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世嬌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原因自由行為的可罰性依據(jù)之我見
欒世嬌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西安710063
摘要:原因自由行為具有可罰性,在于其是一種具有社會危害性且明顯侵害法益的行為,但卻與“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在”這一基本責任原則相沖突。因此本文從刑法理論上的代表性觀點出發(fā),并加以評析,進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原因自由行為;可罰性根據(jù)
一、概述原因自由行為
“原因自由行為”指的是在有責任能力時,因行為人的故意或者過失而使自己陷于一時的無責任能力狀態(tài)或者限制責任能力狀態(tài),進而實施了符合犯罪構(gòu)成要件的行為。換句話說是在有責任能力的狀態(tài)下,故意或者過失將自己陷于無責任或者限制責任能力狀態(tài),此行為被稱是原因設定行為;卻在不自由狀態(tài)下實施的行為符合構(gòu)成要件,此被稱是結(jié)果行為。因為行為人可自由決定是否陷入上述狀態(tài),因此被稱為原因自由行為。
根據(jù)責任主義,責任能力必須存在于行為時,即只能對在有責任能力狀態(tài)下的實行行為追究責任,否則便放棄追究。此即行為與責任能力同時存在原則(同時存在原則)。因此若不處罰原因自由行為,是否與社會大眾的法情感相違背?若處罰,是否違背了這一原理?如果將原因設定行為理解為實行行為,是否會違反罪刑法定主義的實行行為的嚴格性要求?
二、主要學說的闡釋及筆者評析
為能更好的為原因自由行為的可罰性提供理論上的依據(jù),刑法理論上有如下見解:
(一)間接正犯類似說
刑法理論上講的間接正犯,是指把他人當作道具而利用的犯罪行為。原因自由行為是把行為人自己當作道具而利用的犯罪行為,故而可類似于間接正犯。在間接正犯中,把利用他人的行為看作實行行為,則在原因自由行為應如此,又為堅持“同時存在原則”,則原因自由行為中的利用自己的原因設定行為應提前被定性為實行行為。
然而,此說雖然看似符合了“同時存在原則”,但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是將原因設定行為(如酗酒)定性為實行行為,與構(gòu)成要件類型化行為中的實行行為相違背,不適當?shù)臄U大了實行行為的范圍;二是此種做法將具有危險性的實行行為提前化,也就是原因設定行為即為未遂犯之實行。如果行為人以殺人的故意而酗酒,意圖酒后殺人,但事實上行為人酗酒后睡著了,什么都未做,按照此種理論,仍成立殺人未遂,但事實上此酗酒行為并不具有殺人的現(xiàn)實危險性,等同于并未著手。三是在行為人故意或者過失卻使得陷入限制責任能力狀態(tài)而犯罪,卻不再適用間接正犯類似說的觀點,畢竟限制責任能力下的行為符合“同時存在原則”。綜上,可見該說不甚完善。
(二)修正“同時存在原則”說
此說又可分為兩種觀點:一是意思決定行為時責任說。此觀點認為,一個特定的意思貫穿于一個行為,即行為開始時的最終的意思決定貫穿于結(jié)果發(fā)生的整體行為,將原因設定行為與結(jié)果行為整體化化為一個行為,進而探討意思決定的,因而只要在最終的意思決定時有責任能力,便可追責,然在結(jié)果行為時,事實是確實缺少責任能力。
二是原因設定行為時支配可能性說。此說認為,原因設定行為時對之后的結(jié)果行為有支配可能性,所以行為人必須對原因自由行為的結(jié)果擔責。形式上看來該說符合“同時存在原則”,在實施原因設定行為時有支配性或者支配可能性,決定是否繼續(xù)實施結(jié)果行為,這樣結(jié)果行為便有了責任能力的表象。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原因自由行為中的原因設定行為并非實行行為,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三)相當原因設定行為說
此說將具有責任能力的原因行為作為問責的對象,認為只要原因設定行為與結(jié)果行為及結(jié)果之間具有相當因果關系,便可以追究責任。該說的創(chuàng)新在于為追究罪責,予以區(qū)分行為的一般危險性與未遂犯成立的危險性,同時也是為符合“同時存在原則”而采取的措施。
具體說來,認為實行行為可以分為“作為因果關系起點的實行性行為”和“作為未遂犯的實行行為”。著手是實行行為的開始,但不是未遂的成立時點,實行行為只是作為問責對象的行為,未遂是與實行行為相分離,發(fā)生具體危險才成立的。也就是說,原因自由行為中,原因設定行為雖有法益侵害的一般危險性也可以稱之為實行行為,但在結(jié)果行為發(fā)生時,才有法益侵害的具體危險,才為未遂犯的處罰根據(jù),因而說原因行為是作為因果關系起點的實行性行為,追究原因自由行為符合實行行為與責任同時存在原則。相比較而言,該理論最為合理,但是仍存在將實行行為擴大化的嫌疑,因此應當謹慎采用。
三、原因自由行為可罰性根據(jù)的個人立場
縱觀上述各學者對原因自由行為可罰性根據(jù)的見解,筆者對其進行羅列的同時也進行了相應的評價,認為各類學說都總在圍繞定性原因設定行為和使原因自由行為與“同時存在原則”不相違背的問題,歸根結(jié)底仍是實行行為概念嚴格性問題。畢竟在結(jié)果行為時,行為人處于無責任能力的狀態(tài)實施犯罪行為是事實。因此,鑒于此筆者雖未提出明確具體的理由,但仍認為必須堅持維護同時存在原則且堅決遵守實行行為的嚴格性。不能為解釋原因自由行為的可罰性而承認有例外。畢竟一承認有例外,則會因例外的理由和范圍的不確定而導致在其他的場合也承認例外,違反責任主義。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陳子平.刑法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姜偉.論原因自由行為的可罰性[J].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中圖分類號:D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58-01
作者簡介:欒世嬌(1990-),女,漢族,山西長治人,西北政法大學,2014級刑法專業(yè)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