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強(天津商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天津300134)
?
論政府制度正義的時代內涵
薛立強
(天津商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天津300134)
【摘要】研究政府制度正義的時代內涵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本文在考察了歷史上的政府制度正義觀、國內學界關于政府制度正義的探討的基礎上,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提出了政府制度正義的時代內涵:在當前中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政府制度正義是保障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兼顧生產(chǎn)效率與分配公平的,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依歸、以一系列具體化的體制機制來保障的,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一種合理狀態(tài)。
【關鍵詞】政府制度正義;正義理論;時代內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發(fā)展整體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新的階段,要求政府更為全面地統(tǒng)籌各方面的改革發(fā)展,更為公平地分配發(fā)展成果,更為努力地提升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可以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關于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關于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政府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體制的提出,都是這一新的發(fā)展階段在政府執(zhí)政理念、執(zhí)政方式,以及國家治理方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在理論上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學界關于政府制度正義問題探討的升溫。在學界探討的過程中,一個基礎性的問題是關于政府制度正義內涵的研究。然而,縱觀既有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相關研究的理論探討還不夠深入、不夠透徹,與中國現(xiàn)實的結合還不夠緊密。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文旨在對歷史上的政府制度正義觀和當前學界的相關探討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提出并論述政府制度正義的時代內涵。
政府制度正義是人類不斷追求的一個永恒主題。在西方學界,政府制度正義理論大致經(jīng)過了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等級正義觀、以康德為代表的個體自由正義觀、以羅爾斯為代表的分配正義觀、以桑德爾為代表的社群主義正義觀等四大階段,形成了一個不斷發(fā)展的理論體系。①
1.1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等級正義觀
“正義”是古希臘哲學和政治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古希臘神話中,正義女神“狄凱”的形象是手持標尺,以衡量事物是否適當和公平。在古典時代,正義代表秩序,強調任何事物都應安于自己的本分,而“不能逾越永恒固定的界限”。[1]在荷馬時代之后的“貴族政制”后期,由于貴族對平民剝削和壓迫的加重、新的富有階層的形成、重裝步兵制度的出現(xiàn),以及貴族內部矛盾的加劇,“貴族政制”面臨著重重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正義”思潮開始盛行并推動了城邦制度的最終確立。[2]在這一過程中以及古希臘城邦制時期,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在內的諸多思想家對政府制度正義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蘇格拉底渾然一體的自然哲學、柏拉圖的實踐理性的基礎上,亞里士多德對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個體性與整體性、政治與道德,第一次作出了關系上的考察,真正奠定了倫理學和政府制度正義的基礎。[3]具體而言,在亞里士多德眼里,正義區(qū)分為二:一是“內在正義”,即個體美德正義,規(guī)范的是個體的思想和行為;二是“外在正義”,即政府制度正義。其內涵有二,一是分配正義——維持分配秩序,二是矯正正義——預防和矯正個體美德上的違逆。亞里士多德認為,“顯然只有君主制國家和貴族制國家庶幾可以被看作是理想的國家”。[4]在這樣的等級制國家里,分配正義是一種建立在人的不同等級基礎上的按比例分配的正義,矯正正義是對與這種分配方式相違背的行為的矯正。因此,亞里士多德所強調的人們應“中庸”、應遵守“法律”的實際意義,在于維護一種基于奴隸主統(tǒng)治的等級制。這是亞里士多德制度正義理論的實質。
1.2以康德為代表的個體自由正義觀
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思想家基于對人以及個體之間的倫理世界觀的重新認識,發(fā)展出了近代自然法學基礎上的社會契約正義學說。這一正義學說在霍布斯、洛克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與盧梭為代表的共和主義之后,發(fā)展到了以康德為代表的近代個體自由正義。與亞里士多德的等級正義觀以維護城邦整體價值為目標不同,康德在每個方面維護的都是個體價值,用施特勞斯的話說,在人的權利方面,康德的任務“是要啟發(fā)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告訴他們立法的自由是主體服從的唯一基礎,以便使他們獲得自由和解放”。[5]在此基礎上,康德認為,制度的正義性就在于保障個體“德福一致”,即讓每個有德性的個體都能有所得。在康德的理論中,人的德性包含實踐理性(思想品格的德性)和理論理性(知識能力的德性)兩個方面,“德福一致”中的“德”主要指的是前者。然而,即使個體思想品格中的善良意志可以實現(xiàn)其自由,這種善良意志也存在著普遍性的難題。正是因為善良意志存在著任意,所以,其才需要制度的保障。因此,政府制度正義的意義就在于保障那些真正具有善良意志的個體有所得??档碌姆e極意義在于較為徹底而深刻地論證了個體自由的優(yōu)先性,以及制度在保障個體自由方面的價值,局限則在于難以實現(xiàn)個體善良意志的普遍性。
1.3以羅爾斯為代表的分配正義觀
康德之后,西方的政府制度正義理論又經(jīng)過了黑格爾、韋伯、胡塞爾、海德格爾等思想家的進一步闡發(fā),但他們基于現(xiàn)象學本體基礎上的形而上學主張從多元事實中界定“善”是根本不可能的。實踐和理論的發(fā)展都要求將現(xiàn)象學的形而上學與人類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在這方面,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羅爾斯認為,人類建立制度的原因在于,人們的社會合作及其產(chǎn)生的分配利益沖突需要一定的規(guī)則和規(guī)范來解決。②那么,怎樣的制度才是正義的呢?羅爾斯的觀點是,政府制度正義的標準在于對社會基本善的分配的平衡。羅爾斯指出:“所有的社會基本善——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及自尊的基礎——都應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對一些或所有社會基本善的一種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盵6]303如何實現(xiàn)分配的平等呢?羅爾斯提出應堅持兩個正義原則和兩個優(yōu)先原則。兩個正義原則是:第一,自由平等原則,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民主原則,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兩個優(yōu)先原則是:第一,自由的優(yōu)先性,自由只能為了自由的緣故而被限制。第二,民主原則內部的優(yōu)先性,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優(yōu)先于差別原則。[6]302-303通過提出并論證分配正義的一般的觀念,以及實現(xiàn)這一觀念的兩個正義原則和兩個優(yōu)先原則,羅爾斯較為清晰地構建了現(xiàn)代分配正義觀。
1.4以桑德爾為代表的社群主義正義觀
羅爾斯的分配正義觀在得到巨大贊譽的同時,也引來了各方面的挑戰(zhàn)和批評。這些挑戰(zhàn)和批評有的來自自由主義陣營內部,如哈耶克、諾齊克等;有的則來自其他的理論陣營,如社群主義。由于自由主義陣營批評者的核心主張是“回歸到把正義理解成尊重法律和既有權利這一傳統(tǒng)認識上去”③,因此,他們并沒有真正超越羅爾斯。與此不同的是,社群主義代表人物桑德爾④對羅爾斯的批評則是最為深刻的。桑德爾首先批評的是羅爾斯的“自我觀”。在羅爾斯設定的“無知之幕”下,人是一種排除了特殊化的、偶然性目的的理性存在者。這樣一種理性存在者是一種“意志主義的自我”,對社會或對共同體具有優(yōu)先性,即“自我”本質上是不受其所在環(huán)境影響和制約的。桑德爾認為,羅爾斯這樣一種“自我”概念并不成立,因為這種觀點“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人是由生活在其中的社會聯(lián)系、所追求的理想、構架他們生命的社會組織及形成他們意識和習慣的傳統(tǒng)共同構成的”。[7]因此,社群決不只是供人自由追求的附加成分,不只是一個附屬物,而是構成人格同一性的內容。用桑德爾的話說:“社群不僅有其公民,而且本身就是(‘公民’的內在內容)⑤?!盵8]在批評羅爾斯“自我觀”的基礎上,桑德爾進而認為,正因為“自我”對社群的認同成為個體的構成成分,所以,恰恰不是“自我”優(yōu)先于社群,而是社群優(yōu)先于“自我”?;诖?,“公共善”就成為社群德性的內涵。桑德爾認為,“公共善”是一種重要的人類善,即“那種在內容上有著強烈的公共性且只能通過對于社群的構成性歸屬而達到的善”。[9]在政治生活中,“公共善”表現(xiàn)為公民們享受自己的公民自由,以及行使參與討論公共事務、進行共享自治的權利。而政治生活則依賴于“公共善”的指引,為人們提供良好的公民教育及良好的生活方式的指導。在一定意義上,桑德爾對羅爾斯有所超越,但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其理論也面臨著一些難題,例如,如何面對深入人心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及其權利觀,如何達到“公共善”以及良善的生活方式,如何解決民主與平等的問題等。[10]因此,社群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爭論必將繼續(xù)進行下去,而政府制度正義的理論在西方學界也還必將繼續(xù)發(fā)展。
總體而言,西方學界的政府制度正義觀經(jīng)歷了一個團體(表現(xiàn)為國家、群體等)利益至上,個人利益服從團體利益;到個人利益至上,團體利益應維護個人利益;再到既強調個人利益,也強調團體利益,試圖實現(xiàn)二者協(xié)調共存的過程。
近年來,政府制度正義問題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學者們探討了政府制度正義的內容、政府制度正義的狀態(tài),以及政府制度正義與相關概念的關系。
2.1對政府制度正義內容的探討
這一方面的探討主要指出了政府制度正義應包含的內容。近年來比較有代表性的認識有:
(1)政府制度正義包括制度本身的正義與制度運行的正義兩個層次。制度本身的正義就是制度對正義性的考慮,它是指制度在其建立時是否具有正義的根據(jù),是否被賦予了正義的屬性。制度運行的正義即按照制度建立時被賦予的正義屬性來運行,“既不容許人們對這種正義觀及其相應的規(guī)范、規(guī)則、社會活動模式有絲毫的懷疑和批判,更不容許人們有違背它們的行為,具有對個人而言的他律性和強制性特征。”[11]
(2)政府制度正義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政府制度的正義性,強調政府制度本身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與正當性;二是指政府正義理念的制度化,強調政府正義的理念與要求應當具體化為體制機制?!罢贫日x是政府制度的正義與制度化的政府正義的辯證統(tǒng)一。”[12]
(3)根據(jù)有無美德支撐,政府正義可分為非美德層面上的政府正義和美德層面上的政府正義兩個層階。在這兩個層階中,美德層面上的政府正義站在更高的層階上,且“呈復合型結構,包括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前者涉及知、情、意三方面,后者關涉程序和實體”。[13]
總體而言,這一視角將政府制度正義的內容概括為兩個層次,一是制度本身的建立理念應是正義的、符合美德的,二是實現(xiàn)這一正義理念的過程或按照這一理念建立起來的制度及其運行過程應是正義的。然而,不足的是,以這一視角觀察政府制度正義的學者們對這些“正義”內容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論述不夠。
2.2對政府制度正義狀態(tài)的探討
這一方面主要探討和描述了政府制度正義的應有狀態(tài)。代表性的觀點有:
(1)政府制度正義是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一種合理狀態(tài),意味著政府不妨礙且促進權利和義務、資源與利益在社會成員之間的適當安排和合理分配。它包括行政價值、行政制度和行政美德三個方面。[14]
(2)政府正義是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政過程中秉持為民服務的主導行政價值,制定與執(zhí)行符合正義精神的政策法規(guī)等制度,彰顯行政美德,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正當管理的一種合理狀態(tài)。[15]
(3)政府制度正義最基本的就是保障人民平等的基本自由權利,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每個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16]
總體而言,這一視角通過對政府制度正義的描述使人們看到了達到政府制度正義的結果,但卻對如何達到這一結果闡述不夠。
2.3政府制度正義與相關概念的關系辨析
這一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觀點有:
(1)制度正義是與制度公正不同的概念,制度公正主要解決分配的程序和結果“各得其份”的問題,只是制度發(fā)展和完善的基礎;制度正義不僅是制度公正的補充,也是制度公正的目標和指向。制度公正帶來的種種問題,無法通過公正的規(guī)則來解決,只有在政府制度正義的目標導引下,通過完善各項制度建設,才能全面地解決,才有制度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17]
(2)政府制度正義的內涵包括:第一,它是政府制度的強制約束與公務員的內心認同的統(tǒng)一。第二,它是政府制度公平與政府制度效率的統(tǒng)一。第三,它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18]
這一視角讓人們看到了政府制度正義與有關概念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但關于政府制度正義本身的涵義則論述還不夠。
作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正義理論建構中無疑發(fā)揮著主導性的作用。因此,為了準確把握政府制度正義的時代內涵,在考察了歷史上的政府制度正義觀和當前學界的探討之后,我們再來認識一下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
3.1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沒有就正義問題作專門的、系統(tǒng)性的闡述,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問題處于馬克思主義的視野之外。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通過對資產(chǎn)階級正義觀的批判、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條件論述等,全面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正像一些學者指出的,如果說對正義問題的闡釋包括正義的規(guī)范和這些規(guī)范背后的哲理基礎兩個層面的話,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探討的主要是后者。⑥概括而言,馬克思主義正義觀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對資產(chǎn)階級正義觀的辯證批判。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提出,基于對資產(chǎn)階級正義觀的辯證批判。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對正義的追尋,根源于一種關于人的學說,而這一學說,則來源于對特定生產(chǎn)關系的探討。相對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而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作為個體的人擺脫了人身依附,人們都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就這一點而言,無疑是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對此,恩格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由于人們不再生活在像羅馬帝國那樣的世界帝國中,而是生活在那些相互平等地交往且處在差不多相同的資產(chǎn)階級發(fā)展階段的獨立國家所組成的體系中,所以這種要求就很自然地獲得普遍的、超出個別國家范圍的性質,而自由和平等很自然地被宣布為人權?!盵19]447然而,由于資產(chǎn)階級正義觀及其制度保衛(wèi)的是資本家的私人財產(chǎn)占有制度以及商品交換的平等權利,因此,它又是一種表面的作為自由平等的正義觀念,而非“社會的、經(jīng)濟的平等要求”。[19]448這種正義觀念之下,掩蓋的是“異化勞動”這一資本主義的實質非正義性。馬克思指出:“只有一個人一開始就以所有者的身份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當做屬于他的東西來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盵20]298然而,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與勞動者分離,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在這樣的社會中,勞動者受到了雇傭勞動的全面奴役,這就是“勞動異化”,正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異化”才發(fā)展到了頂點。而“勞動異化”則具有實質上的非正義性。這種非正義性,從根本上說,就是其違背了人類的“自由自覺的活動”[21]50特性,勞動者被只看做物質財富的生產(chǎn)者,而不是有著豐富的人類本性的人。對此,馬克思指出:“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chǎn)品的關系就像同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一樣?!瓌趧诱吆馁M在勞動中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chuàng)造的、與自身相對立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便越強大,他本身、他的內部世界便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便越少?!盵21]45“他只有更多地作為勞動者才能維持作為肉體的主體的生存,并且只有更多地作為肉體的主體才能是勞動者?!盵21]46“勞動者自己的肉體的和精神的能力,他個人的生活(因為,如果生活不是活動,那又是什么呢?)就是掉轉頭來反對他自身的、不依賴于他的、不屬于他的活動?!盵26]48
(2)論證共產(chǎn)主義社會正義的最高標準。馬克思主義看來,正義的最高標準即共產(chǎn)主義社會人的全面發(fā)展。勞動異化理論“貢獻了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非正義實質的最深刻洞見,從而原則上正確地指出了通過廢除私有制而克服異化,推動人類社會前進到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道路”。[22]而共產(chǎn)主義社會,則是一種消除了“勞動異化”、實現(xiàn)了人可以“自由自覺的活動”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正義表現(xiàn)在如下四個方面:第一,產(chǎn)品歸社會所有,也為所有人所自由分享,因此,生產(chǎn)者既是為社會生產(chǎn),也是為自己生產(chǎn)。第二,生產(chǎn)是由生產(chǎn)者自己控制的,是自由自覺地進行的,因而是生產(chǎn)者自己的自由意志的表達。第三,不存在置身于勞動之外而又直接支配勞動和勞動者的資本家,社會不再分裂為敵對的兩大階級。第四,人們都是勞動者,而且樂于勞動,勞動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因此,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一種“私有財產(chǎn)即人的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也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為社會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復歸”。[21]73
(3)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正義的階段性標準。馬克思主義不僅論證了共產(chǎn)主義社會正義的最高標準,而且還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正義的階段性標準。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高度發(fā)達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之間,還要經(jīng)過一個共產(chǎn)主義的低級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因為“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jīng)濟結構以及由經(jīng)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20]305所以,社會主義社會的正義具有其階段性特征:第一,生產(chǎn)資料已經(jīng)是共同所有或集體所有,勞動者的勞動收入只是作為消費品而成為自己的財產(chǎn)。第二,只有勞動是衡量勞動者成績標準,平等在于勞動量的計算,生產(chǎn)者的收入與他們提供的勞動量成正比。第三,勞動者從社會中作為工資領回的,就是他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能力的大小就成為生產(chǎn)者之間不平等收入的根據(jù),而這種勞動能力的大小,只取決于個人天賦等自然因素,社會的偶然性則被消除了。
3.2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特點
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基于其對正義規(guī)范背后哲理基礎的深刻闡述,不僅系統(tǒng)地概括了其正義觀的內容,而且從根本上超越了歷史上的正義觀。概括而言,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具有如下特點:
(1)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基于實踐唯物主義。在倫理學本體論方面,馬克思主義是從實踐唯物主義的角度解釋世界的本質的。在傳統(tǒng)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看來,世界的本質或者是物質的或者是精神的。而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存在于人類不斷改造自然并從而不斷改造自身的實踐活動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盵23]馬克思主義一方面承認外部物質世界對于人的生存意義,另一方面強調物質條件的存在對于人的價值只是作為發(fā)展手段而言有意義的,人的發(fā)展的最后境界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實現(xiàn)。連接這兩種實踐的中介,就是人們的生產(chǎn)勞動以及在勞動實踐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诖?,馬克思主義認為,正義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符合人性的生產(chǎn)勞動,以及在其中結成的社會關系。
(2)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具有強烈的人民性。馬克思主義強調,人類終極意義的正義是一種基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平等的、精神自由的正義。人類的總體需要無疑是客觀和合理的,然而,這種需要的滿足不能是一部分人的滿足而必須是所有人的滿足。因此,人類終極意義的正義是以社會所有人的自由和滿足為定位基準的。對此,馬克思指出:這種社會所有人的自由和滿足是“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21]81所以,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是以全社會“所有人的自由發(fā)展”為目標的,具有強烈的人民性。
(3)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具有豐富的辯證性。這既體現(xiàn)在對資產(chǎn)階級正義觀的批判上,也體現(xiàn)在對共產(chǎn)主義正義發(fā)展的展望上。如前所述,在對資產(chǎn)階級正義觀的批判上,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并不是一味地批評資產(chǎn)階級的正義觀,而是既指出了其歷史進步意義,又分析了其歷史局限性和實質上的非正義性。在對共產(chǎn)主義正義發(fā)展的展望上,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一方面論證了共產(chǎn)主義高級階段的正義標準,另一方面又認識到這一正義標準的實現(xiàn)需要經(jīng)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又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正義的階段性標準。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辯證性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智慧,它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獲得的知識,更是指導人類探索未來的方法。
在考察了西方學界典型的政府制度正義觀和國內學者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之后,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為基礎,結合當前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嘗試性地提出當前中國政府制度正義的時代內涵。本文認為,當前中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政府制度正義是保障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兼顧生產(chǎn)效率與分配公平的,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依歸、以一系列具體化的體制機制來保障的,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一種合理狀態(tài)。
理解這一內涵,應把握以下幾點。
4.1政府制度正義應保障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的互適性
這既是政府制度正義的古老命題,在當前的中國又具有時代意義。新中國的建立標志著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人民群眾社會地位的根本提升,標志著絕大多數(shù)社會個體的自由和解放。改革開放以來,個體的人身自由、思想自由、政治自由、經(jīng)濟自由、社會自由不斷發(fā)展,同時法制建設不斷健全,公民政治參與的體制機制不斷發(fā)展,社會秩序保持基本穩(wěn)定與和諧。然而,當前隨著各種自由的發(fā)展和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又要求政府不斷加強保障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的制度建設,以實現(xiàn)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的互適性。可以說,這是當前進行政府制度正義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文認為,實現(xiàn)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的互適性,應秉持每個人的自由都不應傷害其他人的自由、社會秩序以保障絕大多數(shù)個體的自由為前提這一原則。在這一原則下,首先,應進一步完善具體的機制和規(guī)則,保障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的一系列自由權利。其次,應進一步完善公民政治參與的規(guī)則,保障公民有充分的、均等的機會參與社會秩序的建立和運行。再次,在這一過程中,應構建政府與社會有機聯(lián)系的體制機制,以防止政府的恣意和社會的無序運行。
4.2政府制度正義應兼顧生產(chǎn)效率與分配公平
這既是由中國當前特定的時代背景決定的,又是政府制度正義的重要內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制定了“三步走”的戰(zhàn)略目標。按照這一目標,中國到21世紀中葉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chǎn)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發(fā)展經(jīng)濟。中國政府正是堅持了這一戰(zhàn)略,才在經(jīng)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狀態(tài)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而發(fā)展經(jīng)濟,最根本的就是提高生產(chǎn)效率,所以,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政府才提出了“效率優(yōu)先”的原則??梢哉f,這一原則在中國改革開放和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沒。并且,對于當前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經(jīng)過建國以來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fā)展,中國的經(jīng)濟總量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規(guī)模,物質條件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積累,發(fā)展的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迫切要求更為公平地分配發(fā)展成果。但是,由于相關制度建設的滯后,政府一時還難以完全滿足人們的這一要求。而滿足人們的這一要求,應在保證適當效率和繼續(xù)發(fā)展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分配公平及其相關的制度建設??梢哉f,這是當前中國政府制度正義轉型的重要內容。因此,在中國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政府應兼顧生產(chǎn)效率和分配公平,同時更加注重分配公平。
4.3政府制度正義應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依歸
這是政府制度正義的價值指向。無論是堅持生產(chǎn)效率原則,還是當前更為注重分配公平的制度建設,都應堅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依歸。這是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人民性在政府制度正義上的體現(xiàn)。根據(jù)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社會平等是以全社會“所有人的自由發(fā)展”為前提的。因此,以維護基本的社會平等為任務的政府制度正義也應以實現(xiàn)“所有人的自由發(fā)展”為價值目標。而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核心則是維護和實現(xiàn)人民的根本利益。這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某一或某些群體的、暫時的利益,而是作為政權基礎的、自覺維護政權的階級和階層的整體的、長遠的利益。因此,政府制度正義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依歸,自然可以推論出政府制度正義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堅持政府制度正義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依歸,就要建立健全選舉制度、監(jiān)督制度,以及對公務人員的教育制度,使人民能夠真正選出自己信賴的領導人員,并且切實地監(jiān)督他們,同時,通過對公務人員的有效的教育,使他們時刻銘記其工作于其中的制度的人民性。
4.4政府制度正義應有一系列具體化的體制機制來保障
這是政府制度正義的實現(xiàn)途徑和保障。正像當前學界的一些研究者所認為的,政府制度正義的理念應當制度化、運行化,政府制度正義只有制度化為具體的體制和機制,并且這種具體的體制和機制在實踐中真正運行起來,經(jīng)過了實踐的檢驗,政府制度正義才真正落到實處。從這個意義上說,一系列具體化的體制機制是政府制度正義的實現(xiàn)途徑和保障。當前,作為實現(xiàn)政府制度正義的具體化的體制機制建設的任務還相當繁重,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各項制度建設的措施。只有這些制度都建立健全起來,中國的政府制度正義才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和保障。
4.5政府制度正義是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一種合理狀態(tài)
這是實現(xiàn)階段性的政府制度正義后的結果。一方面,政府制度正義是人類追求的一種永恒理想;另一方面,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政府制度正義的實現(xiàn)也有其階段性。也就是說,經(jīng)過人們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可以基本實現(xiàn)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政府制度正義。在當前中國特定的時空背景下,階段性的政府制度正義實現(xiàn)后的結果基本上可以描述為:在經(jīng)濟制度方面,能夠長久促進生產(chǎn)效率和分配公平的、激發(fā)人們的積極性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起來;在政治制度方面,民主參與、有效監(jiān)督、保證政府公務人員始終以為人民服務為己任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起來;在社會制度方面,有效地化解社會矛盾的體制機制、有效地促進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起來;在文化方面,保證積極向上的先進的文化得以傳播、消極落后的文化得到遏制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起來;在人們的心理方面,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健康快樂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了這些,可以說就基本實現(xiàn)了當前階段中國的政府制度正義。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政府制度正義問題至關重要,它是政府制度的靈魂和政府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當前,能否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推進改革,構建充分體現(xiàn)政府制度正義要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治理體系,是推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各項改革的關鍵之一。本文通過對政府制度正義涵義的探討,以期為相關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
注釋:
①在中國,雖然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學說提出或蘊含著一些政府正義的論述和思想,但從整體上看,并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這里主要梳理西方思想家關于政府制度正義的理論。
②對此,羅爾斯指出:“由于社會合作,存在著一種利益的一致,它使所有人有可能過一種比他們僅靠自己的努力獨自生存所過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這些人對由他們協(xié)力產(chǎn)生的較大利益怎樣分配并不是無動于衷的,這樣就產(chǎn)生了一種利益的沖突,就需要一系列原則來指導在各種不同的決定利益分配的社會安排之間進行選擇,達到一種有關恰當?shù)姆峙浞蓊~的契約”。[美]約翰·羅爾斯著,何懷宏等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4頁。
③對“正義”詞條的解釋,參見[英]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著,鄧正來等譯:《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修訂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409頁。
④有學者認為,桑德爾的理論應屬于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而不是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本文還是按照學界一般認可的分類將其歸入社群主義。
⑤括號內的內容為本文作者根據(jù)對原文的理解所加。
⑥正義的規(guī)范表現(xiàn)為法律、道德、風俗等成文或不成文的規(guī)定,以及政治、經(jīng)濟、家庭等方面的制度。正義規(guī)范背后的哲理基礎表現(xiàn)為正義觀念的對象、起源、特點,正義的根據(jù)與標準,等等。參見倪勇:“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及其當代走向”,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第4期,第446-452頁。
參考文獻:
[1]羅素.西方哲學史:上[M].何兆武,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53.
[2]郭長剛,王新玲.“正義”思潮的盛行與古希臘城邦制度的確立[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85-91.
[3]張威.制度正義論——制度的倫理學話語研究[J].北方論叢,2009(6):130-135.
[4]喬治·霍蘭·薩拜因.政治學說史:上[M].盛葵陽,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136.
[5]列奧·施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政治哲學史:下[M].李天然,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675.
[6]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7]DALYM.Communitarianism:ANew Public Ethics[M].California:Wadsworth,1994:79.
[8]SANDEL M.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150.
[9]史蒂芬·繆哈爾,亞當·斯威夫特.自由主義者與社群主義者[M].孫曉春,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05.
[10]朱慧玲.共同體主義還是共和主義?——桑德爾政治哲學立場評定與剖析[J].世界哲學,2011(3):150-159.
[11]彭定光.論制度正義的兩個層次[J].道德與文明,2002(1):26-30.
[12]王展淵.制度正義之邏輯建構[J].學術論壇,2005(3):56-58.
[13]安晉軍.試論美德層面上的政府正義[J].齊魯學刊,2013(4):97-100.
[14]史瑞杰,于杰.論政府正義的提出及其現(xiàn)實意義[J].中國行政管理,2010(9):55-58.
[15]楊建國,王成文.論教育公平與政府正義[J].中國行政管理,2011(3):70-74.
[16]王桂艷.平等、自由與制度正義[J].思想戰(zhàn)線,2006(4):32-37.
[17]倪愫襄.論制度的正義[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29-33.
[18]高曉紅,韓沛?zhèn)?論政府制度正義[J].河北學刊,2007(6):69-71.
[19]恩格斯.反杜林論[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詹世友,施文輝.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辯證結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5-25.
[23]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9.
(責任編輯丁平)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 of Justice of Governmental Systems
XUE Li-qi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ition,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of justice of government systems.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concept of government system justice in western academia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scholars.Then, based on Marxism concept of justice, the author advances the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system justice:in the specific background of China, government system justice is a reasonable status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nage and handle the public affairs which can ensure individual freedom and social order, as well as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It focuses on people’s basic interests and guaranteed by a series of specific mechanisms.
Key words:government justice; justice theory;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
作者簡介:薛立強(1977—),男,法學博士,博士后,副教授,主要從事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公共政策、政治社會學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向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的政府再分配責任研究”(13AZZ00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地方政府執(zhí)行力研究”(10CZZ029)
收稿日期:2016-01-28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362(2016)02-0003-07