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拼音方案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與對外漢語教學*
李亞楠,周小兵
(中山大學 國際漢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摘要]明清之際,來華傳教士編寫的漢語教材開始系統(tǒng)地用拉丁文為漢字注音。文章回顧西方人創(chuàng)制拉丁字母標注漢字的歷史,介紹西方漢語教材中有代表性的拼音方案,及中國近代拼音方案。文章認為,漢語作為外語教學,是現(xiàn)行拼音方案的起源;和中國近代拼音方案相比,西方傳教士的方案,對《漢語拼音方案》影響更大;《漢語拼音方案》應擴大使用范圍,在漢語國際教育與應用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關鍵詞]早期漢語教材;拉丁化注音;漢語拼音方案;對外漢語教學
我國傳統(tǒng)音韻學用“直音”“反切”法記錄和分析語音,把漢字當注音工具,局限性很大。明清之際,大量耶穌會士來華傳教,為方便學習漢語漢字,他們研習漢語語音,嘗試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并由此形成多套漢語拼音方案。這不僅方便了漢語學習,也開啟了中文拉丁化進程,推動了漢語音韻學發(fā)展,促成了《漢語拼音方案》的產(chǎn)生。
一、西方早期漢語教材中的漢語拼音方案
最早的拼音方案為羅明堅、利瑪竇編制,到相對成熟的威式方案大約經(jīng)歷了300年。
(一)《葡漢辭典》之羅氏拼音方案
羅明堅和利瑪竇合編的《葡漢辭典》,是最早用拉丁字母標注漢字的系統(tǒng)嘗試。楊福綿(1995)指出,這部詞典收錄葡語詞匯6000余條,對應的漢語字詞5460條。編寫方式分3欄:第一欄是葡語單詞、詞組和短句;第二欄是羅馬注音;第三欄是漢語詞條,有單音節(jié)詞、雙音節(jié)詞、詞組和短句。*楊福綿. 羅明堅、利瑪竇《葡漢辭典》所記錄的明代官話[J].中國語言學報,1995,(5).請看楊福綿分析《葡漢辭典》后整理出來的拼音方案。
表1 羅氏拼音方案
該注音體系很不成熟。一,聲母沒有送氣音符號。如“怕”和“罷”都拼成pa,“他”和“大”都拼成ta。二,同一韻母拼法不同,如“起”拼成chi、chij、chiy,原因是當時意大利語的i,j,y通用。三,一個字母代表多個音,如字母c和不同元音結合時發(fā)音不同:“自”(ci)、“站”(cen)、“改”(cai)。四,沒有聲調(diào)符號。
“《辭典》中的羅馬字注漢字音,是漢語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是利氏及《西儒耳目資》拼音系統(tǒng)的前身,也是后世一切漢語拼音方案的鼻祖”。(楊福綿,1995)
(二)《西字奇跡》之利氏拼音方案
尹斌庸認為,漢字拉丁注音真正的完成時期是1598年,成果是利瑪竇在運河上與郭居靜神父合作制定的拼音方案。*尹斌庸. 利瑪竇等創(chuàng)制漢語拼寫方案考證[J].學術集林,1995,(4).據(jù)《利瑪竇中國札記》記載,郭居靜是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家,善于分辨各種細微的聲韻變化,尤其是聲調(diào)區(qū)別。利瑪竇借助郭居靜等人的音樂聽辨能力,參照樂譜音階,創(chuàng)制了羅馬字漢語拼音方案。1605年在北京刻印的《西字奇跡》,就是使用這套方案編制的注音讀物。原書已散失,其中4篇文章由明朝程大約的《程氏墨苑》所收錄。如圖1:
圖1 《程氏墨苑》節(jié)選
羅常培(1930)根據(jù)這些音節(jié)的注音歸納出利瑪竇拼音方案,*羅常培.耶穌會士在音韻學上的貢獻(《歷史語言所集刊》Ⅰ(3)[M].北京:中華書局,1930:268.見表2。
表2 利瑪竇拼音方案
較之羅氏方案,利瑪竇注音方案最大的進步有兩點。一,標出了送氣音符號,避免了羅氏方案“怕”[pa]“罷”[pa]不分的弊病。二,發(fā)現(xiàn)了漢語聲調(diào),創(chuàng)造了5個符號來表示5種聲調(diào)。這主要得益于郭居靜等人的貢獻,也體現(xiàn)了傳教士對漢語語音認知的深化。
(三)《西儒耳目資》之金氏拼音方案
1626年金尼閣在杭州出版《西儒耳目資》,系統(tǒng)介紹傳教士的漢語拼音方案(表3)。這是在利氏拼音方案基礎上,參考《洪武正韻》編成的漢語語音韻書?!段魅宥抠Y》是帶拼音的漢字字典,分3編:第一編《譯引首譜》是總論;第二編《列音韻譜》是從音查字;第三編《列邊正譜》是從字察音。
表3 金尼閣拼音方案
羅常培詳細比較利金方案,認為利瑪竇的系統(tǒng)不如金尼閣的謹嚴。如:“字父”方面,金氏把利氏的c[k]、c[k](在a、o、u前),k[c]、k[c](在i前),q[kw]、q[kw](在u前)并成k、k兩個音位;g[]、ng[-η]并成一個g音位;c[ts]、c[ts](在e、i前),?[ts]、?[ts](在a、o、u前)并成?、?兩個音位;j[](在a、o、u前),g[](在e、i前)并成一個j音位,n[n]、nh[]并成一個n音位?!白帜浮狈矫?,金氏刪掉利氏的oo,oem兩個韻母,添上ua,un,oai,oan,uan,oen,uem7個韻母,把ih改成ul。
金尼閣的拼音方案只用25個字母和5個聲調(diào)符號就可以拼讀當時“官話”的全部音節(jié)。“這種簡單而有條理的拼音方法,不但替向來被人們認為繁難的‘反切’開了一條‘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簡易途徑,而且引起了當時好些音韻學者的注意和文字可以拼音化的感想,如方以智和楊選杞等?!?羅常培.耶穌會士在音韻學上的貢獻[A].歷史語言所集刊Ⅰ(3)[C].北京:中華書局,1930:268.
(四)《隨筆》中密迪樂的拼音方案
英國駐中國領事館官員密迪樂1847年出版了《隨筆——關于漢語和中國政府及其人民》,提出一套適用于北京話的全新的音標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包括輔音表、單元音表、復合元音表和聲調(diào)表(表4)。
表4 密迪樂拼音方案
曾春靜指出,密迪樂方案的貢獻在于:一、專為北京話創(chuàng)建了一套音標系統(tǒng)。因北京話有的音在印歐語系中不存在,如果像前人那樣套用印歐語系音標,描寫就不準確。二、注意到z、c、s、zh、ch、sh、r后邊的元音并非舌面元音[i],因此用ǐ來表示這個不能單獨出現(xiàn)的特殊元音。三、提出北京話只有4個聲調(diào),沒有像南方官話的入聲;并發(fā)明了用1、2、3、4代表4聲的方法。*曾春靜.國際漢語教育史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36~138.
該方案對后來威氏拼音方案有很大影響。威妥瑪說:“隨筆包含了第一個公開出版的北京話表音方案。”*威妥瑪. 語言自邇集[M]. 張衛(wèi)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9.
(五)《語言自邇集》中的威式拼音方案
1886年,英國人威妥瑪在《語言自邇集》中創(chuàng)制了威式拼音方案,更為完整準確地記錄了北京官話口語(表5)。
表5 威妥瑪拼音方案
在標調(diào)上,威妥瑪繼承了密迪樂的方法,把1、2、3、4寫在注音右上角表示4聲。
na4i4tien1wo3mênshang1liang2chochu1chêng2sai4ma3chü4.
那一天我們商量著出城賽馬去。*威妥瑪. 語言自邇集[M]. 張衛(wèi)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41.
威氏方案是借鑒、總結以前各種拼音方案并經(jīng)過自己整理和加工而成,在當時中國官話南北轉換之際,它對北京音的精準記錄使其在世界漢語范圍內(nèi)被廣泛應用,并且對當代的《漢語拼音方案》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二、中國近代的漢語拼音方案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為普及教育、培養(yǎng)人才、挽救民族危亡,中國知識分子掀起一場漢字拼音化運動,相繼采取筆畫式字母和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這兩種注音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傳教士拼音方案的影響,并影響了后來《漢語拼音方案》的形成。
(一)漢字筆畫式拼音
鴉片戰(zhàn)爭后,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愛國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主張“以字母取音,以簡易之新文”來書寫“中國名物”。王照1900年創(chuàng)制了《官話合聲字母》,是最早的漢字筆畫式方案。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用漢字筆畫作字母基礎,聲韻雙拼法,50個字母(聲母),12個喉音(韻母)。這套方案雖不完善,但它動搖了漢字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核心地位,是中國人開啟的拼音化起點。
1918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我國第一個法定的拼音方案。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簡單的漢字作為字母形式,使用聲介韻三拼法;音節(jié)采用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的三拼制,共37個(聲母12個,韻母13個,介母3個)。例如:
學中 國 字 很 有 意思。
ㄒㄩㄝˊ ㄓㄨㄥㄍㄨㄛˊㄗˋㄏㄣˇ ㄧㄡˇ ㄧˋ ㄙ .
在那個時期,拼音有兩大任務:國語統(tǒng)一,注音識字。作為一項宏大的語言規(guī)劃,注音字母在民國時期推行了40余年,新中國成立后在大陸又推行了10年,在漢族標準語統(tǒng)一、普及初等教育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相對于國際性的拉丁字母而言,漢字筆畫式拼音有很多不足。黎錦熙(1956)認為,“注音字母的最大缺點就在它是‘民族形式’,而不是‘國際形式’?!?黎錦熙.四十多年來的“注音字母”和今后的“拼音字母”[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56,(1).
(二)拉丁字母式拼音
國語羅馬字是中國第一套拉丁字母拼音方案,1925-1926年由“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和“數(shù)人會”研究制定,主要人員有劉復、趙元任、林語堂等。1928年,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正式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方案采用26個拉丁字母,不另增加符號。聲調(diào)標示不用調(diào)號和數(shù)字,用變換拼法,規(guī)則繁瑣:“陰平”用基本形式,但聲母為m、n、l、r者加h;“陽平”在開口韻元音后加r,韻母第一字母為i、u者,改為y、w,聲母為m、n、l、r者用“基本形式”;“上聲”單元音雙寫,復韻母首末字母為i、u者改為e、o,;“去聲”韻尾為-i、-u、-n、-ng、-l、或-(無)者各改為-y、-w、-nn、-nq、-ll或-h,其他各韻(包含iu)在韻尾后加h,等等。例如(摘自趙元任《最后五分鐘》序言):
Shianntzay de shin wenshyue buneng meiyeou shin wentzyh, yeoule shin
現(xiàn)在 的 新文學不能 沒有 新 文字,有了新
wentzyh,feidann tzay shyrjih shangyeouduoshao debiannlih, tzay Jonggwo
文字, 非但 在 實際上 有多少的便利, 在 中國
jianglaide jingshern wenming shanq yee kailei-tyaushin luh
將來的精神 文明上 也開了 一條 新路。
此方案規(guī)則煩瑣,很難推廣,影響遠不如注音字母。1934年以后,推行進入低潮。
1920年代末,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等人與蘇聯(lián)漢學家龍果夫、郭質生合作,研究并創(chuàng)制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9月26日,《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guī)則》在蘇聯(lián)海參崴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通過。此方案原則上不標聲調(diào),只在極有必要或極易混同的情況下才標聲調(diào)。例如(摘自葉籟士編《工人識字班用的拉丁化課本》):
Ba sin Wenznianxui ixou, iao shchang yng sin Wenz kanshu siesin.Gang kaish
把 新文字念會以后,要時常用 新 文字看書 寫信。剛開始
siedi shxou, shui ie mianbuliao iou cowu. Dansh bu iao xaipa, iao buduandi sie,
寫的時候,誰也免不了有 錯誤。但是 不要害怕, 要 不斷地寫,
buduandi yng,iding manmandi xui shulian kilaidi.
不斷的 用, 一定 慢慢地 會 熟練 起來的。
周恩來指出:“拉丁化新文字和國語羅馬字是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中比較完善的兩個方案。在談到現(xiàn)在的拼音方案的時候,不能不承認他們的功勞?!?周恩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J].文字改革, 1982,(1).
三、現(xiàn)行《漢語拼音方案》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頒布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周恩來說:“現(xiàn)在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是在過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種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從采用拉丁字母來說,它的歷史淵源則可以一直推溯到350多年以前?!边@里他明確指出了早期西方漢語教材拼音方案的巨大影響。
(一)西方早期及中國近代拼音方案對現(xiàn)行《漢語拼音方案》的影響
請對比西方早期漢語教材方案、中國近代方案和《漢語拼音方案》注音符號的數(shù)量(表6,表7)。
表6 以往方案與《漢語拼音方案》的聲韻調(diào)數(shù)量
表7 以往方案與《漢語拼音方案》韻母數(shù)量
現(xiàn)行《漢語拼音方案》繼承以往方案,并進一步減少了聲、韻的數(shù)量?,F(xiàn)有方案韻母35個,較之韻母最多的金尼閣方案少了15個,尤其是二、三字韻母數(shù)量大大減少。聲母21個,較之聲母最多的《威妥瑪方案》少了6個。聲調(diào)方面,現(xiàn)行方案與《威妥瑪方案》一致。
表8以“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是我國重要的語言文字方針政策”為例,從具體注音形式上對比以往方案與《漢語拼音方案》。
表8 以往方案與《漢語拼音方案》注音對比
從表8可知,不少音節(jié),西方早期漢語教材中的拼音方案,與《漢語拼音方案》的注音形式更為接近。
(二)現(xiàn)行《漢語拼音方案》的創(chuàng)新
1.遵循一個字母只表示一個聲母音素的原則,只用國際通用的26個字母,加上4個雙字母zh、ch、sh、ng,就可以拼出普通話全部語音。在傳教士拼音方案中,有“一母多音”和“一音多母”的“變讀法”。如羅氏方案,“c”與韻母i組合時,讀[ts],與韻母ai組合時,讀[k]。這種“變讀法”增加了學習、使用上的困難。
2.采用隔音字母y、w和隔音符號分隔字音。零聲母i和u改寫為y和w,或在主要元音前加寫y或w,避免過多使用隔音符號。較之傳教士拼音方案,隔音字母和隔音符號為《漢語拼音方案》獨創(chuàng),使音節(jié)界線分明;防止了音節(jié)連寫時音節(jié)界限容易混淆的弊病。
3.不送氣輔音用b、d、g、z等表示,不用帶撇符號表示。漢語塞音和塞擦音只有清音不送氣和送氣兩套,而不分清濁,跟英、法、德、西等語言閉塞音都分清濁不同?!稘h語拼音方案》用西方文字中表示濁音的字母來表示漢語不送氣閉塞音,簡單實用。充分發(fā)揮了b、d、g、z等字母的作用,也避免了送氣附加符號書寫不便又容易丟失的弊病。
4.打破習慣,大膽使用j、q、x表示“基欺?!薄V苡泄庠凇痘貞洕h語拼音方案的制訂過程》中說,1956年漢語拼音方案初稿公布之后公開征集意見,意見中對于“基欺?!钡膶懛ù嬖诤艽蠓制纾皇怯胓、k、h變讀,二是由j、ch、sh變讀,可是這顯然不符合“一字一母”的原則。而“j、q、x”讀作“基欺?!痹诶∽帜浮皣H音域”是特殊讀音,漢語拼音方案采用這3個字母表示“基欺?!钡淖x法是一個大膽的創(chuàng)造。*周有光.回憶漢語拼音方案的制訂過程[J].秘書工作,2008,(3).
5.舌尖元音的字母i配置合理,《漢語拼音方案》用1個字母兼表3個元音,既符合音位歸納原理,又切合實用。
6.輔音字母r兼表聲母、兒韻母、兒化韻的卷舌韻尾,一舉三得,既合理又經(jīng)濟。
(三)現(xiàn)行《漢語拼音方案》的不足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施行至今,得到了普遍認可和廣泛運用,但是在運用過程中也存有一些不足。
現(xiàn)在方案中的簡寫(huei-hui,liou-liu,quen-qun),無意中造成了外國人學習拼音的困難,會誘導錯誤發(fā)音。
ü采用加符的形式,和n、l相拼時不省略附加符號,和j、q、x相拼時省略附加符號,零聲母音節(jié)中又省略附加符號。這樣做雖然可以避免附加符號帶來的不便,卻增加了學習者的記憶負擔。
通用電腦鍵盤難以輸入ê、ü和聲調(diào)。
(四)現(xiàn)行《漢語拼音方案》的作用
擺脫了傳統(tǒng)以漢字作為注音工具的局限性,規(guī)范了漢語注音系統(tǒng),對推廣普通話和認字有極大促進作用。
拉丁字母是一種國際通用的文字,有利于外國人突破漢字學習障礙,推動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
語言學習和大腦密切相關,漢語拼音將每一個音節(jié)分解成音素,有利于推動兒童的分析思維。
為電腦輸入打下基礎,如果沒有漢語拼音,中文電腦輸入是個很大的問題。
四、漢語拼音方案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關系思考
(一)歷史
漢語作為外語教學和教材編寫,促進了早期拼音方案的產(chǎn)生。現(xiàn)行拼音方案的起源,就是當時的教材。張國剛(2001)指出:“用拉丁字母拼讀漢字起初只是傳教士學習漢語的便宜法門,卻由此發(fā)展出一整套漢字注音方案,則可看做傳教士漢語研究的重要影響?!?張國剛.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57.對比發(fā)現(xiàn),和中國近代的拼音方案相比,西方傳教士的方案,對《漢語拼音方案》影響更大。如果沒有漢語作為二語教學,漢語拼音方案不會這么順利產(chǎn)生。
(二)現(xiàn)實需求
周有光指出,漢語拼音“原來是國內(nèi)的文化鑰匙,現(xiàn)在延伸成為國際的文化橋梁”*周有光.《漢語拼音·文化津梁》序言——紀念《漢語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J].北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2).。從這個意義上講,拼音化應該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國家民族內(nèi)部的層次,第二個是國際交流的層次。漢語拼音方案在早期的主要作用是推廣普通話,促進國家民族內(nèi)部的交流;而現(xiàn)在的需求是國際上的流通和使用。目前海外6千萬人學習、使用漢語,非華裔比例也日益增多,漢語拼音實際上具有更廣闊的空間。如編寫實用性的拼音讀物,外國人學習拼音之后,能夠直接使用?!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指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稘h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并用于漢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領域。可以看出,漢語拼音的應用范圍是很廣泛的,包括國際交往、漢語的國際使用。
(三)未來
從國內(nèi)視角轉到全球視角看《漢語拼音方案》的作用,全球漢語教學中,拼音是一個實際應用的工具,外國人可以只用拼音來學習、使用漢語。全球漢語應用中,漢字不是唯一的符號,拼音應有更廣闊的文字系統(tǒng),跟漢字能夠同時使用。
[責任編輯:李心荃]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Scheme for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 and TCSL
LI Ya-nan & ZHOU Xiao-bing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stern missionaries in China began to systematically use Latin alphabets for the phonetic transcrip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This paper gives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ir use of Latin alphabets for the phonetic transcrip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discusses some representative Chinese phonetic schemes in the early western Chinese-teaching materials as well as some Chinese phonetic schemes in early modern times.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CSL(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was the origin of the current The Scheme for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phonetic schemes by Chinese scholars in early modern times, the early Chinese phonetic schemes by western missionaries have exerte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Scheme for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Thus,this scheme should have a wider application and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CSOL.
Key Words:early Chinese-teaching materials; use of Latin alphabets for the phonetic transcrip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Scheme for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 TCSL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306(2015)06-0030-08
作者簡介:*李亞楠,女,安徽阜陽人,中山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