sol弦、re-la弦等等。內弦為兩音中較低音,外弦為兩音中較高音,定弦時切勿顛倒內外弦音。巴塘弦子曲目的音樂調性多為五聲調式,常用的幾種調式為羽、商、徵調式,少數(shù)曲目中也會用到宮、角調式,因此首調唱法的la-mi弦(見譜例1)[3]、re-la弦(見譜例2)[3]、sol-re弦(見譜例3)[3]這三種定弦較為常見。endprint
譜例1
譜例2
譜例3
藏弦胡的音色在弦子歌舞表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藏弦胡的構造與發(fā)聲結構來看,其音色深沉、渾厚,近似于男性的嗓音,這是藏弦胡最為顯著的特點。然而由于藏弦胡的琴弓和琴桿相對較短,故很少用到高把位演奏,而以第一把位演奏為主,易控制,音色干凈且共鳴度好。從民族音樂文化內涵角度來看,藏弦胡音色有著極其鮮明的特征表現(xiàn):深沉渾厚、極具穿透力,既不像傳統(tǒng)二胡所具有的悲涼色彩,也沒有高胡所發(fā)出的纖細華麗之音,而是在歡快抒情中帶有渾厚之音。在弦子歌舞中,領舞者站在排頭,伴隨數(shù)把藏弦胡的齊奏聲,打音的音色被烘托為一陣陣有晃動感的嗡嗡聲,與歌唱者嘹亮的嗓音相互配合,融為一體。
四 、藏弦胡的演奏方法與技巧
(一)演奏姿勢
巴塘弦子是集“詩、歌、舞、樂”為一體的歌舞藝術形式,藏弦胡作為伴奏樂器在演奏過程中常常以邊奏邊舞的立姿展現(xiàn)于眾。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場合,藏弦胡也會以獨奏的表演形式出現(xiàn),這時通常為坐姿。
坐姿,一般是后背直立,端坐于椅子的前三分之一處,身體稍往左傾斜,使重心落在身體的左側。琴筒放于左腿緊挨腹部的位置,琴筒面稍向右前方偏斜,左手虎口位置夾于琴桿,左臂自然彎曲,琴桿與身體保持45度角,手指按弦近乎與琴弦垂直,右手持弓,在演奏過程中無論是左手還是右手,手臂動作一定要自然放松,右手運弓手腕動作也要做到靈活自如(見圖2)。
立姿,在整個藏族弦子歌舞表演中較為常用,而且立姿演奏也是藏弦胡區(qū)別于其他拉弦樂器演奏的主要特征之一。大多數(shù)藏弦胡的琴筒下方未設計琴托,由琴桿直接穿過琴筒,故常將琴桿底部插于左腰下方,琴桿向下傾斜的角度主要取決于舞蹈動作的幅度。有些演奏者為了演奏方便,用腰帶把樂器固定于腰部邊奏邊舞,以免把位移動(見圖3)。
圖2① 坐姿
圖3② 立姿
(二)演奏法
1.按弦
藏弦胡的按弦方式與其他拉弦樂器截然不同。一般的拉弦樂器通常采用指尖按弦法:用虎口位置握住琴桿,大拇指自然彎曲靠在琴桿上,食指、中指、無名指用第一關節(jié)指肚中央部位按弦,并且第一關節(jié)必須彎曲,因小拇指短小故需將其伸展按弦;然而,藏弦胡的琴弦是由數(shù)根馬尾制成,較一般的拉弦樂器按弦面積較大,因此在藏弦胡中會采用指肚按弦法。在演奏時通常將左手手指伸直平鋪于琴弦上,用大拇指一關節(jié)外側處按弦,食指、中指、無名指則運用一二關節(jié)之間處即指肚按弦,小指不按弦,但緊靠在琴桿上,既起到支撐琴桿,固定把位,同時也有利于大拇指靈活按弦作用。正是藏弦胡獨特的按弦方造就了其深厚沉重獨特的聲音特點。
2.裝飾音
裝飾音在拉弦樂器中可以起到美化聲音、豐富樂曲情感的功效,通常由各個地區(qū)不同樂曲的音樂風格而形成,拉弦樂器采用的裝飾音分別有“滑音” “打音” “揉弦” “顫音”等十幾種類型。藏弦胡演奏過程中采用的裝飾音以“打音” “滑音”為主。
“滑音”在藏弦胡和二胡演奏中最常見的是“上下滑音”[4]。在二胡演奏中左手4個手指都可以做不同的“上下滑音”技巧,而在藏弦胡演奏過程中,食指下滑以及無名指上滑使用的最多。
“打音”在藏弦胡的拉奏中運用的較多,這也是藏弦胡演奏中的絕妙之處。 打音奏法通常是在該音上方大二度或小三度音上進行演奏,主要在同音反復以及長音上頻繁使用,進一步豐富了弦子歌舞其獨特的音樂風格。藏弦胡因琴弓短小,為了保持音樂旋律的流暢性,特別是在演奏長音時只能用長短不一的分弓,并且反復運用大二度、小三度的助音或倚音[5]。顫音作裝飾音將長音奏成連續(xù)的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使曲調具有舞蹈節(jié)奏感,打音速度通常比二胡打音要稍慢,在后半拍打音,慢速時約打3次,快速約打5次,“打音”成為藏弦胡中的演奏之絕。
3.分弓奏法
藏弦胡的琴弓比其他拉弦樂器短,在運弓過程中主要靠小臂、手腕運動,因此演奏時頻繁換弓,且拉推弓的開頭常以重音為主,這就使其在伴奏過程中具有極強的節(jié)奏感。藏弦胡的弓法以分弓為主,半拍一弓或一拍一弓較為常見,偶爾出現(xiàn)連弓演奏,且以十六分音符兩音一弓為多見。改進后的藏弦胡采用了二胡弓子,因此持弓方式與二胡相同,即采用“夾持”式,此時弓法簡單,主要運用連弓和分弓兩種弓法。在藏弦胡演奏中,通常不使用頓弓、跳弓、抖弓等弓法。
4.第一把位演奏
藏弦胡只在一個固定的把位上演奏,即為“傳統(tǒng)把位”,也就是“第一把位”演奏法,這就導致了藏弦胡音域較窄,其音域一般控制在九度以內。藏弦胡短小的形制和舞蹈表演的需要,使得演奏者常將其插在腰部邊奏邊舞,其音域較窄決定了它在演奏時只運用第一把位,以第5指延伸擴大音域,很少用到換把。
藏弦胡單純的第一把位奏法雖然在音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這一音區(qū)的共鳴最好,音色最飽滿,音質最具彈性。而它的音響效果與雪域高原的氣質相吻合,符合藏族人民豪爽豁達的心理特征,最能滿足藏族人民對弦胡藝術總體的表現(xiàn)需求。
5.固定節(jié)奏音型的伴奏
藏弦胡是一件伴奏功能很強的拉弦樂器,它為歌唱、舞蹈 、朗誦、說唱等伴奏,通常其伴奏類型以節(jié)奏伴奏和裝飾音伴奏為主。在節(jié)奏伴奏中,藏弦胡常采用如下方法:一是以分解節(jié)奏給旋律進行中的同音和長音伴奏(
× — — —
××
××
××
××
,
× ×
××
××
;二是貫穿于全曲各段落的一種固定型節(jié)奏(× ××);三是給韻誦、舞蹈過場等以空弦同度音、五度音序進為主而成的一種固定節(jié)奏型(××
××
×××
×××
)之無限反復來進行伴奏等。[5]裝飾音伴奏通常是在每一拍中的后半拍加以裝飾,如譜例4所示。通過不同的演奏表達形式,為伴奏對象增加了活力,增添了變化,增強了感情,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巴塘弦子獨有的韻味。endprint
譜例4
6.演奏旋律
藏弦胡演奏的旋律與歌唱的旋律基本一致,在巴塘弦子表演過程中通常以慢—中—快三種速度為主,演奏者對弦子樂曲速度的把握至關重要,尤其是慢板,演奏旋律的節(jié)奏必須跟舞步保持一致,一般難度較大的歌曲常常加入五聲音階順向或者反向的組合。
也就是說,藏弦胡演奏旋律對整個弦子歌舞的節(jié)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曲調結構上,由于藏弦胡演奏時沒有固定的琴譜,因此它的曲調通常朗朗上口,以“二句式+四句式”為主,音域在9度左右,處于領唱者的音域范圍之內,短小簡單的弦子樂曲表達了藏族人民歡快熱情的生活態(tài)度。在藏弦胡的調式中可分為宮、商、角、徵、羽各種調式,最常見的是羽調式、商調式、徵調式,既避免了統(tǒng)一調式的單調乏味,又沒有許多調式的雜亂無章[6]。
五 、藏弦胡在巴塘弦子中的作用
巴塘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歌舞形式,是重大節(jié)日或平日休閑不可缺少的一種娛樂方式,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跳弦子。從巴塘弦子音樂與舞蹈的結構中可以分析出,主要以二部曲式為基礎,兩部分主要是旋律快與慢的對比,因此,演奏者在運用藏弦胡演奏的旋律速度就起到主導作用。在整個弦子歌舞的表演過程中,藏弦胡主要起到領舞、領奏、伴奏、間奏、后奏等作用。
通常一首樂曲每個部分的旋律由領奏—主體(帶有伴奏)—間奏—主體(帶有伴奏)—后奏組成,人們在圍圈起舞時,領舞者拉著藏弦胡,邊奏邊跳,通過快慢不同的旋律整理舞步節(jié)奏,控制整個弦子表演的速度與節(jié)奏,起到領舞領奏的作用;伴奏通常是藏弦胡隨著演唱者的歌聲對主旋律進行伴奏,男女老少沿著順時針方向時而向圈內聚攏,時而向外散開,由于藏弦胡拉奏的音域較窄,因此在伴奏過程中完全適合邊舞邊唱;間奏在整個弦子音樂中起著過渡的作用,主要是對兩個演唱者中間的旋律進行重復演奏,使得整個旋律在銜接過程中演奏得更加完美;后奏主要表現(xiàn)了持琴者將整個弦子表演達到升華,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
結 語
巴塘弦子是一門將詩、歌、舞、樂四者融為一體的歌舞藝術形式, 由于藏弦胡特殊的取材造就了深沉而渾厚的音質,在整個歌舞弦子的表演中,音色卓異,風格獨特,而且巴塘弦子結構劃分清晰,運用典型的二部曲式結構,通過使用藏弦胡特殊的領奏、伴奏、間奏、后奏作用將巴塘弦子演繹至完美,成為藏區(qū)民間歌舞中獨具特色的一種歌舞藝術形式,流傳至今。
責任編輯:陳達波
注釋:
①本圖片由巴塘弦子傳承人洛松達哇提供。
②同注①。
參考文獻:
[1]格勒.藏族早期歷史與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邊多.西藏音樂[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172.
[3]馬郎吉,洛桑.巴塘弦子曲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4]米瑪洛桑.藏族拉弦樂器綜述[J].西藏研究,2003(2).
[5]李娜.藏族牛角琴的歷史演進[J].文藝爭鳴,2010(12).
[6]扎西達杰.牛角胡論[J].西藏藝術研究,199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