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晉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淺談我國提高司法公信力的現(xiàn)實對策
張 晉
(100088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guī)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边@一觀點的提出是在問題導向原則的指導下,針對我國當前司法公信力不足的頂層設計。因此,探索落實這一頂層設計的具體制度構建將成為今后我國司法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司法公信力;合理懷疑;司法權威
1.公眾對執(zhí)法活動履行“三公”原則達到內心確信。從制度設計層面看,司法人員運用法律應當履行公平、公正、公開,社會公眾應當相信司法人員的執(zhí)法活動是公平、公正、公開的。只有這樣,才意味著司法人員的司法活動有公信力。因此,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人員對社會公眾相信其執(zhí)法活動履行“三公”原則的擔當。這種擔當要求司法人員在履行司法職責時,既不能以斷然否定的態(tài)度來看責任,也不能對責任予以極端化處理。必須使公眾意識上所形成的帶有價值評判參數的有關公平、正義和自身存在的一系列觀念、感情、態(tài)度等得到充分的滿足,讓公眾將司法人員的執(zhí)法活動當成構建和諧社會的平衡閥,使司法人員在執(zhí)法中履行“三公”原則達到公眾的實際內心確信。
2.公眾對司法人員運用法律達到價值認同。根據法治原則的要求,司法這個國家特定機關依據法定取權和法定程序,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應使公眾通過對一些具體案件的處理,認識到什么樣的行為是合法的,什么樣的行為是違法的,什么樣的裁判是可以接受的,實現(xiàn)司法人員和社會公眾對一些案件的處理達成認識上的一致。因此,衡量司法公信力的大小就是看雙方對案件處理結果認識上一致程度的大小,也就是司法人員自由心證的過程能否和公眾的接受程度達到價值上的認同。其認同度越高,司法公信力就越大,反之,司法公信力就越小。
3.公眾對司法人員公正司法達到自覺維護。任何事物是否取得廣大群眾的信任,必須以群眾行為的外化才能體現(xiàn)出來。司法公信力也是如此,如果多數公眾對司法活動認同、遵守和積極維護,說明司法活動有公信力。反之則說明沒有公信力。因為,立法的根本目的就是維護社會安定和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只要司法人員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范明確規(guī)定實體和程序運用法律,堅定的用公平、正義引領執(zhí)法活動,公眾就會樂于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同時會積極維護其效力。如果公眾在生活中遇到糾紛,根本就沒有想起用司法途徑解決,而愿意采取傳統(tǒng)的私了、上訪,甚至更加過激的行為,則說明司法活動沒有得到公眾的積極維護,沒有起到支撐法律規(guī)范的作用。所以,司法活動是否有公信力,就要看公眾是否積極維護司法活動的進行。
1.我國的司法權威不足
建國前,我國由于受傳統(tǒng)的封建專制體制的影響,在國家權利中,行政權總是處于“一權獨大”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與其相抗衡。司法權則往往被視為行政權的附庸。新中國成立以后,雖然《憲法》明確了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都由權力機關產生,對其負責,受其監(jiān)督。但司法機關并沒有因憲法的規(guī)定而能夠與行政機關平起平坐。拿行政級別來說,司法機關領導人的行政級別總比同級地方行政機關領導低半級。而且,司法機關的人、財、物或多或少都要受到行政機關的部分干擾,這樣就使得司法的權威性大打折扣。加之,我國社會還沒有形成司法理性的普遍信仰,民眾沒有把司法活動當成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方式,從而也影響司法在民眾心目中的權威性。
2.啟動司法程序的成本過高
現(xiàn)實中,我國社會民眾要想采取司法形式解決糾紛時,往往發(fā)現(xiàn)啟動司法程序的成本較高。以啟動訴訟程序為例,成本過高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訴訟費用高。雖然我國的訴訟費用大大降低,但是由于當事人多不懂法律,僅憑借自己的力量可能根本啟動不了訴訟程序,因此,在我國,當事人無論什么案件都熱衷于請律師,認為只有律師才是幫助他說話的人。然而,律師收費往往過高,加重了當事人的訴訟負擔;二是時間成本高。由于我國司法資源嚴重不足,導致司法效率不高,當事人往往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被訴訟活動所困擾,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加之中國這種熟人社會存在著巨大的運作空間,使當事人的心理壓力增大,這樣,使當事人心理上對司法公正產生不信賴感。
提升司法公信力,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重點強調的問題之一,同時也是司法機關發(fā)揮職能作用的重要標志,還是促使雙方當事人服判息訴的基本保障。筆者認為,提升司法公信力,應加強四個方面的制度建設。
1.建立合理懷疑問責制,破解司法不廉
司法,往往被我們稱之為“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任何一個國家公民均對司法的公正、廉潔寄予較高的期許。因此,提振司法公信力的首要之策應是解決司法不廉,在司法機關中建立合理懷疑問責制度。合理懷疑問責制:是指司法人員的行為足以讓社會民眾或涉案人產生合理懷疑時啟動的彈劾程序,要求該司法人員經由告知、聽證、申辯等方式逐漸消除民眾或涉案人對司法人員職業(yè)道德和業(yè)務能力的合理懷疑,實現(xiàn)司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充分溝通和司法過程的全面公開。只有這樣,司法人員的職業(yè)公信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維護和提升。
2.建立案件質量全程監(jiān)督管理制,化解司法不公
案件質量全程監(jiān)督管理:是指各司法機關專門審查案件質量的內設機構,遵照一定的標準、流程和方式,對案件辦理的全過程進行監(jiān)督,以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糾錯。近些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地方人民法院對此項工作進行了大量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需不斷完善。一是監(jiān)督范圍應不斷擴展、延伸,最終達到全面覆蓋。實踐中,我們不僅要對刑事、民事、行政、執(zhí)行等各類案件進行監(jiān)督;而且對立案、審判、文書制作、執(zhí)行、歸檔等全過程進行監(jiān)督;二是監(jiān)督管理標準應科學,努力實現(xiàn)案件辦理既合法又合理。案件質量標準既應細化,盡量推進案件辦理的標準化。既要設定事實認定、證據分析、辨法析理、司法文書制作、發(fā)放等效果標準,還應合理納入撤訴率、調解率、申訴上訪率、發(fā)回重審率、二審改判率等等效果指標;三是監(jiān)督管理結果應發(fā)揮其社會效用。案件質量全程監(jiān)督管理機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確保案件質量,保障當事人合法權利,因此,各個司法機關應積極以多種形式將監(jiān)督管理結果對外宣傳、相互交流,甚至轉化成理論研究成果,不斷擴大宣傳范圍,推進標準化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