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菊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那么,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構建“對話”課堂呢?本文將進行探究。
【關鍵詞】語文閱讀;對話;平等對話;分層對話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趨向于內(nèi)心體驗與自我建構的,因此作為閱讀活動的組織者,教師應該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閱讀中建構一種平等的、開放的對話關系,使學生在閱讀中自行發(fā)現(xiàn),自主建構。本文將對小學語文閱讀“對話”的實質(zhì)和小學語文閱讀“對話”教學要求展開論述。
一、小學語文閱讀“對話”的實質(zhì)
小學語文閱讀“對話”的實質(zhì)是“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的轉(zhuǎn)變、“知識”為中心向“問題”為中心的轉(zhuǎn)變。
1.“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的轉(zhuǎn)變
新課程標準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了強調(diào),而閱讀中的對話正是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旨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其實質(zhì)則是從“教”為中心轉(zhuǎn)向以“學”為中心。
2.“知識”為中心向“問題”為中心的轉(zhuǎn)變
閱讀如何激發(fā)學生體驗,如何加強學生的理解與體會,這就需要變傳授知識為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學習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時,要想讓學生了解人們對周總理的愛戴,可以從細節(jié)處著手。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其中“焦急”和“耐心”本是一對反義詞,用在這里是不是自相矛盾?這樣,提出問題,讓學生以問題為中心,去探究,去理解,就能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了。由此可見,閱讀“對話”教學,其實質(zhì)是將“知識”為中心轉(zhuǎn)變?yōu)椤皢栴}”為中心。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話”的要求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話”中,教師需要做到平等對話、分層對話、開放對話。
1.“對話”要平等
“對話”的前提就是要處于一個平等的狀態(tài)中,只有師生平等,所作出的對話才能是真實的、有效的。為此,教師應該“俯下身”來,以閱讀教學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交流,或者提出問題,或者聆聽學生抒發(fā)感想,只有做到這一點,學生才能盡情地抒發(fā)自己,對話才能和諧、有效。為此,教師需要做到:不嘲笑,不批評,不武斷,與學生一同探究,一同思考,共同進退,這是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首要要求。
2.“對話”要分層
學生對于一篇文章的理解,總會遵循由淺入深的規(guī)律,因此對話也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分層對話。例如,《黃果樹聽瀑》的教學實錄:
師: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瀑布的?按什么順序?qū)懙模?/p>
生:(閱讀文章,很快便發(fā)現(xiàn)了答案。)
師:作者為什么說黃果樹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因為瀑布壯觀,美麗。
師: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瀑布的壯觀和美麗呢?
生1:第一自然段里的這句話——“最后潮水般涌漫過來,蓋過了人喧馬嘯,天地間只存下一片奔瀉的水聲了”,說明瀑布奔瀉而流時,聲音很大,蓋過了所有的聲音。
師:嗯,很好,第一自然段未見其物先聞其聲,給我們作了一個鋪墊。
生2:第二自然段“那‘嘩嘩水聲合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響遏行云”,寫了瀑布的聲音好像千萬架織布機大合奏,聲音之大可想而知。
師:非常好。第二自然段作者透過樹隙看見了瀑布的一隅,聽到了響遏行云的聲音,也證明了瀑布的壯觀。
生:(繼續(xù)尋找表現(xiàn)瀑布美麗和壯觀的句子)
師:黃果樹瀑布真的是被作者寫活了,寫得我都想要去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被黃果樹的瀑布陶醉呢?你對黃果樹瀑布有了什么認識?
生:(各抒己見)
以上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從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問題入手,層層遞進,深化了學生對于黃果樹瀑布的認識,使閱讀在不知不覺的對話中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對話”要開放
語文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它本身是開放的,而閱讀則因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更沒有固定的答案。因此,小學語文閱讀對話要具有開放性,允許學生質(zhì)疑,也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答案。例如,在課文《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中,先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設想李時珍為什么要夜宿古寺,他在夜宿古寺時會做些什么?這一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紛紛猜測。教師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而是引入了新課的教學,讓學生自己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又如,閱讀《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時,教師與學生展開了對話。
師: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除了文章里提到的幾種方法,你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生3:我可以打電話給媽媽,讓媽媽來救我。
生4:打電話給110,讓警察叔叔來幫我們。
師:非常棒,但是如果手機沒有信號呢,打不出去電話,大家還有沒有別的辦法?
生2:老師,手機上有指南針,我們可以用手機的指南針。
生3:對啊,手機上還有地圖,我們可以打開高德地圖,地圖可以放大縮小,很快就能找到路了。
師:同學們真是足智多謀啊,老師都想不到那么多呢。
這樣,通過拋離課文,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與智慧,使小學生根據(jù)數(shù)碼時代的工具學會了很多判斷方向、找到出路的方法,增強了野外生存技能。
三、結語
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中的“對話”教學,由于篇幅有限,主要是分析了師生的對話。其實,閱讀教學還包括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文章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huán)境,能夠積極參與對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與文本的對話,使學生從對話中認識更多,感悟更多,體驗更深。
【參考文獻】
[1]豆俊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淺析[J].學周刊,2011(02)
[2]高桂峰.小學語文閱讀中教師積極引導分析的作用[J].學周刊,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