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青[國際關系學院外語學院, 北京 100091]
論《店員》中猶太教與基督教原型的混合
⊙苗青[國際關系學院外語學院, 北京100091]
神話原型理論中的神話多指《圣經(jīng)》的神話原型和古代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在西方的神話體系中,《圣經(jīng)》可以被稱為最廣博的神話體系。伯納德·馬拉默德前期長篇小說《店員》中既出現(xiàn)了猶太教原型,又出現(xiàn)了基督教原型,本論文用原型批評理論對該作品中兩教原型的交叉出現(xiàn)與混合進行分析。筆者認為,在創(chuàng)作前期,作者對猶太教和基督教之間的關系持溫和態(tài)度,他沒有刻意地強調兩種宗教之間的區(qū)別和差異。由猶太教和基督教原型的混合可以看出,作者前期對基督教的部分傳統(tǒng)是肯定的,他吸收基督教文化中的精華,而非抵觸和排斥基督教,馬拉默德創(chuàng)作前期把關注重點放在人物刻畫、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對猶太教和基督教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展示方面。
《店員》 伯納德·馬拉默德原型混合
“原型”一詞最早出自希臘文,在希臘文中“arc hé”這個詞喻指初始、根源,和“typos”(形式)一詞合為一體即為原型(archetype)。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首先用這個概念指稱事物的本源,他認為理念是客觀事物的原型,客觀事物是理念的影子。近代原型概念出現(xiàn)于19世紀下半葉,人們將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比較典型的文學現(xiàn)象稱為原型。原型的概念首先被文化人類學家詹姆士·喬治·弗雷澤(James Geroge Frazer)采用,借以解釋多種文化中存在的神話傳說和宗教典禮,通過對這些儀式的形式進行分析解讀出其中包含的結構規(guī)律。對原型的重要研究開始自弗雷澤,至20世紀50年代由加拿大學者弗萊(Northrop Frye,1912—1993)發(fā)展起來。弗萊認為,古往今來許多民族把太陽和山視為陽性意象,把月亮和水視為陰性意象,這些都是原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象征或意象通過一代代人的文學作品擴展為文學整體的一種原型象征,成為一種可以交流的玄妙的符號。
在馬拉默德創(chuàng)作前期的長篇小說《店員》中,我們可以挖掘到作品與《舊約》《新約》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兜陠T》中的主人公莫里斯既是《舊約》中約伯原型的再現(xiàn),又是《新約》中耶穌原型的再現(xiàn),弗蘭克是基督教《新約》中尼哥底母原型的再現(xiàn),而沃德則是《舊約》和《新約》中撒旦原型的再現(xiàn)。從古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戲劇,我們能感受到宗教對文學的影響,看到文學的宗教性,體會到文學中常常出現(xiàn)的禮儀、祈禱等的意義。文學作品中的原型研究是一種文學人類學,它關注的是與文學和人類學有關的原初意象、神話、民間傳說等。原型積淀了一代代人的智慧和心理能量,使我們與祖先一脈相承,使一個種族或民族與其他種族或民族相通,它是文學藝術的奧秘所在,也是原型批評的價值所在。①
約伯是《圣經(jīng)·舊約》中的人物,他正直、虔誠,善于忍耐,甘于受苦,“敬畏神,遠離惡事”(《舊約·約伯記》1:2)。他生了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他的家產(chǎn)很多,生活興旺富足,衣食無憂,他既不崇尚物質,也不貪求財富,堪稱正直的典范。但撒旦有意在耶和華面前挑戰(zhàn)約伯,認為約伯之所以如此虔誠是因為他的財富和榮譽,上帝懷疑其言,便降了一系列苦難于約伯,以考驗他的忠誠。幾個回合之后,約伯依然忠于上帝,深信自己是清白無辜的,最后上帝恢復了他的健康和財富,恩賜了他更多的財產(chǎn),讓他盡享天倫之樂。
莫里斯的一生與約伯有很多相似之處,他甘于忍受生活的種種苦難,正派耿直,忠于信仰,虔誠地相信耶和華。約伯在肉體和精神上經(jīng)歷了兩次苦難,一次比一次痛苦。莫里斯的苦難也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弗蘭克出現(xiàn)之前,他貧困潦倒,夢想破滅,生活得很不如意;第二部分開始于弗蘭克的出場,他被搶劫、毒打之后遭遇不斷,一生都沒有快樂地享受過。
盡管如此,莫里斯始終樂于助人,對上帝忠心耿耿,信念堅定。莫里斯經(jīng)常說,有一副好心腸就可以當猶太人,他最終沒能像約伯那樣得到上帝的賞賜,但一生無怨無悔。他堅持奉行道德信條,用律法約束言行,在苦難中保持靈魂的純潔,努力追求精神和道德的升華。
在很多文學評論將莫里斯與猶太教中的約伯相對應的同時,很少有人關注莫里斯與基督教耶穌的關系。耶穌基督是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談論基督教就是談論耶穌基督。對基督徒來說,耶穌的意義遠不只是因為他是基督教的創(chuàng)始人,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上帝,使人類的拯救成為可能。在希伯來語里,“耶穌”的名字是“Yashua”,根據(jù)字面意思可理解為“上帝拯救”。事實上,“基督”這個詞本是一個頭銜,在英文中“Jesus Christ”(耶穌基督)這個稱呼也可以寫為“Jesus the Christ”,“基督”譯自希伯來詞語“彌賽亞”,指的是上帝為特殊目的而揀選的一個人。
耶穌為了全人類而受苦,忍受許多磨難,甘心做人類的替罪者。《新約·路加福音》中介紹,耶穌被猶大出賣,他甘愿為人受苦,以此向世人傳道。莫里斯也愿意為他人受苦,他和耶穌的一生都是受苦的一生,在煉獄中展示出高貴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馬拉默德曾這樣描述莫里斯:“人人都在受苦,他痛苦萬分?!雹谒麨槿祟惛械酵纯啵踔猎敢獯酥锒芸?,這一點與基督甘愿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顯示出圣人的偉大胸襟。莫里斯是耶穌原型的再現(xiàn)也可以從弗蘭克對圣方濟各的敬仰看出,圣方濟各追隨基督耶穌建立方濟會,弗蘭克跟隨莫里斯從店員變?yōu)檎乒?。基督受難后得以復活,繼續(xù)在人間傳播福音,而莫里斯去世后有一個忠誠的繼承人——弗蘭克,他繼續(xù)為他人受苦代表著莫里斯靈魂和道德力量的復活。由此可見,莫里斯誠實可靠、同情他人、甘于付出的精神與基督耶穌十分相似,他是基督的化身。
在《圣經(jīng)·新約》中,尼哥底母是一個法利賽人(Pharisees),在猶太公會中工作。他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三次:第一次在夜間拜訪基督耶穌,與耶穌談重生,耶穌告訴他如何重生;第二次在住棚節(jié)期間陳述逮捕的法律,幫助耶穌辯護;第三次在耶穌受難后幫助約瑟埋葬耶穌。尼哥底母深受耶穌的啟發(fā),這一形象與《店員》中的弗蘭克相對應。從一定程度上說,莫里斯是為了人類“救贖”而獻身的耶穌基督,弗蘭克則是受耶穌教誨的尼哥底母。
沃德在《店員》中的出場次數(shù)不多,但是每次出場必犯下新的罪行,他兇惡的面容、笨拙的體態(tài)、卑劣的行徑讓人憎惡,他偷竊、搶劫、殺人、放火,與魔鬼撒旦形象相對應?!妒ソ?jīng)·舊約》中的撒旦引誘亞當、夏娃吃下禁果,被上帝懲入人間受苦,《圣經(jīng)·新約》中基督接受洗禮后在曠野被撒旦誘惑三次。沃德想讓弗蘭克協(xié)助他搶劫卡帕的酒店,教唆不成,便惡語相向,要挾弗蘭克不要給猶太人打工。他從小和莫里斯的女兒海倫是同學,但卻毫無人情地搶劫莫里斯,用暴力發(fā)泄自己的憤怒,在搶劫后不知悔改,還試圖趁海倫不備時對其施暴。除此之外,沃德砸爛了卡帕的酒鋪,還騷擾社區(qū)的居民,無惡不作。像《圣經(jīng)》中所述撒旦被貶入燃燒著烈火的地獄受苦一樣,沃德最后慘死于他自己親手放的火中,得到了應有的懲罰,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撒旦形象在猶太教和基督教中均代表邪惡的力量,馬拉默德塑造的沃德形象體現(xiàn)了兩教原型的混合。
此外,馬拉默德的短篇小說中也出現(xiàn)了猶太教與基督教原型混合的現(xiàn)象,比如《最后一個馬??踩恕分械牧骼藵h——西門·薩斯坎德,該人雖然是猶太人,但馬拉默德是依據(jù)《圣經(jīng)·新約》中《馬太福音》第四章的“彼得本名西門”給他起的名字?!缎录s》中西門本是一個漁夫,耶穌選他為自己的徒弟,希望他做一個“得人漁夫”,把新的信徒領入門。小說中的薩斯坎德與《新約》中的西門發(fā)揮了同樣的作用,他引導主人公費爾德曼正確認識自己的猶太身份,指導他實現(xiàn)自我“救贖”。同時,小說中還反復出現(xiàn)了“魚”的意象,在早期基督教中,信徒們?yōu)榱硕惚芰_馬帝國的迫害把耶穌魚作為聯(lián)系的暗號,希臘語“魚”是耶穌、基督、神、救主、兒子這幾個字的開頭字母。
綜上所述,馬拉默德成功地將猶太教、基督教原型運用于長篇小說《店員》中,對莫里斯、弗蘭克、沃德人物形象原型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兩教原型的混合使這部小說所傳遞的信息跨越了宗教文化的界限,產(chǎn)生了更深遠的影響。運用原型批評理論有助于我們看到馬拉默德對猶太教和基督教之間的歷史淵源關系的肯定態(tài)度。
①張中載、王逢振、趙國新:《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頁。
②伯納德·馬拉默德:《店員》,楊仁敬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頁。
作者:苗青,國際關系學院外語學院講師,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美國猶太裔作家作品研究,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英美文學方向。
編輯: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本論文為2016年國際關系學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3262016T10 (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 l Universities”,項目編號3262016T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