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特別策劃“日本民俗學
——形成、發(fā)展和展望”福田亞細男系列民俗學講座
主持人語
2016年4月13日至4月20日,應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與民俗學系之邀,日本著名民俗學家福田亞細男教授于北師大進行了題為“日本民俗學——形成、發(fā)展和展望”的系列講座,為國內學界獻上了一次學術盛宴。
福田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民俗學家,中日民俗學交流的代表性人物。31年前,1985年3月,福田先生第一次來到中國進行民俗交流,來北師大見到了鐘敬文先生,那時福田先生44歲,鐘先生82歲。一位意氣風發(fā),一位再度青春,中日民俗學再度攜手,從此開始長達十幾年的學術交往。1990年,中日合作的中國江南地區(qū)的民俗調查啟動。1998年11月應鐘敬文先生邀請,福田先生在北師大進行了為期兩周的系列講座,當時鐘先生每次都坐在前排。此后福田先生也常來北京,來北師大交流。鐘先生去世后,福田先生繼續(xù)關注北師大民俗學。去年4月北師大學科調整,民俗學科歸口社會學,我們在社會學院成立了人類學民俗學系,民俗學科的建設發(fā)展移到了新的平臺上。學校強調學科前沿課程建設,希望邀請海外著名學者主講。我們首先想到了福田先生,于是通過東京都立大學的何彬教授轉達了我們的想法,福田先生慨然允諾,終于有了本次系列講座。對于福田先生來說,這是他開展中日學術交流的30周年紀念,對于我們聽講的老師與年輕同學來說,這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講座得到了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趙秋雁教授,常務副院長朱紅文教授親自到場聆聽,參與學術討論和交流。國內民俗學前輩、中青年學術骨干積極參與了講座。同時,人類學與民俗學系師生周密安排、通力合作,利用北師大民俗學公眾微信平臺及時傳送,擴大了講座影響,引起學界廣泛關注。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山東大學、山東省社會科學院、遼寧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國內近20所院校和科研機構逾600人次參與了本次講座活動。講座分別由人類學與民俗學系蕭放教授、朱霞教授擔任主持,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王京博士全程擔任翻譯。
本次系列講座共分四場,分別題為“日本民俗學的特色”“柳田國男與日本民俗學”“柳田國男之后的日本民俗學”和“日本現代民俗學的潮流”。講座內容宏富,亮點頻出。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我們北師大民俗學專業(yè)師生共同努力,將口譯錄音轉為文章,分為四講交由《民間文化論壇》連載刊發(fā)。特別感謝福田亞細男先生幽默而豐富深刻的講座、感謝王京博士的精彩翻譯,感謝朱霞教授的聯系組織,感謝鞠熙博士與研究生賀少雅、孫英芳、賈琛、廖珮帆、林加、彭曉寧等同學記錄整理的辛勤勞動,感謝為本次講座做出奉獻的各位師友同道。
附:福田亞細男是日本著名民俗學家,曾經擔任日本民俗學會會長。先后曾任日本國立民俗博物館教授、神奈川大學教授,現任柳田伊那研究所所長。主要著作有:《日本村落的民俗改造》《日本民俗學方法序說》《時間民俗學、空間民俗學》《柳田國男民俗學》《日本民俗學概論》《現代民俗學》《民俗學入門》等。
——主持人 蕭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